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这样形容山海关:“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山海关城楼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建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境内,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南北8公里,海、关、山相连。它的关城有两翼,一为南翼城、一为北翼城,还有东罗城、西罗城、宁海楼、威远城,城上有牧营、临闾、奎光、澄海等城楼,另有很多箭楼。古人说它“好像金凤展翅,恰似虎踞龙盘。”
山海关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台,高12米,自东向西,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接长城。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登临其上,南眺渤海波涛浩森,北望长城蜿蜒山巅直插云表,令人心旷神怡,为之气壮。
⊙点将台前的八卦阵(www.daowen.com)
西面二楼棂窗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巨幅匾额,镌刻着“天下第一关”五个行楷大字,字高达1.6米,笔力沉雄顿挫,别具一格。传说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肖显用那支特制的长柄大笔,在匾前来回踱步,徘徊良久,猛一操笔,饱蘸浓汁,疾步走到匾前,屏声凝神地写起来,如使棍挥刀般狂舞,落笔提笔,如飞燕掠食,运笔似力拔千钧。不到一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便落到了匾上,顿时,高大的门厅都矮了半截。当人们啧啧赞叹的时,肖显却摇头,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手笔。原来他想用一个月研究前人墨宝,摆布好五字结构;第二个月读古人诗词,涵养气势开阔胸襟;第三个月锻炼臂力,写起来潇洒自如。可惜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笔力神韵都有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几个结构端庄、笔锋峻拔的大字都不由得从内心赞叹。
自明代建成山海关后,这里也发生过不少次战争,最著名的是促使明清两朝更替的山海关之战。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明朝京都北京以后,盘踞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7]见大势已去,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后来吴三桂风闻起义军拘禁了他的父亲和爱妾陈圆圆[2],便“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身向清摄政王多尔衮[8]乞师投降,割发称臣,并拱手献出山海关。李自成闻讯于四月二十日亲率六万余人挥师东征,与吴三桂争夺山海关。起义军把吴军团团围住,吴三桂多次突围不成,正值灭顶之灾的紧急关头,清军应吴三桂密约,派十四万人马突然从侧翼向李自成扑来,加上这时天气又坏,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打乱了起义军的阵脚。李自成见已不能继续攻打山海关,便决定撤兵,且战且退,于二十六日返回北京。后来还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1924年第二次直奉之战、1933年榆关抗战、1945年山海关保卫战等战役,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长城东起点—入海石城
万里长城的起点老龙头,由明朝名将戚继光[9]所建。古人曾将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长龙,而这里就像是龙头深入大海,故而得名。乾隆曾五次到这里,还亲题“澄海楼”。山海关城东北是被称作“长城倒挂”的角山长城三道关关隘。山海关以东四公里外的凤凰丘上有远近驰名的孟姜女庙,当地称姜女庙,也叫贞女祠,是后人为纪念因夫被征筑长城而不远万里到此寻夫的孟姜女而建造的。据称此祠创始于宋以前,后于明万历年间重修。庙院柱上刻有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门前廊柱上有对联一副,极有意思:上联为“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为“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表面看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庙旁有“望夫石”、“振衣亭”。“望夫石”相传是当年孟姜女寻夫站立的地方,而“振衣亭”则是康熙年间为皇帝拜庙休息而筑的。庙下的大海里还有孟姜女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