理论教育 创新教育,为校园带来新生活

创新教育,为校园带来新生活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对此有以下五方面的设想与实践:(一)建构阅读课程文化,让学生获得人生的智慧。阅读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书香校园”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是校园气质的集中显现。

创新教育,为校园带来新生活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物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它实现了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普遍出现了金钱拜物心理和一味追逐经济实惠、眼前利益、 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现象,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精神价值似乎永远不可能再成为首要的追求目标了。这与19世纪晚期,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以后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比如贫富分化悬殊、精神文化堕落等是如此地相似。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们主张反对经济垄断,要求改善贫困状况,主张缓和劳资关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克服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困难,并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的活力。在教育上,出现了帕克、约翰逊、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家,他们主张:突出经验的重大意义;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明确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从做中学”等(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反思与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从而发挥教育在建立民主和进步的社会中的作用。

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中央领导高瞻远瞩,科学定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迫切需要。中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为核心的理念。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追求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我们的学校新文化建设就是基于对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力图建构起一种充满着对生命的关爱的学校新文化,它应该反映了教育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使我们的学校新文化充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在更高的层次上关注以人为本。可以说学校新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一种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的过程,它涉及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儿童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力量,并且接受生命和人生价值的启蒙,营造一种适合于儿童生存和享用生命的精神乐园,架起学生幸福成长的文化桥梁。这是建设学校新文化、创造校园新生活的价值追求。

如果对传统形式化的校园文化功能和作用,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实践批判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辩证地看问题:一方面许多学校的美丽校园,充满着人文气息,发挥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文化濡染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外在文化魅力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却又是值得反思的,特别是当学生对这种“美丽”熟视无睹的时候,对美丽的付出与回报就已经不再一致。所以,我们更需要追求一种内涵文化的永恒性。这种永恒性可能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现在以及未来一生的创造性,他们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爱以及对自由和信仰的追求等等。

马克思主张: 自由就是个人的意志自由、个人才能的尽情发展。 自由意味着独立自主、 自我决定; 自由意味着是一种责任; 自由意味着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自由同时必须是有限制的; 自由应该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前提下。可见,原本传统的知识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了。知识文化需要走向一种新的智慧文化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学校新文化的建设,其中必须解决好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以防止二者脱节。学校新文化需要用智慧来统领知识,使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生和谐统一。在这种新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展开我们的新教育实验,不断为学生重建学习新生活,并通过今日之新生活教育,使学生追求明日之新生活,在一生中获得一种新的生存状态。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以上理想目标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五方面的设想与实践:

(一)建构阅读课程文化,让学生获得人生的智慧。

阅读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并且也是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阅读成为儿童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成为获得自觉学习意识的重要途径,成为智慧生成和智慧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制订了“打造书香校园,阅读引领成长”规划,从多年前的广泛阅读行动开始,到现在的阅读课程文化建设,既把阅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又把它作为促进孩子精神成长的有效方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朝着“让每一个学生喜爱阅读”的目标,创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师生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陶冶高尚的情操,获得智慧的启迪,汲取成长的养料,使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阅读引领师生生命的成长,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亮丽起来。

“书香校园”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是校园气质的集中显现。师生徜徉其间,浸润其间, 自然便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她浓浓的人文气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阅读”中去,我们应当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书中。我们把图书馆改造成学校资源中心,建设电子阅览室,开发和利用网络阅读资源。图书馆就是教室,老师经常组织学生直接在图书馆上阅读课,在图书馆进行主题性研究,开展探索性活动,在图书馆收集、整理、加工资料等。另外教室也变成了阅览室,每个教室有充足的适合该年级阅读的图书,孩子们随时可以有书读。图书馆和教室相互协调沟通,让孩子们天天读不同的书,天天有一个新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同时,我们还倡导建设书香家庭,帮助家长指导孩子阅读,组织阅读挑战行动,举办读书周活动,由此构建起来“学校—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读书乐园,以充分满足学生阅读成长的需求。

如何有序而且富有成效地开展读书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给师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将读书活动持续深入下去,我们组织内容丰富的读书会,如班级读书会、亲子读书会、教师读书会等。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个性化的和富有质量的阅读,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快乐与幸福。如组织阅读挑战活动;举办学校“读书节”;举行儿童文学家报告会;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组成的阅读交流活动;教师带领孩子们去“逛”书店;指导学生建立“阅读个人档案”等。还通过广播、东东电视台播送优美的散文诗歌、经典的小故事。推荐好书新书,报道学生中爱读书的榜样,现场直播读书活动等。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关注与喜爱。从而提高全校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书香校园”绝非只是一种时髦,它需要我们苦心经营才能为学生打造持久而绚丽的阅读时空。我们改革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改革阅读教学,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选择精致的“文化点心”。特别是为这些“文化点心”设计专题的阅读训练项目,从字、词、句、篇章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逐步建构起以名著为精读范本的阅读课程新体系,并辅之以学生自选泛读目录,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在阅读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建立多元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我们确立的阅读评价基本理念是:在评价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在评价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在评价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在评价中注重丰富性、多元性和全面性。老师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以学分制评价阅读成绩;建立“阅读之星”表彰制度;结合活动进行评比;每学期进行金、银、铜奖的评定;落实阅读标兵购书制度等。学校还根据各个奖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与书籍走得更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阅读场”。

后现代主义呼吁开放的课程体系,他们强调课程应该具有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的特征。我们的阅读课程文化建设正是印证了这一理论。教师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它不仅是在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价值,而且还有增殖和繁衍新的文化的意义”。新课程赋予了基层一线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力,让教师可以自主进行阅读课程的设计,那么教师的个人经验、知识、价值观念、爱好、情趣等因素必定对阅读课程的文化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哲学思想,会更深刻地影响着阅读课程设计的方向。阅读课程文化的建设得以让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以书中的智慧培育孩子们的智慧,它应成为学校新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

(二)建构校园“吉尼斯”文化,让学生确立自信的品质。

信心是催生办法的心理基础。有了信心,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入细致地分析,勇于大胆地克服面临的困难,特别是敢于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从小就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依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个性的理性思维,重构学生的心智模式。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校园“吉尼斯”文化。结合学校“六一”、“元旦”庆祝活动,集中进行校园“吉尼斯”大擂台挑战、颁证活动,具有时效性的项目不规定具体挑战时间,统一在接到申报、核实后的两周内进行。校园“吉尼斯”总部在全校所有班级、个人申报项目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性、普及性的原则,选出校园“吉尼斯”记录的代表性项目,发动全体学生进行挑战。各班可以在班级内以中队、小队或个人名义征集活动项目,每班可申报项目数量不限,力求“百花齐放”。这是一个集体验教育、耐挫教育、特色教育、成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领域的校园“吉尼斯”活动,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全体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运动、热爱思考,充满自信地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天赋和各种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给孩子们一个真正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性。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成功”是每个学生内心中掩饰不住的需要,而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则更渴望成功。我们的校园“吉尼斯”大擂台活动中也特别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们,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让特殊的学生享受特殊的成功。“助你成功、祝你成功”,是我们的口号。我们还制订了专门的“我能做”计划,各门学科都根据其课程特点,开发“我能做”的专题内容。在“我能做”计划中将把确立信心、坚持不懈、充分准备、融洽相处四大内容作为核心的人文素质融化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计划自己的时间、确立目标、独立自主、接受自我,并培养敢冒风险、吃苦耐劳、能宽容别人、善于合作的素质,相信自己的能力,愿意为成功付出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走向自信,做有信念的人。这样一种行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趋优本能。特别是当校园“吉尼斯”和“我能做”成为一年四季的持续性活动和学校生活的主流文化时,它对学生自信、勇气、毅力等素质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就任何一件事情,最终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坚持的程度。有一些学生在确定目标时,总是信誓旦旦,充满信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的增多,往往意志力就会消退,以至于最终不了了之。有的即使说完成了目标,其实却是含了许多水分。如果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学生,不但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会经常反思,总结分析,调整策略,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憧憬更美好的未来。坚持,就是要做到天天、周周、月月围绕目标的实现,一直不断地做一些艰苦的努力。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别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就会发生,会有大大的超出原先目标的成功。校园“吉尼斯”文化的建设,就是希望学生明白在许多令人羡慕的成果背后是不懈的追求和艰苦的付出。反省是学生对自我目标和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省察,检查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状态和效果。 自我调节则是反省以后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发展策略。 自我控制是动机水平和学习心向的把握,涉及个人意志力,不断自我完善,最终进入一种不断追求进去的状态中。

校园“吉尼斯”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追求人文化的自由人格,设计动态化、个性化评价方式,发挥激励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在培养学生信心、勇气和毅力中的作用。信心是催生办法、敢于创新的心理基础。恒心则是任何一件事情成功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了信心又有毅力就能创造奇迹。

(三)建构球类俱乐部文化,让学生形成精神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精神素质可以成为生活的导向。那么这种好的精神素质是从何而来呢?对儿童来说,体能的发挥是他们的天性之一,因此我们要重视儿童的这一天性,为他们创造适当的体育活动天地,使他们在发挥和发展这种天性的过程中形成另一种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精神素质。(www.daowen.com)

我们以“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运动”为目标,改革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使它们逐步过渡到以各种球类为主的活动内容,开发以球类运动为主的校本体育课程,把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训练融合到球类运动的过程中。为每个班级配备各种大小不同的球,每天上下午各设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全体学生到大操场上自由活动。在玩球的基础上,三至五年级组建跨年级的俱乐部球队,成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俱乐部,周末经常举行球类活动和比赛。而且人人都可参加一支球队,推选自己心目中的队长,为自己的球队命名,提出自己球队的精神,设计自己球队的口号等,聘任有特长的教师作为该队的教练,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师生同队比赛等。在活动中,俱乐部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并要服从队长、教师、教练的领导与指挥。体育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场地和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设计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运动中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乐趣,逐步建设起多彩的儿童球类俱乐部文化。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一支球队”正成为学校体育的新追求、新特色。通过俱乐部的有效运作,保证全校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能有一次机会代表自己的球队参加比赛,以培养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开发球类为主的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所喜欢的体育课,给学生以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喜欢上一两项球类运动,为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与意识打下基础,让他们一生中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球类俱乐部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视非同龄群体的合作,互相关心和帮助;重视团队精神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团队组织管理;重视活动过程的生成,在活动和比赛中,形成一种昂扬的精神力量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学生不断感受体育运动所激发的精神力量,在运动中体现儿童的自由、快乐与生命活力。

当儿童能够充分享有由体能发挥而带来的乐趣时,他们便从中获得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则又进一步地推动着学生各项活动的发展。这就是所谓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自由精神对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同时也是人类智慧或真理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催化剂。球类俱乐部文化的建设就是试图在这一意义上有所建树。

(四)建构节日艺术文化,让学生积淀人文的涵养。

艺术对儿童的心灵的塑造有着独特的魅力。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着幸福,滋养着人生,使生活绚丽而丰富多彩。引导少年儿童享受艺术的内涵与魅力,追求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是学校新文化的又一境界。它是一种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精神生活达到某种审美层次的境界。

伴随着国家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开展了艺术主题大单元综合活动。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综合地方特色资源并依据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根据年级、学科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音乐、美术主题大单元综合活动方案,采用收集考察、主题研讨、创意设计、展览比赛、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互帮互学,人人动手,通过“思维体操”,创造出使人心灵手巧、勇于创新的大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热爱艺术;让每一个学生喜欢参与艺术实践”,把美育内化为思想,转化为行动,并能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形成形美于外、行美于中、心美于内的艺术人才新形象。通过“提倡多元化教育”、“加强过程性评价”、“创设开放的评价活动”、“组织系列艺术活动”等措施,完善艺术新课程的教学体系。真正将艺术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的艺术人才。使我们的艺术教育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领略艺术的神奇魅力和享受精神世界的无穷奥妙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充满朝气地去演绎生活,在快乐中和梦想一起飞翔!

文化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学校在前几年艺术个性化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主题的艺术文化活动的研究与探索,以戏剧表演为载体,举办人人都能参与的“六一”艺术文化节,以班级为单位,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编写剧本、设计台词、编排动作、制作道具等演出的准备工作。同时,每月举行月月书、月月画学生书画作品大征集活动;不定期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摄影、剪纸、泥塑等比赛活动;建立名曲、名画、名著欣赏专题网站,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结束后除评出团队优胜奖外,还将评出个人(小组)单项奖,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艺。这种以校本化、专题化研究为特征的艺术综合活动,拓宽了学校艺术课程的领域,丰富了学校的新文化,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多彩的平台。

我们学校有少年宫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少年宫的管理上实行社团制、俱乐部制、导师制。社团制形式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每一位成员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在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的这一教育团队中,贯彻能者为师的原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能有效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能改变传统课堂制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走向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俱乐部制是少年宫活动向休闲型、游戏型方向发展的需要。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用俱乐部的形式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活动,将大大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我们有“故事大王俱乐部”、“少年航天爱好者俱乐部”等。导师制是少年宫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培养优秀学生和艺术科技尖子人才的需要。采取导师制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精心培养,为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优越的发展空间。

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活动过程中,特别能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也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关心团队成员,培养团队精神。少年宫成立了东东艺术研究院、东东艺术团、东东书画社等,为了妥善保存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记录学生的艺术发展轨迹,我们还成立了“东东收藏社”,并定期举办作品展览,使艺术课堂上的综合化学习与艺术活动的个性化发展相得益彰,相互辉映,为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精彩的“艺术化人生”积淀了的经验。

(五)建构综合主题文化,让学生打开世界的窗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已经变得非常的方便和迅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国际理解问题。对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设计开发了综合主题课程,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构建综合主题活动系列课程。这个课程联系所有学科,容纳各门学科内容,扩展世界多元文化学习,由各学科老师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确定各板块的内容和活动设计。形成一至六年级以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学习为重要内容的综合主题校本课程。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两种文化的沟通渠道,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增加新的内容。课程实施采取合作教学模式,使综合主题研究活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自己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特征、渊源,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乃至学会欣赏、吸收异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自己的本土文化。

另外,我们构建了新生活环境下的大德育综合课程,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用“天天感动学生”的服务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的过程,形成系列的“爱的课程”、“爱的行动”、“爱的故事”、“爱的歌声”等,使真善美得以在生命中彰显,使儿童的道德生命得以自由成长。这是世界道德文化的共同特征。

我们还开发了系统完整的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习与综合的研究性主题活动相整合的校本化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计算机老师和学科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定期沟通研讨,合作授课。把计算机技术学习融合到一个个综合化的主题性文化活动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使信息技术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自然融合。同时,我们还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重点进行网络文化的研究,全面丰富各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提高网上资源的利用率,在实践中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辟英语网上论坛,组织教师与学生经常与国外学校在网上交流研讨,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学校同步发展,让老师和学生们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从“文化人”的角度来看教育,既然人是文化的产物,人性就是文化性,那么教育从其基本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正如斯普朗杰(Spranger,E.)所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中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就应该关注具体历史文化时空中的人,就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人性的多样性,克服种种的文化中心主义,真正学会尊重和欣赏异文化中的他者。我们通过构建综合主题文化,希望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和环境相和谐的新教育,并藉此培养学生珍惜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人类文化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中。

用智慧推动学校新文化,让新文化引爆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自由人格的新一代。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是人类文化生成的总法则,是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是科学、人文和艺术在文化上的融合。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通过学校新文化的建设,创造校园新生活,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新生活里,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获得人生的智慧、确立自信的品质、形成精神的力量、积淀人文的内涵、打开世界的窗口。这一切都应该是孩子们一生中最有用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建构学校新文化,创造校园新生活,塑造有智慧、有文化、有信念的一代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