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认为,今天,教育面临着一个“再出发”的问题。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进行教育的启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首先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教育的本来意义是什么?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症结。
新教育人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发展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我们主张,应该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因此,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们认为教育生活之改造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切入。
首先,教师生活之改造,让教育获得生活的意义。教育是教师生活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日常生活外延几乎等同于他们的教育生活。鲁洁老师说:“人总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加合理的理由,更加美好的理想,不断去追寻更有意义的生活,不断提出改变现实的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使生活更有意义而努力。生活的意义内蕴于生活的实践之中,它是支撑生活不断向前的东西,意义始终伴随着人的生活。”而从现实的教育来看,教师的生活一直被应试教育所困扰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周而复始的工作方式和极度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很多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失去了创造力,丧失了自己表达的话语能力,也丧失了为人师表的尊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之一,新教育实验提出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路径是从读书开始,并且提出“专业阅读一专业实践一专业写作”的反思型教师生活方式。把读书作为教师的“法宝”,通过读书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实现教育的生活意义。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www.daowen.com)
其次,学生生活之改造,让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生活中的儿童是生动的人、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生长中的人,尽管对儿童来说生活和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但生活和存在的过程幸福及需要满足,依然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教育作为影响儿童整个人生过程的活动,应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帮助他们去“进入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新的学习生活状态。我们需要用融通的思想把“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打开学校大门,让学生走进现实的新生活;又要催生社会关注教育,让社会现实也成为教育生活的投射。学校的生活本应就是新生活,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们自己,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体验到现实生活的幸福与乐趣,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现实去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育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教育影响,诸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都化为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智慧与精神进入儿童当下的生活,共同作用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不同学科知识、各种教育影响经过生活的整合而化为生机勃勃的精神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并实现彼此融通时,就能打破各学科知识、各种教育间彼此的孤立,人所获得的不再是信息码的简单堆积,而是面向整个生活世界的精神整体。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树木见到森林”。人靠精神整合人的存在,人靠生活去整合教育影响来获得人的整体精神构建。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来实现对学生生活的具体改造,让教育整体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让儿童学会生活,去经历生活的一切,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儿童的生活内涵不断丰富,生活视野不断广阔,生活世界不断充盈;使儿童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获得生活的意义;使儿童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生活境界不断提升。儿童凭借它走向积极的新生活,践行充实的人生。
其三,师生共同生活之改造,让教育生活幸福而完整。教师和学生自然形成了交往实践共同体,教育生活始终是共同体行为。但是,从个体到共同体,需要一个交往整合的过程。首先要使个体生活的内容共同体化,这就需要打破固有的共同体习俗,使新的内容不断取代或充实共同体原有的生活内容。其次,个体生活形式向共同体生活形式、规范的转型。其三是个体生活关系向共同体生活关系整合体转型。其实,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都会在教育共同体生活中,不断调整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以价值新我取代现实旧我,以新价值取向、生活人格、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构建新的生活存在,然后重构交往结构,甚至重构共同体的全部交往结构。教育生活正是在这种“主—客—主”的双向建构、双重整合中不断得到重建的。当然,在重建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和研究重建的合理性问题和重建的机制性问题。这是教育生活意义实现的关键性问题。新教育倡导“师生共读共写共生活”的改造愿景,就是在师生共同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师生共读共写”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当然,写只是形式,但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改变生活。教育随笔还应该实现“讲教育故事”向“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能够从自己所研究的教育经验中,解读出“学术与理论”的意义,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细节,使日常经验获得重新理解,促使教师体认日常教育生活的文化处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真正变革当下的教育生存状态。师生共读共写,就是要让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共读,就是共同生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境。在共读的基础上共同写阅读体会,教师写教育随笔,学生写读书日记。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而言, 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终生受益的日常生活方式。
当然,新教育的共同生活愿景远不止于此,我们还倡导师生共实践,让实践成为师生的生活特质;师生共运动,让运动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师生共表演,让艺术成为师生的生活情趣等等。教育要改变师生现实的片面生活,为他们重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师生共同生活的改造中,让师生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新生活。同时,教育生活之改造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的改造,新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建设书香校园,来带动家庭、社会,建设书香家庭、书香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生活之改造的宏大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