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信息技能成果概述

教师信息技能成果概述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学媒体特性媒体可通过将事物由小化大、化快为慢、由远及近、化动为静等方式,来提高人的感觉能力。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教师信息技能成果概述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

管理就是组织或机构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应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有序的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有效的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目标。聚焦质量、关注效能、追求人道是教学管理的3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追求。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更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管理效能和管理人性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5个方面。本章主要从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项目3个部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介绍。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的是指通常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为前提。信息化教学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信息资源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信息,也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信息设施等信息活动要素。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当包括支持、促进信息化教学的物质、信息、人力等所有因素和条件。信息化教学中的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是一种资源;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交流,也是一种资源;人才、专家、学习伙伴,同样是一种资源。本节所讨论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承载教学信息,支持教学活动的软件教学资源。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人们对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即教学资源观支配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着学校课程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观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

资源是一个非常上位的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作为抽象名词,首先,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媒体而存在,媒体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沟通了教与学的过程,起到了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后,是作为媒体的内容即教学信息的存在,它使得教学得以持续进行,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资源内容得以共同进步;最后,是作为教学活动得以生存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存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教学材料、网站和认知、交流、情感激励工具。不同的教学资源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

(一)教学媒体特性

媒体可通过将事物由小化大、化快为慢、由远及近、化动为静等方式,来提高人的感觉能力。媒体的延伸打破了人类感知刺激的习惯,促使人的感官平衡发生变动。如电影是通过蒙太奇镜头组接手法,将并不连贯的镜头形成一部完整的有机组合影片,并通过画面、明暗、色彩、音响“强迫”观众的视觉、听觉器官接受这种“完整的有机组合”。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综观起来,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新特点

1.组织的非线性

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

2.处理和存储的数字化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3.传输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各级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教育过程的智能化

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的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

5.资源的系列化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资源管理原则

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丰富的、个性化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有的是现成的,有的是自己搜集而来的,有的则是自己开发的。大致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还有其他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不论其来源如何,教师或学生对个人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将极大促进教学的效果。

管理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应用一定的方法和原理,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的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样,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中,同样也有一些重要的原则:

(一)系统性

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否则将出现混乱,查找麻烦。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是教学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对于非电子资源,可贴标签标识;对于电子资源,要注意设置好自己的硬盘目录结构,以便在用资源管理器进行目录浏览时一目了然。进行分类管理,有助于迅速检索出需要的资源。当然,分类的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能不同的系统之间、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对于专门的资源管理系统,可把资源按学段、学科以及媒体类型进行分类存储;对于专题性的资源可结合专题中的问题,按其具体的要求和专题开展的进程分类。

(二)安全性

除了考虑教学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外,教学资源的安全性同样不可忽视。教学资源的获取,有时是不易被获取的,还有一些资源可能丢失或遭到破坏后将无法修复。因此,在教学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源的安全性。首先应该防止丢失,再就是对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最好做备份,以防止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造成资源丢失。

(三)时效性

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过去,知识更新要经过几百年、几十年,现在,知识两、三年就会翻一番。过去,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够一个教师用好几年。现在,教材的编写远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这些改变对教学资源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教师会慢慢积累一些教学资源,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除了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管理、保证教学资源的安全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要关注这些教学资源的时效性。比如,有的教学资源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再适用,而需要新的教学资源来替代;原有的教学资源分类体系可能不能满足现有的实践需要,而必须调整。教师应该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判断哪些资源需要修改或删除,或者对资源进行重新分类,同时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应结合教学需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环境合理选择和实施。

(四)尊重知识产权

现在,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尤其是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教师在获取和利用教学资源时,应特别注意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要擅自修改、复制和传播别人的资源,尤其不能擅自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另外,要反对抄袭别人资源的创意形式和具体内容,这也会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并且还涉及人格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内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资源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依据表现形态,教学资源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类。所谓硬件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设施等有形的资源。软件资源是指各种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和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媒体化的学习材料主要包括含有大量教学信息的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各种光盘,以及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等。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主要指的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计算机软件,例如,几何画板、搜索引擎、文字处理软件等。此处主要介绍软件教学资源管理。

(一)软件资源的数字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对传统的印刷类和音像类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改造。

1.印刷类资源的数字化

印刷类资源的数字化通常采用的数字化转化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手工录入。即通过录入人员手工录入和绘制的方式实现文字、图表等的数字化。这种方式所需辅助设备较少,录入精度高,形成的数字化结果使用方便,可支持各种检索方式。但是,录入效率极低、耗时长、成本高,文字校对和排版工作量大。因此,除了特殊的印刷资源外,对于大批量的数字化工作,一般不宜采用该方式。

(2)高速扫描。即通过高速扫描设备对印刷类资源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扫描操作,从而实现数字化转换。该途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将图书资料扫描转化成为图片的形式。这种方式转换速度快、原文变化小、转换效率高、人力成本低,可满足一般的阅读需求。因此,对于一般阅读需求的印刷类资料可考虑采用该方式实现数字化转换。但该方式存在扫描结果不清晰、结果不能进行全文检索、内容不能加以剪裁利用、图像的存储容量太大、不利于网上传输等缺点。第二层次是指在第一层次扫描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当前较为成熟的OCR技术实现对图像的文本识别和转换,再通过一定的文本和图标效验,实现扫描结果的全部或部分的文本化,从而达到和手工录入相同的阅读、检索、存储和传输指标。这种途径转换效率高、成本较低、便于保持原文原貌,适于大规模的文献资料加工处理。这也是当前资源数字化应该采取的最主要途径。

(3)数码拍照。即采用数码照相机等数码设备对原始印刷类资源进行拍摄,进而实现印刷类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这种途径一般不作为资源数字化的主要途径,只作为对其他方式的有益补充,主要用于古代书籍字画等的数字化转换。

2.音像资源的数字化

音像资源的数字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将模拟音像资料转换为数字音像资料,即将原磁带、录像带的模拟信号记载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是指对数字化的音像资料根据需要进行格式的转换。

(1)模数转换(简称A/D转换)。以磁带、磁盘方式保存的视频、音频教学资源,适应于广播、电视教学。但是,磁带、磁盘容易受到物理的、化学的侵害,存储寿命短,同时不利于网络时代信息的交流和存储。因此,需要将磁带、磁盘上的模拟格式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信号。

音频(Audio)资料转换:可借助于卡座和电脑中的声卡的功能,使录音磁带上的模拟声音信号从卡座输出,再输入到电脑中的声卡,并通过它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

音像(Video)资料的转换:通过计算机可将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如对VHS格式的录像带视频转换,其过程是将录像机与计算机连接,借助于电脑中的视频采集卡和捕捉工具软件,将录像带播放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转换后的数据可保存为AVI、RM、WOV、MPEG等数字文件格式。

转换后的数字资料,经过数字压缩后形成数据流存储在硬盘中。

当前,不仅需要对音像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编辑处理。我们可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对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各种数据进行编辑,加上动画、字幕、特技等综合处理,并根据需要生成一定的格式,同时将其保存在硬盘中。

(2)文件格式的转换。编辑、处理后的数字化资源并不一定就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还需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格式转换。

(二)数字化软件资源的格式转换

在数字化软件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资源进行格式转换,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不同格式的数字化软件资源占用的空间不同。有时为了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率,也就是说为了减小体积,需要将某一格式转换为另一格式。另一方面,有些工具对视频格式的支持是有限的,所以有时把少数格式(不常用的格式,软件不支持的格式)转换为多数格式(常用的格式),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需要对数字化软件资源进行格式转换。

比如,如果视频、音频资料需要发布到网上供用户点播,那么最好转换为流媒体(Stream Media)格式。常见的流媒体格式有*.mov*.asf*.3gp*.viv*.swf *.rt*.rp*.ra*.rm等类型。不过,在把视频、音频资料转换成流媒体格式前,一定要将珍贵的素材(或节目)转换保存为*.avi格式。*.avi格式的文件数据量大,占空间多,但资料保存完整。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格式转换软件。

音频文件格式转换软件:豪杰音频通支持目前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相互之间进行任意转换。

视频文件格式转换软件:转换大师、豪杰视频通是两款较好的国产软件,能轻松帮助你实现各视频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视频压缩转换软件:Real Producer Plus,它可将WAV、MOV、AVI、Mpeg等多媒体文件压缩成流媒体文件(*.rm、*.ra、*.Ram),以利于网络上的传送与播放。

格式工厂:格式工厂是当前流行的格式转换软件之一,它几乎可转换任意格式的视音频文件。

(三)数字化软件资源的管理

日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是学校的重要财富。对这些分散的、无序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使之能够共享,并能够使用户方便、高效、快捷地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之中,是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1.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对数字化软件资源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录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将不同的资源存储在服务器上不同的目录中,通过操作系统的目录共享功能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资源存储和管理方式直观、简单,远程访问时速度快、下载方便。但其安全性差,易受病毒侵蚀,易被他人盗用和破坏。同时,缺少便捷的检索工具,使用和管理都很不方便。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一资源管理模式目前仍受局域网用户的欢迎,尤其在自建资源的共享方式上较多采用。

(2)教学资源库模式。是将数字化资源存储在一定的数据库中,比如,网络教育资源库、素材库、E-Learning资源库、课件库等。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有利于资源的查找、修改和添加,容易备份,能保证资源信息的完整性。但是,这种方式对数据库性能要求较高,对网络带宽也有一定的要求。

(3)专题网站模式。是把有关某个专题(主题)的所有资源放在一起进行管理的方式。如有关太空知识的专题网站,有关工具软件类资源网站(这类网站提供多种知识获取、知识发展、知识传递、知识利用和知识评价等工具,为广大用户学习、运用资源提供专用工具)等。

(4)教学资源管理中心模式。是构建在教学资源库基础之上,通过各种软件功能的支持完成对底层资源库的各种操作(添加、检索、删除等),实现对教学资源在应用层上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的管理模式。许多教育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组建了城域网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其中心主要包括城域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系统三层资源组织结构,每一级资源库向上一级提出资源和服务需求或将零散资源提交上一级整合汇总,上级对下级来说是以资源中心的角色存在。

2.技术管理

从技术角度而言,数字化软件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有:

(1)资源的存储。教学资源信息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类。

结构化数据能够用数据或统一的结构加以表示,如数字、符号;而另一类无法用数据或统一的结构表示,即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页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数属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的数据检索算法简单、检索速度高;而非结构化的数据不能用简单的数字解析式表示,必须取得基于这些资源内容及信息特征的解释,才能完成存储及应用。这些关于信息、资源特征的解释就成为元数据,也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通过对元数据的归类、整理,实现标准化的存储是数字化资源组织利用的基础。采用元数据存储方法,是数字化资源存储的主要方法,可方便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结构良好的有序信息数据,便于检索。

(2)资源的检索。对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检索是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学资源的检索是学习者对资源的需求和教学资源库中资源记录匹配选择的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对资源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例如,用户可通过资源的某个特征(如题名、作者、格式、创建时间等)迅速找到所需的教学资源就是资源的检索。

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检索的形式越来越多。按照检索方式的不同,检索系统可分为目录型检索、关键词型检索、元搜索三大类。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CMI)简介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学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和活动的管理。

通常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称为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CMI)。CMI这一名词与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提出。Baker (1978)将CMI定义为“使用计算机来从事学生个性化教学活动的管理”。CMI的产生和发展与个别化教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个别化教学要求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人特点来安排教学,即适应性教学(Adaptive Instruction),要不断地收集学生的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就加重了教学过程中管理的任务;其次,行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一步促使了教学过程信息化管理。Leiblum(1982)提出的CMI具有制定教育目标、规划教育资源与进度、安排教材、提供练习与测验、统计分数、个人与班级之进度报告、统计分析、个别咨询等教学与管理功能。

当前,可简单地将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分为两类。

广义的CMI:是指利用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处理有关学校教学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务行政管理等。

狭义的CMI:主要是指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过程中的要素及其活动进行管理。如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诊断学生学习进度、指导与指定学生适当的作业与练习、评价与比较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报告等。

总之,广义的CMI关注的是利用计算机管理学校(地区)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狭义的CMI主要强调利用计算机课程管理教学,而把计算机管理教务、实验等行政事部分归于办公自动化。

(二)CMI系统及其功能

CMI系统一般由通用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配以教学管理专用软件构成,通常狭义的CMI系统具有以下4种功能:

(1)收集、记录、处理教学活动的信息。

(2)建立与维护教学目标库、教材库、教师资源库、学生资源库和试题库等。

(3)对学生的个别学习进程进行自动监督与控制,对学生分配适当的学习任务,提供诊断性测验,进行学习咨询等。

(4)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资源的配备情况用教学活动进行调度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始终处于较好的状态。

(三)CMI系统实例

案例1:Moodle平台的使用。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学习管理系统之一。它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性软件,逐渐成为国际上首选的适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选用的学习平台,它在教育中的应用,本书在第四章中有详细介绍。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

所谓教学过程式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教学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教学过程,我们将其称为信息化教学过程。所谓信息化教学过程,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接受和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既是教育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搜集、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查询、探索、接收和加工教育信息的过程。

一、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材料数字化

教材材料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的利用,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的显示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多媒体教材把“死书”变成“活书”,它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活起来”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在设计“活书”过程中,可不受印刷教材的时限,及时地把社会上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编入多媒体教材中,在体现教材多媒体的特点外,还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超前性。

(二)教学环境多媒体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含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所有条件和因素,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时空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条件和因素的集合。新一代的教学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计算机、网络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环境日趋多媒体化。

(三)教学信息传递网络化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日益网络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对象多层次化

现代教学的教学对象已经从中小学生扩展到成人、各行各业、男女老幼,人人都可在多种教学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体现出教学对象的多层次化。

(五)教学方法系统化

在信息化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现代教学过程重视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考虑,根据教学方法用系统的观点作最优的选择与安排,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

现代教学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等多个方面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如电子学档能提供一种固定的反馈的源泉,能反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

二、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是指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对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各种要素和活动的管理。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信息化教学过程是管理的对象;其二,重视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管理中的运用。当前,人们管理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新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指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依据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规范的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应该按照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规范的管理,以达到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目的。

(二)信息化原则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中,必须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全面更新教学管理手段,加大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个性化原则

“人如其面,各不相同。”现代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及个性的培养,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进行个别化、个性化、针对性的管理是当前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连续性原则

教学是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学生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要依据教学过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过程的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管理。

三、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

教学过程管理包含教学活动展开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学活动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考试与评价等阶段。因此,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www.daowen.com)

(一)备课的管理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使用计算机辅助备课,可大大减轻教师工作的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可了解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可收集存储大量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可快速、高效地备课,可设计美观、清晰的教案,便于教案及其他教学材料的管理。

(二)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教学过程管理中最难管理的一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便捷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管理

作业是常规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便于作业的发布和提交(教师采用Blog,Moodle等发布作业,学生利用Moodle、E-mail等提交作业);便于作业的展示和评比;方便教师对作业的批改。

(四)课后辅导的管理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课后辅导,可方便师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便于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考试与评价的管理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考试和评价管理环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比如,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2)学生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可采用Excel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便于对试题或试题库的创建与修改。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基于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它重视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项目的目的,项目管理目前已成为继MBA之后的一种黄金职业。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

(一)项目及其特征

1.项目

通俗地讲,“项目”就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比如,开发一个课件,改变一个房间的布局等都可说是项目。开发课件、改变房间的布局都有时间、人员、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是独一无二的任务;同时,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任务的完成,任务一旦完成,项目即宣告结束。因此,项目就是在特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而实现的一次性任务。

2.项目的特征

(1)一次性。一次性是指项目具有确定的起始点和唯一的终点,整个过程没有可完全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可完全模仿的对象。项目目标完成,项目即告结束。这是项目和其他常规工作的最大区别,也是项目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2)独特性。也可称之为唯一性,是指每个项目都具有其他项目所不同的时间、地点、目的、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特性,是唯一的。比如,我们建设了许多多媒体教室,但是每一间多媒体教室都是唯一的,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面积、朝向、位置等特点。因此,每个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项目都是唯一的。

(3)目标的确定性。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具体的、确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包括:时间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果目标(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等)、费用目标等。

(4)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项目中的所有活动必须相互配合、协同一致,成为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才能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

(二)项目管理及其特征

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简称PM),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小组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的过程。即从项目的决策形式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过程。

2.项目管理的特征

(1)对象的具体性。项目管理强调是的对某一个项目的管理,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对象。

(2)目标的明确性。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特定的需求是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否按时、高质、低耗完成项目任务是判断项目质量的重要标准。

(3)组织机构的临时性。项目的开展需要设置一定的组织机构。项目开始,组建团队,项目结束,团队解散,体现出项目组织机构的临时性。

(4)过程的整体性。项目管理主要以系统的思想、整体的观念对项目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进行分析、规划,统筹考虑各项活动的进程,协调影响项目进程的各种关系,使项目的所有活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完成项目任务。

(5)管理手段的先进性。项目管理要涉及与项目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非常复杂和烦琐。如果仅仅依靠人工手段进行管理的话,难免力不从心,效果不良。因此,信息化项目管理非常重视运用新的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项目管理手段的先进性。

二、项目管理的过程

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 动

启动阶段是提出并论证项目是否可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包括需求的收集、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以及项目建议书的撰写等。

(二)规 划

规划是指对可行性项目做好实施前的总体策划以及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的准备。规划阶段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其主要任务是项目任务和资源进行详尽计划和配置,包括确定范围和目标、确立项目组主要成员、确立技术路线、工作分解、确定主计划、专项计划(费用、质量保证、风险控制、沟通)等。

(三)执 行

执行阶段也可称为实施阶段,是按项目规划实施项目的工作。执行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此阶段必须按照上一阶段制订的计划开展活动,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分配分解项目、确定任务(各个子项目的工作任务)、发送《任务书》(各个子项目的《任务书》)、明确任务(各个子项目负责人明确子项目的内容、标准、进度、范围等)、协调沟通、宏观调控等项工作。

(四)监 控

监控可说是贯穿一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在执行阶段,监控显得更为重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对各个子项目进行指导、监督、预测、控制、协调。要对项目进程进度监控、质量监控、成本监控、管理监控,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以推进项目目标的实现、指导、监督、预测、控制、协调,是整个阶段最重要的管理工作。

(五)验 收

项目的验收标志着整个项目的阶段性结束,即项目的关系人(项目的利害关系者)对项目产品的评价、验收,并进行项目移交和清算。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产品的评价、验收;产品以及相关文档(项目的利害关系者)对项目产品的评价、验收,并进行项目移交和清算。项目管理者要整理、完善项目过程中的各项文档,并写出《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是项目收尾的标志性工作。

(六)维 护

对于某些特殊的项目而言,后期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阶段。

一般而言,维护期的时间长短根据合同的约定。当然,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维护期的工作是长久的,将一直持续到本项目的产品停止使用之时。

三、项目管理的内容

项目管理的内容涉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范围非常广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范围的界定、范围的规划、范围的调整等。

(二)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活动的界定、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

(三)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客户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资源的配置,成本、费用的预算以及费用的控制等项目工作。

(四)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客户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

(五)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保证所有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组织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的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六)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的信息的合理收集和传输所需要实施的一系统措施,它包括沟通规划、信息传输和进度报告等。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涉及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定对策和风险控制等。

(八)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采购管理是为了从项目实施组织之外获得所需资源或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采购计划、采购与征购、资源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管理等项目工作。

(九)项目集成管理

项目集成管理是指为了确保项目工作能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所展开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和过程。它包括项目集成计划的制订、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项目变动的总体控制等。

四、项目管理软件

项目管理软件是当前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大型项目管理,没有软件支撑,手工完成项目制订、跟踪项目进度、资源管理、成本预算等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是当前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项目管理软件的分类

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项目管理软件可分为进度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投资管理软件等。

根据软件的来源国度,项目管理软件可分为国外项目管理软件和国内项目管理软件。

(二)项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

尽管市场上的项目管理软件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一般都具备帮助用户制定任务、管理资源、进行成本预算、跟踪项目进度等基本功能。具体来讲,项目管理软件具备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计划与安排进度的功能。

(2)成本预算与控制的功能。

(3)资源管理的功能。

(4)项目监督与跟踪的功能。

(5)处理多项目与了解项目的功能。

(6)报表制作功能。

(7)数据资料交换功能。

(8)图形生成的功能。

(9)安全保密的功能。

(10)排序与筛选的功能。

(11)假设分析的功能。

五、教育技术项目管理

教育技术项目管理是指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教育技术领域中的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实现项目高效完成的管理过程。

(一)教育技术项目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将教育技术项目分为不同的种类。

从教育技术范畴的角度分,教育技术项目可分为与设计有关的项目、与开发有关的项目、与管理有关的项目、与评价有关的项目。

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分类,教育技术项目可分为与教学有关的项目、与科研有关的项目、与管理有关的项目、与后勤有关的项目。

(二)教育技术项目管理的方法步骤

下面以网络资源开发项目为例说明教育技术项目管理的方法步骤。

网络资源库的开发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建设周期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网络资源库开发项目的管理,也可分为启动、规划、实施、监控、验收、维护等几个阶段。

1.项目的启动

项目的启动主要包括项目需求分析、可行性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工作。

(1)需求分析。是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某个网络资源库是否有开发的必要性过程。

(2)可行性报告。对本单位、本地区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客观地作出能否开发某个网络资源库的决定,并写出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需要由上级部门或者专家给予评估,确定项目是否最终能够立项。

2.项目的规划

项目的规划是对可行性的项目做好实施前的总体策划以及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的准备,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网络资源库的项目规划主要包括组建团队、技术方案、开发方案、风险预测与解决方法等内容。

(1)组建团队。一般而言,要成立以下4个组织: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小组、项目评审小组、项目开发小组等。

项目管理委员会是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监督、决策。一般由该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组成,比如可由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和学校校长以及主抓教育技术工作的副校长等组成。

项目管理小组是由教务科(处)长、教研室主任等组成。具体负责项目开发过程的管理。

项目评审小组是由市场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对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可行性、技术性、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审。

项目开发小组是由项目的具体开发人员组成的,包括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人员、学科专家等。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网络资源库的开发、素材的收集整理等。

(2)技术方案。由网络资源库开发小组设计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结构规划、功能结构规划、安全可靠性规划、元数据标准建立等。

(3)开发计划。开发计划就是进度安排,是项目从启动到交付,再到使用这一个过程的时间安排。安排进度时,要把人员的工作量和花费的时间联系起来,合理分配工作量。同时,还需考虑任务的并行性问题,要考虑任务的从属关系,确定各个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衔接,合理安排任务的时间。

(4)风险预测与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项目管理软件来辅助完成项目管理软件管理计划,比如使用Project 2003可绘制网络资源库开发的任务结构图、项目进度表等。

3.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核心过程,是执行项目管理计划、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的过程。网络资源库开发的目的实施过程是网络资源库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网络资源库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是网络资源库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组织、算法描述、接口和界面设计等编程和调试。项目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并根据情况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

4.项目的监控

项目的监控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对于网络资源库开发而言,主要包括计划监控、质量监控、管理监控等。通过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变更需要、调整方案,调控项目的进程,避免或者减少损失。项目监控可利用项目管理软件的相关功能来进行。

5.项目的验收

项目的验收过程就是确认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实现项目移交和清算的过程。

质量验收:主要验收网络资源库是否运行稳定、是否具有预想的各项功能、是否达到和满足需要等内容。

资料归档:资源库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资料是重要的档案材料,要给予整理、归档。主要包括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软件详细设计、结构详细设计、测试大纲、使用说明书等。

6.项目的维护

对于网络资源库而言,后期的维护是网络资源库开发人员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人员培训、纠错和完善等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