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环境不断改变,作为服务于高等教育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在服务、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创新,建立高效读者服务模式,提供优质服务内容,才能在层出不穷的非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冲击下,依然成为师生最为理想的知识殿堂。而RFID技术的应用,则带给高校图书馆全新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图书馆服务及管理的人性化、自由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将在基础服务、人力资源配置、读者关系管理、服务创新和推广、辅助决策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将对图书馆服务管理带来深刻的变化。
图1-7 智能预约书架工作流程
1.4.2.1 基础服务从“柜台”式转变为“超市”化
图书馆的基础服务最重要的部分即为流通阅览服务和管理,传统的流通阅览服务管理采用手工操作,工作内容多为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比如采用传统的条形码技术借、还书,馆员只能一本一本地进行扫描和充、消磁处理,由于阅读器自身原因或扫描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重复扫描或消磁。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但是工作效率却不高。此外,图书馆的采购、典藏、分类的部分工作由于使用条形码的原因也需要通过手工来完成。
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有以下优点。
(1)实现自动借阅,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图书借阅量。
深圳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7月在全国率先采用RFID系统,读者到馆人数增加了6~8倍,外借数量增加了5~7倍,现在一年内读者约为300万人次,一天约有1万本书的借还量。
(2)在清查书目方面,提高馆藏书目的准确性。
(3)能够简化文献加工,实现精确典藏。
(4)能够细化文献馆藏地址,实现文献定位导航。
(5)增加可出借文献类型(薄片的乐谱、图册、DVD等)。
(6)可延长服务时间,延伸服务空间,实现自助式和24小时的人性化、全天候服务。
RFID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实现了馆藏文献管理的智能化。并且随着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逐步推广,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推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将由传统的“柜台”式服务转变为未来的“超市”化服务,进一步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无障碍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自助式服务。
1.4.2.2 人力资源配置特点从“高素质人才缺乏”转变为“高素质人才合理配置”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技术可谓日新月异,然而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和分类、图书借还、图书分拣、读架、理架、图书的盘点等传统性工作,仍然处于“人工”管理状态,几乎占据了高校图书馆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其人力资源配置也因此出现“人多”但“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特点。这与高校图书馆读者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高质量服务需求相矛盾;与高校图书馆促进高校发展的使命相矛盾。
RFID技术的引入并随着其不断成熟,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将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服务广度与深度得以延伸。因而从事基础服务的人员将逐步减少,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重心也将转向深层次咨询、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等优质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将趋于高素质人才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呈现专业化、多样化信息服务的特点,其人力资源配置也将出现如下特点:
(1)本科以下学历的人员将逐步减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将成为馆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2)拥有单一化技能的人员将逐步被多专业背景、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取代。
(3)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以及较强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加工能力的人才比例将逐渐增加。
(4)具备较高的服务营销与公关素质的人才将逐步增多。
人力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为适应高校图书馆RFID系统运行环境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高校图书馆应提前开展人力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与全新管理模式的顺利对接。
1.4.2.3 读者关系管理由“被动”变“主动”(www.daowen.com)
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起点与终点,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一直是图书馆不断探求的课题。读者关系管理能够客观反映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状态,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读者关系管理包括读者与图书馆发生关系的一切要素,比如借还书、使用图书馆、阅览图书等。这些要素,在传统的条形码环境下一直是被动的,只有读者办理图书借阅手续或者使用电子资源时,图书馆才通过认证的方式管理读者。
RFID技术,除了可以对书刊等实体资源实现无线智能化管理,同时也能够对读者所持RFID借阅卡实现无线智能化管理,在RFID环境下,读者何时使用图书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哪部分资源、使用图书馆的多为哪类人员等要素,都会得到及时的、动态的反映。读者关系管理由“被动”变“主动”。
读者关系管理同时也需要保护读者的隐私,在信息收集、数据统计和数据发掘的过程尽量体现整体部分,避免个人信息的泄漏。在RFID系统设计过程中,读者隐私的保护需要贯穿每个环节。
1.4.2.4 服务创新和推广实现“有据可依”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重心的转变,势必引起一些创新型服务内容广泛开展。这些新型服务是否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否能够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调研。通常调研是通过信息调查反馈表来完成。信息调查反馈表(以下简称反馈表)一般有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纸质反馈表对于学习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的高校师生来说,不太受欢迎,而且发放、收集反馈表信息也给工作人员增加很多工作量,而电子反馈表很难受到读者的关注。再加上反馈表的问题设计有时不够权威、全面等,以上种种原因常常导致调研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RFID技术可以提供大量有关读者及其需求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测读者需求趋势。同样,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也可以预测图书馆新增服务项目是否受欢迎、受哪些读者欢迎。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推广实现了“有据可依”。
1.4.2.5 辅助决策提升图书馆服务管理的“智能化”
RFID技术可以记录文献的利用历史、读者使用数据,能够得到最精确、最及时的信息,通过分析模型提供给决策者准确的策略,并对执行效果进行智能化评估,从而为合理的图书馆各项服务建设提供客观的决策,提升图书馆服务管理的“智能化”。
1)为文献流通提供改进和创新方案
通过RFID技术得到动态的借阅数据,分析借阅量和借阅策略的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文献流通的改进和创新方案,及时落实图书推荐和剔旧计划,提高信息资源流通的效率。
2)为资源建设提供辅助决策
RFID技术可以记录文献的利用历史、读者使用数据,根据累积的数据分析读者偏好,从而为合理的资源建设提供客观的决策,实现资源建设的动态管理。
3)为读者信息服务提供决策
RFID技术引入高校图书馆,使得图书馆服务重心转向多元化、人本化、学科化服务,而高校图书馆了解和掌握高校读者的需求和资源使用行为,是开展以上咨询及信息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从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可以挖掘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许多信息,通过分析不同读者、不同时期的信息需求趋势,进而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比如学科化书目的自动推送。
1.4.2.6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RFID技术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尚处于不成熟与不确定阶段,具有探索与试验性质。在应用RFID技术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服务和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效益评估问题
高校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前的调研阶段,应从本馆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评估应用RFID技术之后带来的实际效益。比如对于多分馆的高校图书馆,每个分馆都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可能会出现没有减少人员负担,反而增加人手和设备的现象。
2)环境适应问题
应用RFID技术后,虽然解放了基础服务人员的重复性简单劳动,但是RFID系统环境却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及素质要求。工作人员面临新的环境需要适应期。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养,主动参加培训,并积极配合转岗。
3)突发事件的应对问题
RFID系统目前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比如RFID高频电子标签容易损坏;自助还书系统无法检验破损的图书;RFID读写器的灵敏度问题;门禁系统报警灵敏度问题;RFID系统的安全隐患;多标签同时读写功能的改进等。在自助借还书的过程容易造成多借、少借、错借等现象。为了保障读者的利益,在应用RFID技术初期,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并出台一系列应对系统、流程、策略或政策,积极处理非正常突发情况,减少读者与图书馆的矛盾;另一方面及时实施RFID系统改进方案,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