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和嘉峪关长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和嘉峪关长城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和嘉峪关长城1.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万里长城的西起点,明洪武五年修筑。⊙大漠中孤傲的嘉峪关嘉峪关关城设计非常独特,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多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加上两边高山对峙,关居其中,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这“天下雄关”和东隔万里之遥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互争雄姿。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和嘉峪关长城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和嘉峪关长城

1.嘉峪关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万里长城的西起点,明洪武五年(1372年)修筑。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5]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便开始筑城设关,以后历经一百多年的扩建,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

万里长城沿线规模最大的两座关隘:一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比前者犹有过之。“嘉峪”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倚马鬃山和一望无际的瀚海沙漠,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道路本已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恶。古代西域,初时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有许多在绿洲上发展的“城邦”,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到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嘉峪关自建成后,便为西部边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吐鲁番屡次从嘉峪关进犯中原,尤其在明朝更是战火不断。

⊙上图 嘉峪关城楼⊙下图 夕照下的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长城,是很不简单的,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无法运输。隆冬将至,若耽误工期是要杀头的。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冬季来临,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就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反而节省了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就会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特意请来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易开占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还要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剩下了一块砖被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想借此为难易开占和众工匠,易开占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是易开占计算错误还是故意留下一块定城砖,种种神秘只有那块砖石知道。现在这块砖还存放在西瓮城门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

⊙嘉峪关城楼全景

这一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击墙祈祝。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而关门已闭,雄燕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它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兆,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上图 嘉峪关上的柔远楼⊙下图 嘉峪关中的关帝庙(www.daowen.com)

2.嘉峪关奇景

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雄壮非凡。荒漠地区最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广阔的关城横卧在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巍峨的朱色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美丽如画。登城楼远望,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天晴之日,或可见海市蜃楼。城下戈壁滩上骆驼队的浑厚悠扬的铃声,使人想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旅行者,令人神驰。清代林则徐[6]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见此关雄伟,作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恒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极言嘉峪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嘉峪关周围还有古代文化遗址多处,著名的有黑山石刻画像和魏晋壁画墓。黑山石刻画像在关西北的一处峡谷里,画像石刻散布悬崖陡壁上共三十余处,绵延一公里。画面古拙,手法粗糙,人物粗犷有力,风格独特。图画内容大体分操练、骑射、狩猎、舞蹈以及飞禽走兽鱼虫等。这可能是羌族、大月氏与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存,对研究甘肃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魏晋壁画墓在关东北20公里外的嘉峪关市新城戈壁滩上,那里是古墓群。图画取材都为现实生活,有农桑、畜牧、狩猎、林园、宴会、伎乐、博弈、牛马、衣帛器皿等。耕地使用的二牛抬杆、耙等,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农具。画以赭石和红色为主,色彩热烈明快,对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和文化、思想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壁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技法娴熟,色彩鲜丽,为研究甘肃石窟壁画艺术的渊源提供了借鉴资料。

3.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共三段:以关城为中心,向南15华里至讨赖河万里长城第一墩为止,向北约15华里到石关峡堡附近,沿黑山山脉向上,至半山腰止,统称西长城,全长约30华里;北长城从北面第一个起墩开始,至新城堡附近,全长约60华里;东长城从新城堡向东北约30华里至酒泉下古城,连接直达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大漠中孤傲的嘉峪关

嘉峪关关城设计非常独特,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多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加上两边高山对峙,关居其中,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布局设计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因此有“边陲锁钥”之美称。关城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为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这“天下雄关”和东隔万里之遥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互争雄姿。嘉峪关除围绕关城修筑了西、北、东三段长城外,还修筑了一整套严密戍守的望系统和快速传递信息的燧、墩、堡、城。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防线。在整个防御体系中,最关键的要数烽火台,它一般都建在长城内侧比较高峻的地方,各个烽火台传递信息。遇到天阴刮风下雨,烽火台不起作用时,便使用驿站快马,逐站接力进行传送。

⊙嘉峪关关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