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是我国古代葬墓中仿造活人的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在奴隶社会,是用活人以殉葬奴隶主,到了封建社会,则采用俑殉葬。俑是活人的替身,其形象和衣饰动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风俗习惯。
⊙上图 兵俑群⊙下图 铜车马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两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六68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秦王朝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情景,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1980年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一号车马为驷马高车,二号车马为骡马安车,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青铜铸马车,被誉为“青铜之冠”,为研究秦代历史、青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二号马车形状很像一种变异的蒙古包,它是由古代一种“胡奴车”演变而来的。马车的车厢是“舆方盖圆”,据说象征天圆地方,车有两轮象征日月,轮有车辐三十根,是一月三十天,篷盖下弓镣三十根,这是秦始皇崇信阴阳五行的一个证明。原来五行相生相克,又周而复始,其象征就是“五加一”等于“六”,所以秦代制度中多以“六”或六的倍数为准,如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皇帝所乘御车驾六马,调兵遣将的虎符和法官的帽子都是六寸。
⊙坚兵利甲(www.daowen.com)
兵马俑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为世界所瞩目。在1997年又发现了一个巨型陪葬坑,还陆续挖出了一批石质铠甲,这些铠甲是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有多种形状,每片两端钻孔,并用细而扁的铜丝连缀起来。有的铠甲甲片细而密,估计是将军穿的;有的则较粗糙,可能是士兵使用的。历史资料中从未发现石质铠甲的记载,这个发现显然对当时的制造技术和加工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洞坑的最东端是三十排面向东的武士,每排七个,共210个俑,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排成2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这种组织严密的军阵充分表明了当年秦军的行军作战场面,再现了当年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横扫疆场的壮烈场面。二号坑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占地6000平方米。它东面的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由6334个弯兵俑组成。三号坑呈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三号坑里,人们只发现一辆战车和64件武士俑。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握仪卫兵器。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
⊙上图 跪射俑⊙下图 将军俑
因为兵俑全是根据秦始皇御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个“地下御林军”中,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俑。他们一个个气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最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1.9米不等。仔细观瞧,不难分辨出兵俑中哪些是陕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这从他们的胡须梳理方式和长相即可看出。在那时就有蓄仁丹胡须的,可见,日本人的“仁丹须”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人留这种胡须了。俑鞋底的针脚,两头细致续密,中间疏稀,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很多农民仍喜欢穿这种鞋,只是鞋尖不向上翘而已。几乎每个俑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秦人两千年前就已经采用了。这些兵俑手执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如剑、铱、吴钩、矛、戈、曼、裁、铰、弓、弯等。这些兵器主要是用铜和锡做成的,经分析里边还含有其它十三种稀有金属。为防止生锈,兵器表面还涂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这种镀铬技术在20世纪2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而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这实在令人叹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