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孝陵建筑特点
明孝陵在南京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14]合葬于此。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九月葬入太祖嫡妻孝慈马皇后,定陵名曰“孝陵”,十六年竣工。据记载,马皇后驾崩,奉号孝慈,朱元璋名此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朱元璋虽然生性残暴,但是他对这位共患难的结发娘娘却情深义重,自此不再立后。朱元璋死后也葬于此。
⊙明孝陵
孝陵是明朝第一陵,其规制较之唐宋有三项重大变革:第一,在陵园布局方面,将原先仿皇城门四开、坟丘在城中央的布局(凤阳皇陵仍如此制)改为前方后圆、南北一轴线贯之的布局,陵园建筑由北而南逐级递进,坟丘建于陵园的最北端。第二,由秦汉至唐宋,皇陵平面布局为方形,坟丘亦为方形或长方形覆斗状封土,孝陵则改封土为圆形。此制为明清两代所沿袭,坟丘皆作圆形或椭圆形,缭以砖垣。第三,明太祖废除了“寝”的设置,陵园祭祀只在献殿一处,不再有“具盥水、理被枕”一类事死如生的祭祀活动。从此,陵园祭祀更加庄严神圣,陵上之庙(献殿)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直追宗庙。
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明孝陵有中国独一无二的陵墓神道,格式上打破了历代帝陵神道与陵寝相连形成统一南北中轴线直列的习惯做法,顺应自然,曲折深幽,自创形制,显示出独特气派。其特色在于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完全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的布置,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神道石刻则风格多样,造像厚重简朴,融宏大整体与精细局部为一体,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远观
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堪称一部研究明清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继承了前朝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二十多座帝陵的建筑体制,在中国帝陵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明孝陵疑团
明孝陵惊现“怪坡”:
有人骑着自行车前往明孝陵时,惊奇地发现在明陵路某一路段有奇怪的现象:自行车下坡的时候,不但感觉不到下坡的轻松,反而越蹬越吃力,完全是上坡的感觉。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行车下坡怎么会出现如同上坡的景象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会不会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有人认为这里是传说中的秦始皇钟山埋金处,当年秦始皇经过南京后,发现雄伟的紫金山上有王气。他惟恐这里再出天子,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就立即下旨,派大臣铸造金棺、金人,埋葬于钟山,以镇压住王气,寓意为天子已被埋葬,而不会再出天子争夺帝王之位了。“怪坡”可能是秦始皇埋金之地产生的强烈磁场,当然这是一种传说。
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人的视觉误差造成的。如果一段很陡的上坡之后紧接着一段长长的、坡度平缓的下坡路,就会令人误以为是上坡路。明陵路的南端到前湖这一段就属于这一种情况。可以做个小实验,先沿着看起来是下坡的路向前走一段,停下来后转头朝身后的来路望去,分明看到刚才走过的是—段上坡路。此时再很快地转回头,一瞬间可以看出来往前的是一段上坡,但只要稍过片刻,依然又呈现为下坡状。这也是视错觉的一个有趣特性—哪怕你亲自用尺子量过,竖着的竹竿看起来依然比横着的要长一些。(www.daowen.com)
⊙陵墓入口
明孝陵玄宫殉葬妃嫔之谜:
用活人殉葬是我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据有关野史记载,朱元璋死后曾有很多妃嫔殉葬,葬在哪里却是未解之谜。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以四十多名妃嫔殉葬,这些妃嫔当中,有不少还为朱元璋生育过子女。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汉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层欺骗色彩,对于被殉葬的妃嫔宫女,朝廷从精神、物质上给予褒奖。明孝陵的妃嫔、宫女是怎样殉葬的?明正史上没有记载,有的认为是妃嫔被活活吊死。到了殉葬那天,由侍臣太监们将她们召集到一庭院内一同去赴宴。宴毕,引进一殿堂,殿堂内事先就放好一个一个小木床,殿梁上系好绳套。妃嫔们自知死期已到,哭声震响大殿。这些娇艳美丽的妃嫔颤巍巍地登上木床,有的甚至需要人搀扶才能爬上去。她们把头伸进绳套,太监、侍臣拉紧绳索,挪开木床,将她们一个个吊死,残忍之极。有的说是妃嫔血管内被注水银,当水银打入体内一分钟不到,这些妃嫔宫女们全都死亡。但外人看起来,她们还是和活人一样,只不过睡着了而已。
明孝陵石象路六种兽入选之谜:
明陵的神道是我国帝王陵中惟一不呈直线而是转弯的。它环绕梅花山走向,其中西北向的一段名“石象路”,长618米,地势略有起伏,两侧布置石兽六种,共计十二对、二十四件。六种石兽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等,每种两对,造型均为一对站立、一对蹲坐。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兽呢?
⊙明孝陵石象街
狮子素有百兽之王的美称。据《传灯录》记载,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上、唯我独尊”。“佛为人中狮”。狮子被视为神奇的异兽、权威的象征,令人产生一种敬畏的感情。佛教也以威武凶猛,有巨大的震慑力的狮子来护法。随着佛教东传以及狮子引入内地,我国也逐渐采用狮子形象作为装饰。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识善恶,是非分明。相传有人将此独角奇兽献给楚王,楚王见之大喜,留在宫院饲养,驯服。有一天,獬豸将独角竖起,触击宫中一个大臣,屡见屡触,楚王开始产生了怀疑,便派人调查该大臣的行为举止,结果该臣有涉嫌叛乱之罪,所以楚王下令立刻将该臣投入大牢,并随即封獬豸为神兽。后来执法者在审案时,要戴獬豸冠,以示能辨识是非曲直。骆驼,被人誉为“沙漠之舟”,不仅能驮善走,更能适应艰苦的环境,还能在沙漠地里知泉而饮。神道石刻中,象是庞然大物,取材于江苏大连山。民间传说石象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胡大海挑来的。据《明孝陵志》载:大象石料是冬季滑冰而运,当时沿途泼水……开冻时停运,再待次年冬季续运。据《化婆塞戒经》卷一称:“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象。兔不至底;象则尽底。”麒麟是吉祥物,麒和麟是两种动物,属于“麟凤龟龙”四灵,古传有麒麟送子之说。良马在帝王宫廷御用中是最受宠的。孝陵神道的四匹石刻马,借鉴历史骏马美称,而且马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们所共有的一种神道石刻。
⊙上图 千年神龟⊙下图 神道上的骆驼
明孝陵神道缘何绕开梅花山:
有人认为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取法于天,取象于地,以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还有专家认为,明孝陵在平面规划上采用了北斗七星图式。因为朱元璋对道教的重视和对天象的研究,所以在他的陵寝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吸纳中国古代人死后“魂归北斗”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神道神像
在方城明楼的中心位置即墓道入口处,还有向北直接掘进的痕迹。明孝陵宝城所在的独龙阜下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岩石,方城的南北轴线处恰好是分界面,东面是相对较软的砂岩,西面是无比坚硬的砾岩,而这个入口向北正是坚硬的砾岩。探测结果表明,方城建在独龙阜的半山腰上,沿着方城的东西轴线,山体有被切开的痕迹。造墓人将一部分山体沿东西方向切下后,再在剖面上向北掘进墓道,但是很快就遇到了砾岩阻挡。于是朱元璋下令转头向东挖掘,行进60米后,再往宝顶方向掘进,进入玄宫。而方城明楼是后来建造的,它的重要用途就是巧妙地掩饰住墓道入口。所以是坚硬岩石迫使墓道转弯的。这样,从大金门到四方城,一路再到石象路、翁仲路、金水桥、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从墓道进入,转弯后进入玄宫,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