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应用了RFID技术之后,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等技术体系在融合入新的RFID系统构架后,将会对传统的图书流通与管理业务流程、技术体系产生极大的变革。系统的工作处理方式,例如借还书、盘点理架、分拣等业务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后台系统技术上就是旧系统与新系统的互相融合及数据的交互,高校图书馆的后台业务系统流程将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与定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对于RFID技术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FID技术最早应用于物流、货物追踪等物联网相关领域,然后才推广到图书馆领域,但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也仅仅只有区区几年而已,从物流领域照搬过来的应用模式与技术显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图书馆这一相对特殊与独立的行业,实际应用中也发现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RFID技术在图书馆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提升空间,具备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2011年国内已有数十家图书馆正式应用了RFID系统与设备,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这其中高校图书馆的增幅尤其显著,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阔。可以预见,随着RFID应用在图书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也会纷至沓来,对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佳的发展契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无疑将向更智能化、科技化的技术方向前行,由于RFID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与高科技含量,它无疑是构建未来智慧高校图书馆的基石。针对RFID标签能够远距离读写,存放大量数据的特性,打造无人值守的智能图书馆成了可能;同时随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断开展,将会有大量新需求的提出,如何合理地对数据进行抓取与挖掘,对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发掘必然会成为发展的重点。目前图书馆所应用的RFID基础功能已经相对成熟,发展目标是解决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而RFID技术尚未发掘的创新应用功能,例如RFID数据统计分析;个性化学科书目推送;合理排架与剔旧;图书位置的精确定位;图书馆资产管理等都很具有研究价值,通过不断挖掘新的需求与开发新的应用,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从而提升整个图书馆的人文理念与服务水准。
1.4.1.1 系统发展趋势
一般安装了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仍会保留原有的图书管理系统,一方面是保护原有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使图书流通流程不至于发生太大变化。RFID系统通过NCIP或SIP2等通用接口与图书管理系统相连接,互相交互数据,从而查询或更改图书的状态。这样其实在图书流通过程中的用户与图书数据库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相当于加了一层RFID系统“中间件”而已,用户面对的对象从图书管理员变成了自助设备。高校图书馆需要对这种新的系统流程进行服务模式的重新规划与设计。
对于这一层RFID系统“中间件”来讲,当前图书馆RFID供应商的方案设计理念都是各自为战,不同厂商间的产品相互间无法兼容。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厂商及产品成了一大难题,假如选择不当,往往就会与某个厂商产生绑定现象,从而在产品与技术的选择上产生局限性。
因此未来的RFID应用系统将会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综合考虑应用需求与图书馆实际业务流程模式,分解成不同的软硬件模块,每一块均可独立进行设计,各个模块之间不互相绑定或受到牵制,设计遵循统一的标准模式,可确保系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其技术特点如下:
(1)模块化设计。将RFID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分离开来,通过中间件方式进行连接,系统可以按照各个用户的不同要求进行组合构建,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2)开放性与兼容性。按照通用的标准和结构设计系统软件与底层硬件,开放接口,避免绑定在某个特定厂商开发的系统或硬件设备上。
(3)独立性与互换性。所有系统与硬件设备均可独立运行,具备互换性,未来可根据需要替换或者增加其他的RFID系统设备。
1.4.1.2 新的图书盘点与定位技术
在高校图书馆中找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有时候明明系统中显示图书在架,但是实际去书架上查找却一无所获。RFID技术可以实现图书的智能盘点与定位,当前几乎所有国内RFID厂商所使用的图书盘点定位方法都是RFID标签加层标的方式,即图书中粘贴的RFID标签与对应的层标标签相关联,一个层标标签对应多本图书标签信息,通过层标就可以定位所有放置在这一层的图书。这种定位方法相对传统索书号定位的优点是排架较为灵活,比如说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将某一类的热门书籍集中放在书架的同一层面上,而不必严格按照索书号的规定来排列书籍。但是这种方法仍有缺陷,那就是最大精度为书架的某一层,至于这一层中书籍是如何排列的,RFID盘点设备也无法做出精确的判断,只能读取到书籍错架;书籍不在架等信息而已。
在此背景下,智能书架这一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在书架上安装多个RFID阅读器,每个阅读器对应一层书架或一个单元格,采用轮询机制,每隔5~10秒扫架一次,这样取书或上书操作都会被系统记录下来,可随时掌握书架图书的动向,改进了以往在人工盘点的时候才能获知图书是否在架的不足之处。但智能书架依然没能解决精确定位的问题,只是具备了实时获知图书在架或者不在架上的功能。
要实现图书的精确定位,可对现有的智能书架做进一步的改进。在第一次新书上架的时候逐本上架,并且按照事先定义好的排列规则如中图分类法等从左至右依次操作,RFID阅读器在轮询工作时记录下图书信息,通过无线连接的后台系统在同一时间内记录下图书上书的先后顺序,以此获取图书的在架排列顺序,将此信息写入数据库中。这样就取得了一个所有图书详细位置的静态地图。当发生取书等行为导致图书位置发生变化时,智能书架本身就可以感知错架错层行为,假如是同一层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取书和放回图书时RFID阅读器已对图书信息进行记录,因此在系统中此类图书状态可以重点标记,这样管理员在理架时只需对照系统中的图书排列顺序表,对重点标记的图书进行检查即可。管理员将归还图书上架时也需对照系统中的图书排列顺序表来上书,工作量相对来说较大,不过由于RFID可以精确到书架分层,所以只需关注每一层的排列顺序即可。对于不在架的图书,要进行精确定位就相对困难一些,可以在阅览室的书桌、门口等位置安放一定数量的RFID阅读器;安装在书桌上的RFID阅读器定时扫描附近的图书信息,门口的RFID阅读器配合红外感应装置扫描进出阅览室的图书信息,这样图书从离架到出阅览室门口都会全程监控,读者假如再携带图书进入其他阅览室,那么图书信息又会被记录下来,直到完成借书出馆操作,这样理论上在图书馆内图书的位置信息可被随时掌控。
掌握了如此详细的位置线索后,在定位导航系统中,可以看到更为准确的信息,读者在系统中检索某本图书后,系统会将他指引到某个阅览室的某个书架的某一层,显示出该层所有图书的名称及排列顺序,可以进行立体实物建模呈现,这样读者对于图书的摆放位置一目了然,找书成为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对于不在架图书也不只是显示不在架,系统中会指出它在哪个书桌上,在什么时间段离开哪个阅览室,进入哪个阅览室,或者已办理了借阅手续。这样一来对于高校图书馆中学生普遍反映的找书难、学生随意藏书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www.daowen.com)
1.4.1.3 校园RFID技术新应用展望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相比,服务对象与运行方式都有很大区别,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主要为高校师生,而公共图书馆则面向社会大众群体;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为学术、学科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则以符合大众口味的各类书籍与电子资源为主。所以RFID技术应用在高校图书馆会与公共图书馆的应用模式有所不同,根据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可以研究并衍生出许多别具特色的RFID应用。
1)数据挖掘与统计技术
利用RFID后台数据库统计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对图书的借阅历史进行分析的功能,确定热门图书的种类,以此为依据进行采购的趋势分析,以达到合理使用图书经费,购置有效文献,提高所采购文献的利用率的目标。此外还可以统计出比较冷门的图书文献资源,从而可以据此开展剔旧工作。
通过对热门、冷门图书资源的统计,可以规划出更合理的排架规则,将热门类的书籍置于读者最容易看到的位置,借此体现出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一面。
2)个性化学科书目推送技术
通过RFID后台数据统计系统中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获知某个读者近期借阅了哪些文献,对哪些文献最感兴趣,据此可推送相关的书目资料。也可以针对读者的学科,直接推荐该学科的新书或者读者有可能感兴趣的图书。该功能可以考虑与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诸如OPAC等目录查询系统相整合,在用户登录个人账户后即可看到根据他们的兴趣或者学科分类推荐给他们的书目,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RSS订阅的方式实现书目推送。
图1-6 智能书车
3)智能书车技术
公共图书馆已有智能书车的案例,如图1-6所示,是一种具有车载计算机和固定文献分拣单元格的电力驱动小车,由RFID阅读器和计算机对文献和书架标识进行识别,准确确定并显示文献在书架的具体位置,实现本区域所有文献位置数据的查询和运送,使传统的书库运输车同时具备了文献上架、排架和自动寻址的功能。
高校图书馆尚无智能书车应用的案例,假如与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相结合,智能书车将具备更强大的功能。在一个阅览室里可放置多个书车同时进行工作,单个书车负责某个特定书架的书籍运送工作,可以为每辆书车安排最优化的路径,这样可以增强阅览室上书的工作效率。
4)智能预约书架技术
高校图书馆每天都有大量的图书预约请求,会有专用预约书架供读者自取预约书籍,但寻找起来仍然不太方便,所以结合已有的智能书架技术可以衍生出一种新的智能预约书架技术。如图1-7所示,书架基于RFID实现图书馆预约书籍借阅的功能,即读者成功预约书籍后,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的预约书架区域,刷卡后专用预约书架上将亮灯以提示预约书籍所在的位子,从而加快取书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智能化的图书馆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