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素质。做人比做学问更为重要。如果德育失败,其余的各育也就失去了依托,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长期以来,传统的德育模式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德育课程的设计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规范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行为,德育被空洞的言论所替代,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
比如信仰问题,这是德育的最终归宿。中国许多孩子都缺乏坚定而明确的信仰,以至于他们成人之后,在创办事业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贪污受贿,腐败堕落,把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入党时的宣誓置之于脑后。例如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巨贪死刑犯李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你很年轻,有过重要的工作岗位的阅历,但最终却走向了毁灭,问题的根子在哪里”?他回答:“我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问:“你为什么把信念看得这样重?”他回答:“人一旦丧失信念,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不是掉进深谷,自取灭亡,就是被猎人开枪打死。”(《现代快报》)在国外许多国家的信仰教育都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新加坡是个廉政建设搞得相当好的国家,原因之一是高薪养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每天都要背诵“信约”。他们举起右手,做着成人的动作——神圣地将手贴在胸口,稚气的脸上显出庄重的神情,嘴里念念有词。孩子们在每一天的轻轻背诵中成长,“信约”中的每词每句都逐渐融入到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与身俱来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融入了国家之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真切地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
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已实施了多年,但小公民存在着并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依然很多,我们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改革,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价值观学习和道德实践机会,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很早就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道德从宏观到微观都作了要求。但是,期待着这些守则及规范长期地在学生身上产生效应却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许多内容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据《江南时报》报道:最近上海市就对《上海市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作了调整,特别是删去了“谦虚、勤俭节约”等内容,这是完全必要的,是与时代的脚步相吻合的行为。“谦虚”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它与中国国际化的要求不合节拍,不利于学生将来在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上海居民从物质条件上大多数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所以,我们完全应该尊重他们的消费观,再提“勤俭节约”的意义就相对减弱了。又据《现代快报》报道: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将“德、智、体、美、劳”放在一边,在学生中评起了“小绅士”、“小淑女”,他们公开表示,要培养具有“贵族气质”的学生。“小绅士”、“小淑女”的评选尽管代替了公立学校的三好学生评选,但它的要求更高于三好生标准,除成绩、品行外,还有才艺、仪表的要求。学校表示:“贵族气质是一种现代人文精神,通过贵族教育,我们希望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高雅行为准则,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
国家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学生提出了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是比较宽泛的,有些甚至是学校和学生无法操作与评估的,例如《小学生守则》中提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就比较抽象,有提的必要,但缺乏操作性。各地各校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例如,沿海地区学校与内地学校,大城市里的学校与小城镇里的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各有各的特色,不适宜用同一条标准来衡量。所以,应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小学生行为习惯要求。
我们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制订了《东小学生12条良好习惯》,它们是:1.说了就要做;2.按规则办事;3.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4.每日为父母或班级做件事;5.节约每一分钱;6.天天锻炼身体;7.主动打招呼;8.耐心听别人讲话;9.不给别人添麻烦;10.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11.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12.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这12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学生也宜于掌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达到。对一所学校而言,制订本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进一步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管理角度讲,德育教育的核心组织是班集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应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和谐发展的人,而且其发展是动态的。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共性突出,个性鲜明,最适宜相互合作达成一个目标。在道德教育上就可以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一旦学生违背了道德要求,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影响其思想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的了解而能作最具针对性的教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上可以承载国家与学校的道德要求,下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道德要求,是一个道德电磁场的中心。
班级德育制度的制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有些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制订的班规总是以“罚”当先,一个“罚”字总在学生面前晃来晃去,到处都是高压线,到处都是铁丝网,多么恐怖。一个“罚”字让学生知道了不应该干什么,但除此之外一片茫然,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给他们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比如,我们学校已经实施了几个学期的垃圾回收制度,这就是一个班级的创新举措。制度的内容就是每周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我们能捡到多少废纸,能获得多少收入,并把卖废纸所得作为班级奖励基金,现在这个制度已经推广到了全校,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提倡约束与引导相结合的德育新制度。
无数的教育实践案例证明,如果单纯地采用教育引导的方式是可能要碰壁的,教育是必需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有时候过于强调了对学生正面耐心的教育,以至于当我们的教育手段用尽之后,教育的弱势就完全暴露在学生的面前,他们抓住了我们的“软肋”,使我们眼看着他们堕落而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不必等待着司法机关来惩罚他们,要在他们走向深渊之前对他们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他们深切地体验到如果违反了道德规范是必将受到惩罚的。
在美国,为了把违纪现象抑制在萌芽状态,他们就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对于大多数违纪现象,他们将收到一份书面警告。如果一周内收到两次书面警告,校方将会发出一张传票,无礼、打架、擅自离校的学生将直接收到一张传票。他们将会受到留校处罚,并根据违规程度由教师或校长直接与家长联系。
在新加坡,允许对违规学生视情节轻重采取必要的处理,鞭打、关禁闭、直至开除。校长室里都挂着一条用来惩罚学生的鞭子,如果学生违规现象实在太严重,校长就会行使教育部赐予自己的“特权”——用鞭子抽打犯错误的学生,让他受点皮肉之苦。当然,这种惩罚也必须遵循两点:一是学生行为恶劣,影响极坏;二是实行处罚后学校要填写一张事件记载作为备案,实施惩罚时须有训育主任和其他老师在场。这些小小的措施所产生的意义有多深远已无需多说,它让每一个走在新加坡的任何一条大街上的人感受到安全和舒心就是最好的证明。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说到这么一句话:“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很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当然,各国都有各国的国情,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有时一次惩罚能抵得上十次说教。我们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惩罚制度。比如,是否可以变“罚”为“奖”,如果谁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奖励”他每天早晨来开教室门,为大家服务;是否可以取消期末评某些奖项的资格;是否可以让他面壁思过等。我们可以尝试提供多元的价值观学习机会,并形成相应的德育制度文化。
(二)建设新德育课程体系。(www.daowen.com)
德育要由没有生命的条例变为活生生的行为,要由思维中的框架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就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德育课程与道德实践。
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单向性的教育,缺乏生成性的内容,以至于德育就像街头标语一样,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而只是依附于知识之上,过几年就变成过眼烟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教育内容需要进入到德育课程中来,而原来的课程很难把各种专题教育融会起来。如网络道德问题、法制教育、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这也需要我们在德育的课程建设上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新课程体系。当然,增强小学德育课程的综合性,绝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相反,只会加强,只会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着这样的需求,我们建设了基于“生活”与“实践”的新德育课程体系,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心理、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组织以及各种专题教育重组成一门大德育课程,并付诸实践。
我们的大德育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形成从生活的视角对自然、社会、 自我、科技、艺术等的整体认识,培养主动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这门课程所获得的认识不是关在教室里通过教师的讲解所能给予的,是他们通过自己动眼、动嘴、动手,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所重新建构的。
心理教育是实现德育的基础。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最难以捉摸,它是道德情感发生变化的最隐秘的根源。十三岁的刘思影受法轮功的影响,在天安门前自焚。这种变化的产生就是忽视心理教育产生的后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多主观意识强、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的子女大多孤僻、抑郁、愤世嫉俗,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从家庭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紧迫性。
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除了活动化、生活化外,更重要的就是它与道德教育的密切结合。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都是培养现代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德是导向,心是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教育活动中包含了道德教育的因素。一些具体的品质,如“关心”、“勇敢”、“勤奋”、“诚实”等,既是心理品质,又是道德品质,这类品质的培养更容易使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只要有了两者结合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就可以自觉地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心理教育中。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不是机械相加,而应是有机地结合,其理想的状态就是育心、育德为一体,做到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心。
少先队活动作为培育少年儿童健康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处处体现着少先队“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少先队名牌活动“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其主题就是借用雏鹰之喻意,寓“雏鹰”之蓄势待发,“雏鹰”之机敏勇猛,而与之相配的“雏鹰争章”过程中的“设章、争章、考章、颁章”等环节,更显示出了少先队活动的特色。雏鹰假日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被我们纳入了大德育课程设计的范畴中,属于“组织与生活”的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少先队活动没有引起课程专家的足够重视。在德育这一板块中,少先队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德育设想都是通过少先队活动才得以实现的。在少先队活动中,最生活化、经常性的就是雏鹰假日活动。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直接自主地走进社会,在社会活动中构建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实践道德行为的活动。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引导、启发和教育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做人的道理,进而转化为长期自觉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据调查,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在一些学校都简化成了做资料,以应付检查。究其原因,是因为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内容缺乏,以至于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使这一有着深远意义的活动变成了文字资料游戏,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把它列为课程之后,在这些方面及时得到了加强。课程是有序的,有系列的。在管理体制上,我们从内容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直到各活动章的考核,都有详细的安排。当然,我们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以使课程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时代发展。在激励机制上,我们主要利用东东电视台、东东广播台、《东东小主人报》、《家校风景线》等媒体对雏鹰假日活动作抽样跟踪报道,每月评出特色雏鹰假日小队,对在考章中达标的同学郑重其事地在集会中给予表扬和颁章,并把达标情况作为各班级期末评选“文明班级”和学生申报与评选单项奖的重要标准,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
(三)开发新德育校本资源。
德育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切实地在学生心中建立美德,以致最终解决道德信仰的问题,除了要在德育管理和德育载体上做文章,还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这种德育资源就是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和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德育基地。这种活动是以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从以往的德育状况来看,大部分都着眼于德育的表面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透过表面看本质,没有从根本上、源头上来抓。在从事德育教育时,许多老师一般都以说教为主,学生因为经常被类似的说教语言所包围,所以,对说教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或听而未闻,没有在心灵深处产生震动。这些老师无暇或无力通过多种活动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刺激,从而产生道德教育的合力,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丰富的德育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建立了庞大的德育资源库。我们把这个资源库分为五类,一是德育课程库,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心理教育、品德与生活、组织与生活等。二是德育资料库,包括图片、音像资料,学校订阅的德育报刊,各类活动的文件资料等。三是德育案例库,特别是学校传统的文化节,如我校定期举行的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中秋文化节、国庆文化节、重阳文化节、春节文化节、游戏文化节、“天天感动学生”故事、“师生成长故事”等。四是德育文献库,包括学校出版的各类德育丛书,如《让儿童的生命自由生长》、《学会做人》、《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心理教育》等,以及其他学校德育教育状况。五是学校德育基地,我校就有地球村、江海风情园、校企联谊会等,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通过这些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把潜在的道德发展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可能。
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实施的《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是“五小公民道德教育行动”、“我做合格的小公民”、“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活动、“公民道德规范建设”活动的延续。它将纳入我校的德育课程库,范围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从切切实实的小事做起,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我们除准备《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中的内容外,还特别注重活动的校本化。重点以家长学校为落脚点,每天由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做家务情况,培养学生做一个“小帮手”;从学生排队进校门入手培养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小标兵”;把“每天为同学做一件事”作为考核标准,培养学生做善于合作的“小伙伴”;把在校园内不吃零食、不扔一张纸屑作为突破口,教育学生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以发动学生设计校园景点为契机,培养学生做一个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在这些德育资源中,比较富有校本特色的是德育案例库、德育文献库和德育活动基地的开发。从本学期起,我校提出了“文化、智慧、信仰”的教育新追求,也期待着在办学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每两年一届的英语文化节,都放在圣诞节举行,那五光十色的圣诞树和色彩斑斓的教室以及由英语老师装扮的圣诞老人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那向往美好的心灵和面向世界的胸怀。每年一届的体育文化节,学生们自编游戏、与教师同台竞技,跨年级组合的球类联赛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怎样合作、怎样做人、怎样创新、怎样面对困难在体育文化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中秋文化节更是丰富多彩。同学们精心为家人策划一次特殊的中秋活动;认真阅读了由学生和教师合作编写的《中秋文化节读本》,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月亮的传说等;学唱中秋歌曲,如《爷爷叫我打月饼》,欣赏《月之故乡》等中外名曲;走向社会,调查月饼销售情况,根据调查进行分析,写出小型调查报告;结合中秋文化,在各学科中开展研讨活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升华。“师生成长故事”更是感人至深,每一则故事都来自于教师的实践,都发自于教师的肺腑,体现了我校“天天感动学生”的教育服务理念,在校园网上公布之后,为我们从事德育研究提供了借鉴。
从1999年起,我们就在长江边建立了“地球村”实践基地,同学们在这里种庄稼、养鱼、养羊、野炊,过起了种植节、收获节,对长江资源进行了考察,学到了生活与劳动的常识,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江海风情园是我们德育活动的一个场所,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看看做做当中,同学们了解海门的民风民俗,爱家乡的感情就这样被激发了起来。今年教师节,我们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本着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服务的宗旨,与海门市骨干企业及学校周边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固、密切的东洲小学校企联谊会。并且签订了校企联谊会章程,把各企业的联系人与联系电话分发到每个教师的手中,借助企业丰富的物质资源及技术优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进入到这些企业中体验工人们的劳动,感受企业的迅速发展,认识改革开放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社会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的形势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正因为东洲小学的德育教育注重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在短短的十年间,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学校连续多年一直在海门市素质教育百分考核中是一等奖,学生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老师们开发的德育课程《今日生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教育》(学生用书12册,教师用书1部)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了德育的保证,我校的办学前景将越来越光明。但是,德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适应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