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十三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解

明十三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解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蔚为奇观的墓葬群:明十三陵1.扇形的布局特色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十三陵以扇形分布,其中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众陵之首:长陵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朱元璋称帝,翁氏生下朱棣。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下,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也是十三陵之首。

明十三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解

蔚为奇观的墓葬群:明十三陵

1.扇形的布局特色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扇形分布,其中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明楼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是陵区第一陵,此后明朝营建了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共十三座帝王陵,还有二十三位皇后和争夺妃子、太子、公主以及丛葬的宫女。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及景帝朱祁钰则葬在它处。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2.众陵之首:长陵

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长陵大殿

相传,当年朱元璋夺陈有谅[15]之妻翁氏时,翁氏已怀有身孕。朱元璋称帝,翁氏生下朱棣。朱棣幼年,已显帝王之象。朱元璋和马皇后不喜,把他发往荒凉贫瘠又边事不宁的北京做燕王。朱棣靠着自己的精兵强将讨伐残元势力立下战功,势力迅速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朱棣恐祸及于己,发动“靖难之变”,举兵造反攻入明都南京。次年朱棣即皇帝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废除建文帝法令,对老臣残酷镇压。朱棣即位后不久即迁都北京,使之成为明清两朝的首都,功不可没。朱棣一生五次亲征蒙古,使故元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在位期间,还编写了著名的《永乐大典》。(www.daowen.com)

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下,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也是十三陵之首。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在被定为朱棣的陵址后,改名为天寿山。传说,天寿山长陵陵址是朱棣和他的军师姚广孝[16]一起踏勘选定的。朱棣认为北面的黄泉寺大不吉利,遂下旨拆了寺庙,附近村子改黄金寺村,但黄金寺村的名字始终没有叫响,黄泉寺村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长陵屡遭焚烧。据当地百姓传说,长陵是座空坟,陵内仅葬有朱棣生前用过的一条丈二花枪。朱棣在一次与北方游牧民族会战时,中了敌人奸计,被封洞中,部下救之不及,只抢回朱棣用的一条花枪,后来就把这条枪葬入长陵,以作了结。

3.地下宫殿:定陵

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17]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800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而且好饮酒,经常酒醉杀人。

死后葬在定陵中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他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又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

⊙定陵台阶上的雕龙刻凤

这座地宫已有410多年的历史了,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四吨,虽然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约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地宫的左配殿理论上是放置皇后棺椁的殿堂,但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发掘者们却发现皇后的棺椁并不在这里,并左配殿内是空的。原来,这是根据明朝的祖制,即虽然地宫设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穴,名“金井”,是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设。所谓“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设“金井”并放置玉石,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其实,金井中的“金子”只不过是一把黄土,在地宫建成后再把这把土放在预留的“井”内,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终之意。另外“金井”中的“金”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为人主,虽死犹生。再说皇帝是龙,龙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设“金井”是为了接地气,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龙就能复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鳞岂为池中物,一遇风动便化龙”。所以设“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够复活,再统天下。这些玉石都是璞,即未剖开的玉或含玉的石头,剖开后可能极其普通,也可能价值连城,之所以在棺椁旁放这些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实际的作用,既象征高贵,又能防潮,避免棺椁及尸体腐烂。

⊙上图 神道上的石像⊙下图 神道上的麒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