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交付学生一生所需:做新教育行者

交付学生一生所需:做新教育行者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深化习惯养成,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习惯养成”每月主题的确定: 主题的选择立足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明年初的海门市家庭教育日以“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主题,由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把“公民素养”和“学习习惯”作为建设重点,以“每月一事”和“案例示范”为主要策略, 出台了《海门市小学生习惯养成二十条》和《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发至全市每一所小学。

交付学生一生所需:做新教育行者

2007年海门新教育实验区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下,突出“创新、实干、和谐”的总体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项目,重点深化“习惯养成年”和“课堂效率年”的各项工作。

(一)深化习惯养成,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深入推进“习惯养成年”工作的主要抓手为“每月一事”和“案例示范”。

重点抓“每月一事”,即每月重点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养成”每月主题的确定: (1)主题的选择立足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依据《新公民教育指导纲要》、《海门市小学生习惯养成20条》,以及各个学校实际面临的习惯养成的问题。 (2)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在具体落实中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不断丰富完善。 (3)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知)、主题实践(行)、主题研究(展示)、主题随笔(反思),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教育局提供“每月一事”样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年级、班级的个性,组织教师制订适合班级特色的习惯养成方案。

另外,请骨干老师提供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示范”,通过网络发挥指导作用。同时解决如何把习惯养成变成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把抓教师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学校应出台《教师一日工作规范》,从教师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入手,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树立教师好习惯的一些典型,利用海门电视台、海门教育周刊进行正面引领。组织电视专题节目,邀请一部分家长,围绕习惯养成主题,谈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业习惯经验。明年初的海门市家庭教育日以“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主题,由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教育活动。

(二)以阅读为圆点,深度推进书香校园计划。

在过去的一年,阅读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行动,用阅读来撬动海门初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已初步形成共识。下半年小学将出台共读指导方案。用好《好书伴我成长》,组织共读一本书的研讨会。通过优秀教师讲述阅读故事引领、濡染更多的教师投身阅读行动。各学校要将读书漂流和班级读书会落实到位。同时倡导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性阅读。如公民道德主题、生命主题、科技文化主题、童话主题等。结合全国第十届推普周,市区学校走进社区展示诵读成果。组织“我爱诵读”电视大赛(乡镇经典诵读,市区英语美文诵读比赛)。

初中出台和推行每日一小时阅读计划。时间安排:早读半小时,中午半小时。内容:推荐美文、配套读本、英语赏读本,每周1~2首诗歌。开展课标必读书目共读和图书漂流活动,倡导学生自买选读书,相互交流。开发诗词欣赏和名著导读课程资源。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重点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等。组织全市的阅读活动现场会。改革评价内容,把读本、教材、名著内容作为考核内容,以评价为导向,发挥引领作用。

阅读行动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校长和全体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其间。继续推进教师专业阅读计划,建立开放的教师读书考核机制,促进教师把阅读作为自觉行动,让阅读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三)以项目为抓手,强势推进学科建设规划

出台初中、小学各个学科三年建设规划,组织专题培训活动。继续围绕课堂效率年,组织有效教学范式研究,每个年段,每门学科,建立重点案例库,进行范式引领。各年级各学科完成本学期的主要单元的典型课例。

组织初中、小学的衔接教育研讨会。初中、小学把“分层教学”作为本学期的重点研究专题,力争在管理机制和操作策略上有创新突破。

(四)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区域学科共同体建设。

继续强化区域学科共同体活动。重点抓城乡联动的平台,加强相互随堂听课、备课、教研指导制度的建设,形成一种常态下的相互支持机制。要抓重点学科,扶持薄弱学科。重视每次活动原始的资料积累,建立规范的捆绑考核制度。

启动初中双休日社团活动,出台《海门市初中学校双休日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意见》。依托少年宫,建立各乡镇、社区少儿活动中心,利用双休日组织开展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五)以反思为核心,狠抓校长、教师专业成长。

改革校长俱乐部活动形式,增加互动交流时间,鼓励校长撰写管理日志和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本学期的校长俱乐部活动的主题为: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每月一事、区域共同体建设与发展、教师专业阅读、共读与图书漂流。

发挥名师发展中心的辐射作用,要求每个成员挂钩一个区域共同体内学校的一个学科组,并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帮扶,提升这个学科组的整体教学水平。(www.daowen.com)

依托区域共同体平台,要求直属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定期到挂钩的乡镇学校参与校本教研,采取典型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等方式,与乡镇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

(六)强化教育科研,加大教育宜传。

组织出版《走在成长的路上》系列丛书,从名师发展中心成员(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择条件成熟的老师,帮助他们出版个人教育专著。

与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弘謇杯”教科研活动,围绕“有效教学”,组织全省的优秀论文、优质课评比与展示活动。

十一五”课题全面开题,把课题与学校文化、特色工作紧密结合。

组织“感动海门”主题宣传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活动。

组织“我(们)爱诵读”电视大赛。组织乡村学校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和市区英语美文诵读活动,分集体和个人两种诵读形式。

策划“我(们)的阅读故事”主题征文演讲活动,从教师、学生多个层面推介“书香校园”建设中的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附:盘点2007

(一)抓实“习惯养成年”和“课堂效率年”的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今年是全市小学的习惯养成年和中小学的课堂效率年,为使这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项目攻坚。把“公民素养”和“学习习惯”作为建设重点,以“每月一事”(即每月重点养成一种终生有用的好习惯)和“案例示范”为主要策略, 出台了《海门市小学生习惯养成二十条》和《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发至全市每一所小学。 同时,强势推进“课堂效率年”建设, 以“有效课堂教学范式构建”为主要抓手, 出台了“海门市课堂效率年建设意见”,编制了海门市初中、小学学科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各门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建设活动,组织了两次大型的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范式展示研讨活动,10多次区域学科共同体的有效备课和有效上课的专题活动等,使全市所有初中、小学教师卷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的中考成绩与其他县市比,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已持平,与启东比,文化总均分已超过了启东。

(二)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以阅读来撬动海门义务教育的改革。

今年在继续深化小学“书香童年”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初中的“书香少年”计划。全市中小学对“书香校园”建设形成了共识,各个学校读书节、书香班级、图书漂流等阅读活动和组织不断健全,上半年重点推进了共读共写共生活的项目,组织专业团队研究阶梯性阅读,开发了小学的《好书伴我成长》和初中的《名著导读》,让中小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名著的深度阅读活动。 同时,在全市推广诵读活动,市区小学上半年组织了“春天诗会”,下半年组织了乡镇学校的“我爱诵读”系列活动。另外还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英语诵读和赏读本,从课程建设的层面来推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希望让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学生一样,从小就有广泛阅读的知识背景、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倡导教师的专业阅读和随笔写作,促进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

(三)办好“校长俱乐部”,指导“达标创特”工作。

坚持组织每月一次的“校长俱乐部”活动,倡导分享、合作的共同价值观,活动既有专业的引领,又有同伴的互助。先后就学校“达标创特”、新公民教育行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成长、 习惯养成、有效课堂等专题,组织了较有成效的俱乐部活动。校长俱乐部活动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正逐步走向项目合作研究的状态。 同时,利用“达标创特”这一特殊的平台,帮助基层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今年我与推进组和督查组的同志们走遍了全市所有的初中与小学,有的学校多次前往,与校长讨论学校的发展,为教师作专题报告,今年就先后为20多所学校的老师作过“达标创特”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专题报告。用自己的真情与智慧,全力帮助基层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小学办学特色明显,学校发展充满活力。可以很自信地说,海门小学教育均衡化水平在南通市是最好的。

(四)推进“科研兴校”策略,重视教育宣传工作。

我利用各个学校“十五”课题开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的机会,不断倡导“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来兴校”的观念,帮助基层学校选准课题研究方向,找到具体的操作策略,让科研走进普通学校和普通老师。在办好两报一刊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筹建了海门教育电视专栏,为宣传海门教育,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今年教师节作为主要策划者,成功组织了“感动海门教育人物”的颁奖典礼,最近还通过工会,组织了全市的园丁杯羽毛球和校长杯乒乓球比赛,以深入推进园丁健身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