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信息技术评价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评价能力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从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3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量规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因此,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评价为后期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第六章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教学改革正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一系列评价技术和工具,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据,并保证教与学的效果。信息化教学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将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信息化社会中需要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价也不例外。本章从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3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量规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

在目前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的基础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交互方式实施学习活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以下8类:媒体素材库、试题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网络课程库。因此,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评价为后期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内涵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可概括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体系,运用绩效评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益和效能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判断的过程,通过绩效评价来验证与促进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质量的科学管理。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可互为转化,二者是积极互动的关系。

从目前国内外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来看,关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模型和方法的文献较少,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针对绩效评价的研究极其有限,主要是以个人进行的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为主,研究重点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等方面,绩效评价和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目前仅处于探讨阶段,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文献,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理论和实际评价模式,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成本效益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远未达到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层面,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评价的标准难以跟上其发展速度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资源众多、内容丰富、海量存储、资源分散、多种表现形式和类别、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由于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很难用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标准来进行资源的评价;其次,信息化教学资源发展迅速,更新频繁,时效性强,资源平台与资源种类不断推陈出新,评价标准和方法跟不上动态变化的资源发展速度,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确定资源评价标准的困难与评价方法的相对滞后;此外,信息化教学资源无中心控制、组织松散、分散无序、可被轻易复制和广泛传播等特点,使资源绩效难以用统一的度量标准进行量化。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难以量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资源,是用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育机构作为非营利性机构,既无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动力,又无提高效率压力,所以教育效率的问题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尽管有学者提过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资源的布局合理性,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资源的共享程度和资源的创造性,学生在应用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后的效果,这些问题是与教育资源绩效密切联系的。

(三)探讨信息化教学资源成本效益的研究相对缺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与一般的信息资源也有很大的区别,除了具备一般信息资源的属性,如共享性、可被多次复制和广泛传播、具有知识性和时效性等性质外,还具有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迅速便捷的获取方式、广泛互动的传播方式;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具有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等,这就造成了资源可比性方面的困

难,从而造成现在的评估指标、概念不统一,缺乏普适性。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标准与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网络信息资源绩效评价方面开展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理论和实际评价模式,但其中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的制订及其具体实施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Bertot和McClure(1999)为ARL建议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框架有资源内容、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撑3个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评价过程,可从内容角度、经济角度、技术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研究资源的绩效。

(一)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曾进行过类似研究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曾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其中,董小英总结出评价的9项标准:信息的准确性、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主页中的链接是否可靠和有效、版面设计质量、信息的时效性、读者对象、信息的独特性、主页的可操作性。

张咏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

可信性:权威性、目的性、公正性、利益倾向性、内容相关性及效用性、质量控制。信息内容: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与存档性、信息组织与写作。

链接质量:链接内容、链接的表现形式。

易用程度:界面友好性、查询与检索性能、交互性能。

站点美观和多媒体设计,反馈与交流,可达性。

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源绩效评价的一些已有研究成果可为评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服务和适用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除了考虑内容、质量、技术等因素外,还要考虑资源的投入成本、资源的服务、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和资源所产生的效能等方面的内容,并据此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此外,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还必须包括教育教学的有关属性,符合教育教学资源的有关标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对象,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传递正确的教学内容,支持教师的教学,提供学习工具,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标准、指标对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价,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提出了评价信息化资源的原则、标准、评价指标,但定性评价方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指标项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往往会跟随评价标准的制定者而变化。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常用方法,问卷调查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由于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容易受问卷的设计、评价标准、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和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制约,因此,调查结果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的质量,在实施评价工作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从而使得这种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也难以适应大量资源评价的需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也较低。

2.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是从客观量化角度、按照数量分析方法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选和评价,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是网络计量法

网络计量法中的“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WIF)一词由丹麦皇家图书信息学院的Peter Ingwersen提出。目前,一般是利用网上自动搜集和整理网站信息的评估工具,实现网站的访问量统计和链接情况统计,通过对被访问服务器的访问数字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对网站排序,或者通过搜索引擎完成网站被链接次数的统计及排序。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揭示资源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从客观量化角度对资源进行优选与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客观公正、评价范围广等优点,是信息资源评价的一个发展方向。

3.综合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该法首先根据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采用层次分析的理论和数学方法将定性指标量化,以达到评价目的。该方法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并充分利用人们分析、判断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对复杂问题进行量化。层次分析法是利用人们的常规思维来处理问题。该方法通过对网站的属性进行概念划分,利用专家调查法来取得数据和权重,通过评分,确定网站的级别或排名;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结果只针对准则层中的评价因素,人的主观判断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另外,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由于不同的主题、不同性质的网站之间具有不可比性。而这种方法的可移植性比较差,因此,不能普遍用于网络信息的评价中。同时,层次分析法的步骤比较复杂,运用其进行网络信息评价的结果有一定滞后性,不适用于更新频繁的信息的评价。

(2)加权平均法。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用“调查求重”的方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思想得出网络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又考虑其内部特征,即信息的内容属性。同时,这个指标体系还考虑到各项指标的适用对象或范围。加权平均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价者的主观性,但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一些缺点:网络信息的易变性和动态性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工作往往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即使评价标准的设置考虑到用户的个性化特征与特定信息需求状况,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用户的广泛性,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与特殊化的信息需求,由此导致评价结果对信息化资源的适用性问题。

(3)第三方评价法。是由第三方介入的,针对资源所有者以及用户所做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电子资源评价方法。其主要形式有两类:第一类是商业性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站(如Magellan Internet Guide、Lycos Top 5%等)。第二类是面向学术研究人员、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评价的网站(如ADAM、EELS、SOSIG)等。

加权平均法是考虑到各项指标的适用对象或范围。利用“调查求重”的方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思想得出网络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考虑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也考虑到其内部特征,即信息的内容属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针对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复杂系统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的方法,运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同类型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依据决策单元输入和输出来评价各决策单元有效性,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创立,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因而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减少误差,简化运算,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有人将DEA作为人力资本系统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方法,也有人应用DEA对高校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的探讨评价高校产出水平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一项从建设、管理到应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具有多种投入和产出的复杂化系统,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特别适合应用DEA进行评价。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评价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包括从资源的投入成本与产出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包括资源的购买或开发制作、技术设备支持、正常运营成本;产出包括学生学习绩效、经济效益、社会附加效益的提高等。提高资源绩效意味着应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据此,资源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资源投入成本、信息质量、教育科学性、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资源利用与服务资源的获得、师生信息资源素养、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如下:

资源投入成本:包括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管理投入成本等。具体包括资源购买或制作的价格、软件和硬件的购置费用、资源制作人员总数、教师培训人次及教育培训费用、资源管理人员总数、管理人员培训费用、资源维护更新的费用、资源库服务成本、人均服务成本、受指导的师生用户人数、指导用户使用和获取资源的小时数等。

信息质量:包括资源导航设计、信息组织、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资源的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交互性、艺术性、画面的美观性、独特性、内容更新频率等。

教育科学性:包括教学目标、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支持、教学管理与学习评估系统、学习辅助工具,资源形式和内容,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主题多样性以及实用性等因素。

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包括资源自主开发性、区域共享范围与级别、资源的共享范围与级别、学科共享性、不同信息类型资源的共享程度。

资源利用与服务:资源利用体现在用户需求、登录次数、检索次数和下载次数、校人均使用的次数。

全文下载量:资源的服务体现在用户满意程度、帮助与导航、维护更新服务、规范化与标准化程度、服务时间、资源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学时数等方面。

资源的获得:包括资源的数量和资源检索系统功能。资源的数量指标包括学科覆盖率、资源的数据量、资源信息的类型、资源重复率;资源检索系统功能指资源检索界面的友好程度、用户检索的易用性和方便性、检索系统的并发用户或在线用户数控制、用户服务链接的可靠与有效性等。

师生信息资源素养:衡量的指标主要有师生资源信息素养测评、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等。

技术支撑:主要的指标有采用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资源的上传、下载、浏览、审核、查询、删除、可操作性、使用分析,数据的可得性、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规范性、便捷性等。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在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又要有定量的指标;指标体系还应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尽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指标是所有的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可先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指标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资源信息类型(如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和其他的教学数据)进行指标项的调整,并对不同的指标项分配不同的权重,从而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见表6-1。

表6-1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

在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后,还要对各项指标分配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指标权重的分配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加权平均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绩效评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寻求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方法正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从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来看,网络资源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应相互弥补、相辅相成,以定性评价方法的全面性和成熟性来弥补定量评价方法的不稳定性;以定量评价方法的利学性、客观性来弥补定性评价方法。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成本的控制,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有效性;此外,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可为资源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资源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指导性建议,促进各级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资源的整体优化建设。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

一、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内涵

所谓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是指根据信息化教学理念,运用系列评价技术手段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活动。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本身、教师、家长、同学等。信息化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改进。因此,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中心对象、主析评价者。协作者或者同学、教师等重要参与者也应当是评价的主要实施者。评价中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

二、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内容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分为教学过程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一)教学过程评价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又能体现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习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让学习者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中,使学习者掌握设计学习过程的各种策略与方法。首先要逐步引导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风格、现有基础与水平、兴趣爱好等作出确定与分析,并根据平时对学习者的观察与了解,对学习者作出的自我分析进行肯定或进行修正,而后再依据建构理论对教学的各关键要素进行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引领学习者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

教师在明确总体和阶段性教学目标之后,可引导学习者根据阶段性目标,结合自身的情况分析制订相关的子目标,这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基础较好的学习者制订的子目标可能会比较少,而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习者则需对阶段性目标进行更细化的划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醒学习者学习的总目标以及现在所处的位置,可利用PPT展示学习的路线图

2.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

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需由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参与,根据阶段性目标,设计真实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任务。“问题”应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要真正对学习者有所触动。任务要有伸缩性,既要接近学习者现有的能力,又要保证更多的学习者有成就感。同时,还要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高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此外,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些任务在课前预先布置,鼓励学习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教育实践表明,学习者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应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将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在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传授学习策略和技能。教师可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以下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调动学习者的视、听觉感官,进而理解和建构知识。故事情境让学习者感受之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进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握形象思维右脑兴奋;表达时,掌握抽象思维的左脑兴奋,左右脑交替兴奋,协调工作,挖掘大脑潜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在教学过程中个体觉察到一种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这一心理困境使学习者产生内心冲突,使学习者在对知识的渴求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实验心理学的经验表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获取信息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积极的情绪反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总之,课堂故事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求知心理之间设置疑问,将学习者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真实性,即一个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习者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一些死知识,而是学以致用;二是悬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习者想知道但又利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可激发学习者的探求欲望,还可引导学习者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信息化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创设问题,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设计模拟实验环境,就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然后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伴有生动情境刺激的学习活动,可调动学习者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依据客观的实验原理,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情境,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视频于一体,创设出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环境和实验结果,使课堂教学转变为集多种感官于一体的交换操作,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创设协作情境。设计协作环境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MSN、E-mail、QQ等,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由于信息化协作学习环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使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教师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习者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强的类似性,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协作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策略,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

(5)开发信息资源。教学情境的创设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若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教学情境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种信息异常丰富,学习者可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然而信息的无限性与媒体的丰富性又容易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盲目性。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提供必要的引导,及时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寻求有效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当学习者在学习新的或较难的任务时,教师可直接为其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包括演示文稿、作业范例、单元问题、学习指南等。或者由学习者借助于教师开发或链接的信息资源,通过搜索、收集、处理信息,间接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后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由此,教师在开发信息资源过程中,要考虑信息资源是否具有“低门槛、高天花板”的特征,既要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习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帮助,又要使高水平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设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设计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过程进行的设计。教师须动态把握教学进程,更多地关注不同层次水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按照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学习。由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弱化”,因此,教师有机会关注那些不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免其在课上因困惑而产生消极情绪。

(二)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各个角色和环节上,如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概括来讲,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过程评价体系的设计思想要树立“全程评价观”。信息化教学可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如果评价体系不完整将直接导致学生错误的学习倾向。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阶段性评定和分类,只是考试层面上的,包括入学考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等。可见,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评定,大多数只能称之为测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不可能正确评定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过程。信息环境下相应的评价体系要遵循评价本身所要求的全程性,因此要树立“全程的评价观”,即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过程的设计和规划。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据此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工具

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除了对传统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调查、观察等进行改造,使之尽可能地满足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要求之外,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发展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工具)。这些评价方法(工具)主要包括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电子档案袋等。

(一)量 规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用于评价指导或改善学习行为。一个量规是一套等级标准,每个被认为重要的评价方面或元素都要有一个等级指标,每一个元素的等级指标由几个等级组成,用于描述绩效的不同水平。在教育中,量规这一术语已发展成为一种用于评估复杂学习绩效的工具。

量规是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方面详细规定的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性好的特点。虽然从字面上看,量规这一术语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但从内涵上来讲并不是全新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非常客观性的试题或任务时,人们已经在不自觉的地使用这种工具了。例如,教师在期末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时,往往会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平时作业、考勤情况及其他量化方面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只是教师在使用量规时的自觉性、规范性不够。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用量规可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教师评,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还可对学生学习起到导向作用。(www.daowen.com)

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选择问题/主题/任务—确定目标—查找、收集、评估、组织信息材料—形成答案并能合理的解释等部分来看,评价可分为: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其中某一项内容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又可有对问题的评价、对资源的评价、对信息收集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以及教师组织的评价等方面。

其中,对研究问题/主题的评价、对能力的评价(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最终作品的评价(口头评价、书面报告、网站、演示文稿等)等量规主要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如何设计量规,这样教学过程可逐渐过渡到学习者自己设计量规、使用量规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量规一般以学习过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每项活动的不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还会出现对学习提出的问题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实施的评价、对最终成果的评价、对协作者的评价等不同专项评价量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见表6-2。

(二)学习契约

学习契约也称为学习合同,是学习者与帮促者之间的书面协议或者保证书。这种评价方法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例如,当建筑设计师承担一项设计时,委托人通常要就这项设计的具体要求及交付日期进行详细说明,并与设计师签订合约。待设计完成后,评价设计是否合格的主要依据就是所签订的合约,了解预期的工作任务,因而有助于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根据契约内容来评价自己的学习,保持积极的自律,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动机与学习热情。当然,学习契约也不一定总是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教师完全可根据需要制定相对客观的学习指标。

(三)范例展示

范例展示是指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向学生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向学生展示清晰的学习预期。例如,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作品来完成学习任务,如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站等,教师所提供的范例一方面可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还会在技术和主题上对学生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科学的范例展示不仅可避免拖沓、冗长或混淆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快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还会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可参考的范例来规范自己的努力方向。

表6-2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量规

(四)电子档案袋

电子档案袋(ELeaming Ponfolio)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电子档案袋应该包括下列元素:学习目标;材料选择的原则和量规;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的作品范例;教师反馈与指导;学生自我反省;清晰合适的作品评价量规:评价标准和作品范例。

在先前的教学实践中,档案袋评价是一个真实意义的袋子,用来存放学生的作品和学习过程中可证明其努力和进步的例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博客的出现,教学过程中开始探索使用这些工具来进行评价,即形成了电子档案袋评价。现在博客作为一种电子档案袋评价工具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博客以时间为轴记录了学习者的五大类信息:学生信息、学习成果、学习反思、学习依据和学习过程。非常有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

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有效保证教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发展,促进教师朝着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迈进。

2.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反映教师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同时突出重点,即着力抓住“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要求进行评价。

3.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在适应教学需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符合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规律和学习理论的要求。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由于教学评价有许多内容标准具有模型性,以达到准确标准;为便于控制操作,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不便于量化的指标可采用一些定性评价。

5.结构合理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结构要符合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能全面而完备地反映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情况。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并非仅仅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要密切配合,不断对教学进程适时作出必要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师要对自身作出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相关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习者对其阶段性学习目标作出评价,主要包括各阶段目标是否符合整体教学目标,详略是否得当,路线图是否清晰可行。

(二)情境创设的科学性

情境创设的科学性主要包括:故事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模拟实验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协作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整体性和交互性等。

(三)教学设计的普适性

一方面,教学设计是否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以便应用到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容对其他课程是否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学习情况掌控的有效性

学习情况掌控的有效性即能否对教学进程中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把握。教师需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详细的量化评估指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对应权重、评估模型及评估人(教师、学习者本人或其他学习者)。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进行,如开发学习者学习效果动态评估软件等。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见表6-3。

表6-3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一、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内涵和功能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是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量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馈调节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提供有关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整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包括两类:第一,以指导教学为目的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这类评价可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二,以自我调控为目的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提高认知意识和能力,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二)诊断指导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了解到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以判断它的成效、缺陷、矛盾或问题。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可测量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还可找到没有实现目标的原因:是教学方法的原因还是学习策略的问题,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等。根据这些分析可进一步改善教与学的决策,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激励功能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调动教师的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对教师来讲,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的重心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对学生来讲,教师给予的公正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评价,如表扬、奖励等,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提高功能

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飞跃。比如,测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在测验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综合;在测验过程中以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而通过考试的反馈,可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观念,并清楚地认识到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另外,教师可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的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五)目标导向功能

如果在进行教学评价之前,将评价的依据或条目公布给被评价人(教师或学生),将对被评价人下一步的教学或学习目标起导向作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评价的这项功能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原因在于,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将被赋予较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样一来,教师将更为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为此,事先将评价的标准交给学生,使他们知道教师或其他学生将如何评价他们完成的学习任务,将有助于学生自己调节努力方向,从而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原则

所谓评价原则,是指在评价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信息化教学中,以下一些评价原则将有助于达到评价目的,进而实现整个教学的目标。

(一)在教学进行前提出明确的预期任务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的任务往往是真实的,而学生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将使学生们主动地把自己的工作与预期的任务要求看齐。

(二)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的组织者要尽可能地从真实的世界中选择挑战和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问的能力、寻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能力如何。

(三)评价应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

既然信息化教学中的评价是一个进行中的、嵌入的过程,那么它也应该是随时并和频繁进行的,目的是判断学生的表现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或者要求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努力方向。事实上,评价是促进整个学习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强调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

要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学生需要有机会制订和使用评价的标准,使他们在思考和反思中发展自身的技能。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诸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优秀”之类的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并使他们对评价的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一些方面来体现的。

(一)评价重心不同

传统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学到规定的知识。信息化教学评价却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过程,关注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者不同

传统评价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课程编制者等的意图制定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固定和统一的;而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学生控制的教学”,学生在如何学、学什么、如何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控制权,教师则起到督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往往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制定的。

(三)对学习资源的关注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资源往往是局限于相对固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往往是在大批量的生产与使用前,由特定的教学试验来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对学习资源进行评价的活动。而信息化教学评价非常重视学习资源的评价,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和覆盖面非常广,特别是互联网学习资源的介入,更使学习资源浩如烟海。这就存在如何评价、选择和利用适合学习目标的资源问题。所以,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并且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

(四)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是镶嵌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评价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嵌入的过程,是基于教学过程,并指向学习结果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四、信息化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与量规

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可以从有效交流、有效实践、有效讲授、有效教师以及有效教学组织管理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之内都有相应的细化说明。并且四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6-1所示。

图6-1 有效教学评价理论体系总结

(一)有效教师是整个有效教学中的主导因素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于能否产生有效教学具有主导作用。有效教师的行为,影响着有效教学过程的实现,组织着有效交流的进行,并为学生设计了有效的实践环节,这些外在行为的体现,需要教师具有有效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渊博、方法灵活、使用辅助材料、研究理解学生、有责任感等。同样,有效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体现,包括教师是否组织了有效的交流,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过程,设置了有效的实践环节,对于教师本身而言,起到了行为指导的作用。

(二)有效讲授与有效实践相辅相成,更好的促进信息的内化和知识的习得

有效讲授与有效实践相辅相成。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教学过程正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过程,那么主要的教学过程可分为讲授和实践的环节。有效讲授正是从传者的角度进行评价,目的在于评价教师教授是否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有效实践正是从受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因为作为信息内化的心理过程,更多的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学习被许多有效教学理论所强调,正是因为这可很好的促进信息的内化和知识的习得。

(三)有效交流贯穿于有效教学的始终

有效交流贯穿于有效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有效交流正是联结学生和教师,以及在一对多环境下不同学习者等独立个体的主要方式,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者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学习共同体的情感交流。

(四)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保障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保障有效教学的进行,有效教师、有效过程、有效交流和有效实践,作为有效教学的显性评价要素具有可观察性,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就是保障有效教学进行的隐形要素,包括有明确的课堂纪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