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协作能力与教学内容充实

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协作能力与教学内容充实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能方便地共同充实教学内容。

第四章 信息协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思维、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具有信息协作能力的学生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基于Web 2.0的社会网络工具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信息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些工具包括博客、Wiki、Moodle、聊天室等。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

学生间的学习关系有3种:竞争性的学习、合作性的学习和个人化的学习。构建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会产生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还能打破自我学习封闭的状态,通过相互沟通、激烈辩论获取更多的知识,达到获得的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学习效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为协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交互来促进学习,学习利用网络环境突破传统的课堂协作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节将从协作学习开始,在对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等相关内容作阐述:

一、协作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一)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其核心为学习者分组“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合作进行专题研究,分享学习材料和体会,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等形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协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竞争、辩论、协同、角色扮演和伙伴。

(二)协作学习的特征

协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具有积极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交往促进、个体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自加工5大要素,其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都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

(2)小组成员协同互助。协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互助的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相互作用是学习赖以开展的动力源泉。

(3)强调目标导向功能。协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的学习活动,是以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而开展的。

(4)强调以总体成绩作为激励。协作学习以各小组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种激励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

(一)概念与特征

计算机技术(包括并行及分布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协作学习的技术基础。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协作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中的协作学习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突破时空的限制。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连入Internet的电脑,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

(2)多样性。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协作内容可多可少,协作时间可长可短。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源(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满足各种学习需要。

(3)知识结构非线性。网络教学的知识点连接都是超文本方式,学习者在通过网络学习时,不用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4)资源丰富与共享性。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如果学习者想要搜集某一方面的信息,输入相关字段,只要单击搜索引擎,几秒钟之内计算机网络就能帮你找到古今中外相关的信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5)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时间、空间交互的特点。

(6)协作性。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能方便地共同充实教学内容。虽然Internet上师生的距离很远,但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协作,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距离更近。

(二)基本要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同样的,在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具有相同的模式构成,其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可概括为:协作小组、成员、网上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1)协作小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3~4人为宜。

(2)成员。成员是指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的学习者。人员的分派依据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来说,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3)网上教师。网上教师负责组织问题,评价协作学习的结果,组织讨论,监控协作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学生无法通过协作或自学达到学习目标时进行有效的指导。

(4)协作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即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空间环境即协作学习的场所;硬件环境即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资源环境即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环节

网络为协作学习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协作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的协作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环境中的电子白板、虚拟教室,以及视频会议等技术和方法,将为协作学习者创设一个广阔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依据团队的整体目标和自己的个性,可选择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形式,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保障了协作学习的实现。网络教学由于缺少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会使学习者感到孤独,缺乏集体意识,因此协作交互是整个学习活动的重点,而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1.依据目标确定学习主题

网络协作学习的目标是系统性的,一般将协作学习的总体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对应的学习内容,再设计学习主题。为促进学习与交流,学校主题应尽量选择具有开放性和一定复杂性的真实任务,以使学习更具意义和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与协作活动的兴趣。

2.确定网络协作小组的结构

协作小组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成员的活动方式,以及分工组合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一个协作小组中的学生最好是异质的、不同性别的学生,人数以4~5个为宜。因此,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认知方式等互补的原则,分配到各协作小组中。

3.准备网络协作学习资源

在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一些学习者积累下来的与任务有关的个人主页或者反思日记等也可以链接到学习网站上,进而达到缩短无效时间,提高协作学习效率的目的。学习资源的信息量要足够丰富,资源结构要合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资源的表现形式要多样,以便于检索和加工利用,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对所需的资源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

网络环境还可帮助教师选择使用交互性良好的网络协作工具,包括通信工具、协作工具、追踪评价工具等。功能强大的网络协作工具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基础,为支持学习小组的交流和协作活动,教师应该使用并提倡功能强大的交互工具。

4.策划网络协作学习活动

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协作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协作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学习者并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也可应用到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中。

为了使协作小组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促进小组协作的“规定性”活动,要求学习者进行学习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参与小组协作讨论、检验不同的观点或意见、提供个体成果供他人评论、确定小组工作步骤、确定作业形式和作品评价标准等。

5.组织与监控学习过程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并在与学习者的对话中提出任务要求,提供有关研究案例、相关资源和学习指导等。协作任务要明确、具体,能引发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参与合作的兴趣,并能激发学生开展判断、分析、综合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与协作伙伴、辅导教师等开展协商会话、知识表达、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构建和管理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另外,还要根据任务特点选择适当的组织方式,并合理安排协作学习活动。网络协作学习尽量与原有教学机制衔接一体,有利于使网络协同与学校活动在组织上具有一致性。

总之,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是指以小组形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讨论、交流、协作活动,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它强调参与合作,其中协作和交互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的核心,比较适合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和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形成态度、培养鉴赏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问题解决和决策等。很显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者的团队精神。

第二节 博客及其教育应用

博客是Web 2.0时代下的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它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的出现使互联网中的交流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博客以其优势远远超越前三者,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家庭、公司等。

一、博客简介

博客译自英文单词“Blog”,它是WeBlog的简称。WeBlog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是指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而撰写这些Blog的人就称为Blogger或Blog Writer,称作博客者。博客通常是由一系列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包含超文本链接的日志构成,日志内容完全由发布者的喜好或愿望决定,它可以是个人的想法和心得,也可以是基于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博客所具有的功能特性还允许发布者收集并链接互联网中有价值、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其他博客者可迅速、便捷地接收到信息与资源,轻松地获取他人的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博客的出现,使人类网络生存方式开始向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方式过渡。博客能够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博客者的工作过程、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被及时记录和发布,使用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知识和思想。目前,国内有许多免费的大型博客托管网站,比较出名的有新浪博客、雅虎博客、天涯博客以及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中的博客。

二、博客的特征

对于博客的特点,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将之总结为“四零条件”,即零技术—不需要专业技术知识;零成本—免费申请注册;零编辑—作者即为编辑,即时协作、即时发布、自我检查形成了与传统写作不同的体验;零形式—有各种形式的模板供选择,博主不需要为形式耗时费力。这里,我们将博客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易用、快捷

个人博客的创建极其简单、快捷。使用者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学习任何技术,只需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便可申请到属于自己的博客,并对其进行编辑更新。在使用博客的过程中,也不必掌握任何网络编程或者站点维护技术。

(二)个人性

博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想法对博客进行任意操作。博主可以设置自己喜欢的页面风格,其对内容的编辑不受任何题材、内容、格式和篇幅的限制,在博客里可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BBS等不同的是,博主可以在任意时间修改或者删除博客中的内容,因此它是一种更加灵活、更为个性化的知识交流形式。

(三)开放性

一般来说,博客的内容和评论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他人的博客,并进入到对方的博客空间,博客者可以对引用或者分享他人博客中的信息与资源,并对其内容进行评论回复,这些都被公开呈现,因此,Blog使得博客者间的知识交流更加公开、方便,其超链接功能更是为资源的传播与分享提供了便利。

(四)技术支持

Blog支持RSS技术,其聚合和推送功能能够帮助使用者定制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并定时发送相关站点中的内容,使用者在互联网中能够更加快速并准确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该功能还能使Blog很容易聚合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人,一些优秀的Blog还能够聚集大量对该话题感兴趣的教师一起研讨教学问题,交换思想,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Blog所具有的Track-Back功能能够向刊载原始文章的服务器发送自己评论网页的URL及标题、部分正文和网站名称等信息,这样Blog中的原始文章就留下了评论者发表的评论及其他信息,这样评论中的思想便相互交织连成一张大网,实现传播者和受者之间思想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上传即时性和交互延时性

博客中的内容一经发表便可即时更新,并在已订阅的博主方呈现出来。Blog中的交互主要通过评论和留言板进行,与QQ等即时沟通工具不同,博客中只能给对方留言或者评论,而不能实现即时通信。深层次的沟通交互需要占用较大的篇幅,其功能和空间并不强大,较为支持短交互。

三、博客的分类

博客基于维护主体和内容汇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3类:个人博客、群博客和博客群。群博客有时也称为团队博客,一般指由多个个人博客聚合而成的博客群组,而博客群有时又称作“博客平台”或者“博客门户”,是一种基于博客系统搭建的网络交流平台,由许多个人博客或者群博客共同组成群落。它们的关系见表4-1。

表4-1 博客分类图

四、什么是教育博客

随着博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宏观来讲,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博客则成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教师博客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能够促进教师、学生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共享。国内教育博客的介绍,将在拓展学习部分进行说明。

五、博客的教育应用

目前,已有一大批教师开始将Blog应用于教育领域,其教育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头脑风暴、知识共享等多种方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Blog的特点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首先,Blog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日志系统、清晰的分类有助于学习者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加以分类并使之系统化,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管理、搜索和分享。其次,在Blog上学习者可对有意义的新闻或材料进行转载,通过阅读和评论他们的帖子、交流观点、分享他们的思想和体验,从而把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体现自己能力的隐性知识。最后,通过Blog的即时书写,学习者可以记录下思维的火花,把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形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创造,这一点对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非常重要。

(二)协作学习

博客群或博客社区的建立,有助于学习成员之间共同学习,协作交流思想。博客管理者可根据需要创建小组博客、班级博客甚至是专业教师的博客圈等各种形式的团体博客。小组博客、班级博客中的成员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提问、共同完成任务、发布学习成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者个人的思维和知识被整个群体共享。Blog的功能有助于教师放置一些学习资源供小组成员学习借鉴;以时间为序的组织方式能够记录小组协作学习的全过程,便于成员进行总结和反思;其评论和留言功能有助于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解答,教师还能够全方位掌握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对于教师博客圈而言,Blog同样可帮助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协作交流,共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共同研讨教学,开展教学工作。

(三)网络学习平台

Blog可以作为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传统教学。教师可将教学大纲、课件、课堂录像、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资源放在Blog空间上,供学生下载使用;Blog中所具有的RSS和TrackBack技术不仅能将学习者需要的资源和材料推送过来,使博客成为跨资源共享平台,教师还能够定制学生的Blog数据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其评论和留言功能,学习者一方面可以向其他人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与其他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实现群体协作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够向教师或同伴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Blog简单易用、零技术、零维护,并具有资料发布、互动交流功能,因此,代替网络学习平台被广泛用于教学中,“东行记”就是国内教育中比较成功的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一个基于Blog网络学习平台。

(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以及网络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为教师搭建的平台

Blog为教师搭建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以叙事的风格,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育现象,有需要或者有共同兴趣的教师可通过对方发表的Blog,获取有价值的资料,教师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与其他教师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经验的教师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Blog被更多的教师群体所掌握。

2.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在网络环境下,协作教研。目前博客的草根性,使它成为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最简易平台。博客Blog可被当做教学日记,很多教师将教学心得、教学故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作品等记录在Blog上,这种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让教师反思教学,达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通过组建博客群、博客社区等虚拟研究平台,教师还可以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交流,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编写教材等,教师通过与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专业的发展上升到更高层次,进而带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

(五)学生学习评价

利用Blog来构造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被普遍认为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进程的有效方式,其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也被日益重视起来。博客能够按年份和日期有序排列网络日志,因此,较常用于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博客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学习交流情况、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和反馈等,这些内容形成了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电子档案。在Blog中,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和各个学习阶段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定期了解各个时期的学生学习情况,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拓展学习】教育博客推荐

博客自从被引入教育领域以来,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者的普及应用。教师博客真正的价值在于教研文化的变革,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尊重、对教师话语权的保护;在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民主平等教研关系的建立,教师所看重的网络教研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国内现有四大教育博客开展教研比较成功,分别为苏州教育博客、浙江海盐教育博客、山东临淄教育博客和天河教育博客,其先进有效的博客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学校所采用。而影响较大的学校教育Blog社群主要包括华南师大附小日新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等。2006 年5月,全国第一个教育博客学术团体——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在浙江诞生,这标志着教育Blog开始走向有组织的学术研究。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些比较成熟、规范的教育博客。

(一)天河部落

广州“天河部落”诞生于2005年,是四大教育博客中最年轻的一位,但是发展速度却最快,其日志总数居四大博客之首。“天河部落”是一个基于Blog技术的教学研究平台,该平台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以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Blog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这是“天河部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整个教育Blog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天河部落的截图,如图4-1所示。

图4-1 “天河部落”教育博客截图

(二)海盐教师博客

浙江省海盐教师博客明确提出“精英教研转向大众教研”,宗旨是“建立个人网志,促进自我反思;开展广泛交流,沉淀学习路径;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在这里,骨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经验指导新教师,各学科教师可了解到外校教师正在怎样进行学科整合……校际间的讨论就在教师的指尖进行着,纷繁的问题可能很快迎刃而解。教师Blog的发展带来了日常教研工作的创新,找到了校本教研的新途径,使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通过网络开展了教学交流研讨,共享教学资源,探讨教学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学研究工作的创新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图4-2所示为海盐教师博客的截图。

(三)苏州教育博客

“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明确把博客内容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确定了“开放、互动、交流”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阐述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以及教育Blog的基本品质、基本义务、基本权利和基本道德,强调实践在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年,在“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上开展网络教学团队竞赛,直接把教学工作与Blog联系起来,倡导网络环境

图4-2 海盐教师博客截图

下的同侪互助,在影响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作用。苏州教育博客的截图如图4-3所示。

图4-3 苏州教育博客截图

(四)山东临淄教育博客

山东临淄教育在原有的“临淄校园博客”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教育Blog社群—“临淄新课程网络教研”,明确把教育Blog定位于网络教研,网站以学科分类为主,设14个学科栏目和4个学习路径栏目,开创了学科分类的教育Blog新体系。

山东淄博教育博客的截图如图4-4所示。

图4-4 山东淄博教育博客截图

第三节 Wiki及其教育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Wiki继Blog之后成为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焦点,正如Blog改变着人们的习惯一样,Wiki也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一、Wiki简介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国内把它译为“维基”。1995年Ward Cunningham为方便社区的交流建立了一个知识库系统,这个系统便是最早的Wiki。他们利用Wiki系统,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协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传播和丰富。2003年Wiki开始在国内流行,以产生一个免费的百科全书为目的的Wiki项目-Wikipedia已经得到大力推广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目前,国内对Wiki的通用定义为:Wiki是一个共同的网站,任何人都允许修改任何页面并能够产生新的页面。Wiki主要由一个个网页或文档构成,每个页面都包括一个描述性的标题,并且在页面之间具有超链接,页的内容由标题、加强的文本、代码、图像、连接到Wiki的其他页面的链接和连接到外部文档的链接组成。简单地说,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完善已经存在的网页内容,或者创建新的页面,而不需要知道任何HTML语言。

Wiki的目的就在于构建知识库,并且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知识,从而体现了Web 2.0时代的“协作”和“共建”思想。因此,在Web环境下,Wiki所倡导的协作、共建思想将对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Wiki的特点

(一)简单方便

Wiki是一个开源系统,用户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只需通过简单的浏览器界面就可对Wiki页面的内容进行编辑。而且,Wiki使用简单的超文本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即使不会HTML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编辑页面。如果要搭建基于Wiki的平台,也无须应用很多技术,便可通过简单的服务器平台即可搭建Wiki。

(二)开放性

Wiki社群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创建、修改和删除页面内容的权限,每个人都可对相关主题发表个人观点,社群成员通过修改、完善主题内容,形成共同参与、协作创建的学习共同体。不过页面内容的多次编辑可能会导致页面内容的准确性以及不稳定性,Wiki内部拥有一套技术上的规范以保证Wiki系统的正常运行。Wiki中每次内容的更新都被保留,这样即使页面被删除或者恶意编辑,管理员还是能够从记录中恢复其准确版本;页面锁定功能使得一些主要页面被锁定;已经较完整的页面的编辑只对等级更高的用户开放,这样既可保证Wiki面向大众公开的原则,又能降低一些恶意修改带来的风险。

(三)自组织性和汇聚性

Wiki注重内容的组织性和结构化。Wiki中的超文本一般具有结构性,即文档中的内容是经过社区成员精心组织过的,其编辑页面中的标题设置、链接设置等都使得页面更加有组织性和规范化。而Wiki的汇聚功能也使得社区中的重复页面被汇聚集中起来,其相应的链接也随之改变。

(四)连接性

Wiki中的词条具有连接性,每个词条在其他页面中显示时,都有链接标志,这样社区成员在查看某词条或新闻链接时,对疑问词条可直接单击进入,而无须通过其他途径搜索查找,这样可方便学习和编辑,从而提高效率。

(五)协作性

Wiki中的主题一般是明确的,它要求成员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即成员通过修改、维护页面等操作共同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补充。Wiki可使具有共同的兴趣或者被共同的任务所绑定的成员自发组成协作交流小组,组员通过共同协商讨论、交流共享,共创所需主题。

三、国内常用的Wiki平台推介

(一)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是维基媒体基金会下的维基计划,由维基媒体基金会组织运作。

(二)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http://www.baike.baidu.com)是百度于2008年4月推出的以Wiki技术为支撑的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知识性百科全书。

(三)互动百科

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是互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维客系统,作为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维客系统,互动在线迎合国际潮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维客社区,鼓励广大用户集体创作条目,从而创建出一个巨大的涉及休闲、娱乐与生活的知识库。

四、Wiki与Blog的区别

同为社会性软件,Wiki和Blog都具有低成本、开放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们都提倡知识的积累、共享、传播和交流。两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比如Wiki允许个人对非其开设的页面进行二度编辑等操作,而Blog禁止个人对非自身创设的文档的任何操作,只能通过评论功能对其回复,因此,W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学习,与Blog的个人行为恰好相反。具体见表4-2。

表4-2 Wiki和Blog的区别

五、Wiki的教育应用

Wiki强调协作、知识共享,并以其使用方便、开放性、组织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教学资源库

利用Wiki可以建设教学资源库。首先,Wiki允许成员通过创建新页面将各种教学资源如讲义、教学设计、素材资料等传上网,他人通过修改、完善和扩展已有资源,保证了Wiki库中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Wiki的组织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对库中资源的管理分类,不同类别的资源分属于不同的区域中,这样使得教学资源更加规范系统。最后,Wiki的重新编辑功能可以保证库中资源的及时性,成员可将库中词条重新编辑,Wiki站点上的内容便可及时更新,逐步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完整的资源库。

基于Wiki建立的教学资源库应用在教学中即为学科建设工具,库中丰富的学科资源,能让整个课程更加充实,内容更加全面。(www.daowen.com)

(二)充当网络学习平台

Wiki具有一般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发布、作业上传、交互和评价等模块,且因其操作简单、构建方便,因此,经常代替一般网络学习平台辅助教学。Wiki平台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式:易用稳定、界面友好的、现有的Wiki平台,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或者是利用技术自主搭建Wiki平台。现有的Wiki平台无须使用者掌握任何技术,只需在网站上注册账户即可使用,因此多用于中小学教学中;而自主搭建的方式一般被高校教学采用,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使用。基于Wiki平台,可以实现如下教学活动:

(1)课程管理系统。Wiki具有一般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用户通过Wiki创建词条发布学习资源;Wiki中所包含的辅助工具可以促进用户间的交互讨论;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提交作业、交流思想等一系列活动。

(2)自主学习。百科全书类的Wiki平台或者拥有大批资源素材的Wiki平台,都能辅助使用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Wiki上的资源为使用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获得所需知识、下载资料,或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去,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知识的转化,提升自我能力。

(3)协作学习。Wiki有利于创设师生共同交流、协作互助和问题解决的环境。Wiki的主题一般比较具体,对主题的严格关注使得平台汇聚了具有不同思想的学习者共同参与进来,学生围绕主题将组建形成一个活动圈或者学习共同体。成员间通过编辑、删除等操作交换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断流动并共享,实现了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式学习,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条术语、一种方案甚至一个项目。

(三)专题学习网站

基于Wiki的专题网站建设能够贴近课程特点,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将更加规范,能有效地实现专题讨论、专题学习资源动态扩充和过程性评价。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能够避免传统专题学习网站课程的编排,以主题展开的课程设计使课程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并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协作互动方面淡化个人化,强调协作,引领学习者共同对条目详尽查阅并解释;Wiki的历史追踪记录功能能够统计学习者的登陆次数和具体情况,从而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实现网络教研

基于Wiki可以实现教师、专家间的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Wiki为教师群体集思广益、交流研讨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在Wiki平台上发布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体会等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其他教师对其进行回复、修改或者批注,实现教师与教师间的研讨。平台中的一个主题便可集合多位教师的思想和经验,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和思想,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协作式研讨模式。在这里,Wiki的优势体现无疑:Wiki提供了虚拟的教研环境;协作辅助工具有利于教师协作探讨教学问题;富有的资源方便教师随时获取,为研讨提供资源线索,最重要的是Wiki强调共享、互动、反思,淡化了个人意识,强调群体的作用,Wiki容易形成一个活跃的、积极的、协作的氛围,方便教师的协同教研,最终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第四节 Moodle及其教育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它不仅是促进师生加强课内外交流、深化课堂教学的场所,也是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工具。Moodle以其特有的优势,已发展成为高校和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平台之一。

一、Moodle简介

Moodle是澳大利亚的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的一个课程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它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的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且因其具有免费、开源、功能强大等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教师和广大爱好者的欢迎,到目前为止,Moodle的用户、基于Moodle构建的课程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Moodle在国内被译为魔灯,由上海师大的黎家厚教授引入推广,目前,已被国内的众多中小学、高校接受使用。

二、Moodle的特点

Moodle是一种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利用它能够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安装方便、易操作

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其配置简便、功能强大、易于安装和使用,对于使用者来说,在个人电脑上即可安装Moodle平台。Moodle自动集成课程、测验、作业、讨论区、资源等模块,平台一经搭建便可自主选择所需模块,而无须使用复杂技术一一实现所需功能。

(二)理念先进

Moodle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平台,其设计与开发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思想理念,即强调协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对话、协作、互动、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理念为基础的Moodle平台课程的搭建,将更加注重师生地位的平等,倡导主动、协作和交互的学习行为。该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将促进教学变革。

(三)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Moodle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其中汇聚了众多的课程活动模块,包括学习资源、作业、论坛、测验、Wiki和调查等模块。管理员或教师可采用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将模块任意组合,建构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环境。

(四)记录追踪

Moodle还能记录追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统计每个学生的活动,显示图形报告,包括每个模块的细节(最后访问时间、阅读次数),还有参与讨论的情况,方便教师获得学习情况反馈,形成每位学习者的电子档案。

(五)支持多种标准

Moodle还专门配备了一个SCORM模块,支持数据流的导入导出,课程可以被压缩成SCORM包作为备份或者供其他学习内容管理平台安装使用;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三、Moodle的主要课程活动模块

Moodle提供了一系列课程活动模块,管理员或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组合搭建平台,创设网络学习环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课程活动模块:

图4-5 Moodle主界面

(一)课程文件管理模块

Moodle平台为每门课程设有一个独立的课程文件存储空间,教师可以方便地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包括Flash动画、音视频多媒体素材及教学课件等。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资源按需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图4-6 课程管理模块截图

(二)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是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呈现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在资源模块中添加学习资源(支持显示任何文档、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而主题目录中的资源文件也会同步在资源模块中呈现出。

图4-7 资源模块截图

(三)作业模块

教师指定任务,学生可通过作业模块上传作业,作业的格式不受限制,可以是文档、图片或者表格,教师可使用模块中的作业截止时间功能,时间一过,系统将自动阻止学生作业文件的上传。通过作业模块,学生还能够看到成绩并获得教师对作业的点评,获得反馈信息,另外,教师还可选择打分后是否允许重新提交作业。

图4-8 作业模块截图

(四)日志模块

日志模块提供一种重要的反思活动。教师指定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编辑和修改,每个学生所写的内容只有他本人和教师可见,同时教师将针对每个学生所写内容提供一定的反馈。

(五)讨论区模块

讨论区模块是Moodle中的核心模块,学习者在这里进行协作、互动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其中的公共讨论区模块,学习者只能接收信息而无发布传播信息的权限,而在非公共讨论区中,学习者拥有添加话题、对话题进行回复的权限。管理员或教师还可在讨论区中根据分组情况建立分属于不同小组的讨论区,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图4-9 讨论区模块截图

(六)测验模块

测验模块可以使教师获得学生的学习评价。测验模块中,教师通过设计、编制测验试题,测验试题种类较多,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简答题等,模块提供自动打分功能,这样方便学生有效获取反馈信息,防止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及时给学生评价反馈,有效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

图4-10 测验模块截图

(七)调查模块

调查模块提供了一些系统预设的调查问卷,其问卷主要用来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以及态度等。不过,由于Moodle功能还未完善,目前,该模块并不提供教师编辑设计问卷的权限,问卷只能简单获取态度和意见等信息。

图4-11 调查模块截图

(八)Wiki模块

Wiki提供了一种协作、知识共享的工具。Moodle集成了社会性软件Wiki的部分功能,通过Wiki,学习者能够对同一个主题或任务进行编辑操作,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形成一个协作小组,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对其他学习者编辑结果的修改权利,学习成果是所有参与者知识、智慧的结晶。

四、Moodle的教育应用

(一)辅助课堂教学和管理

Moodle既是课程管理系统,又是学习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管理的需求,相比传统学习网站,还具有支持教师自主设计课程和创设学习环境的优势,因此Moodle可以作为日常教学的辅助平台,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提供管理帮助。教师利用Moodle平台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在组织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使的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和中小学把Moodle平台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图4-5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在线学习平台(http://61.153.34.35:8290/)。

图4-12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线学习平台截图

(二)支持多种方式的网络教学

Moodle平台为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它采用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方便教师自由选择界面、插件和各种动态模块,从而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平台关注对各种“活动”的支持,提供丰富的交流方式,如讨论区、聊天室、Wiki等,其中词汇表以及RSS连接强调了一种共享、共献的思想。教师只要设计组织好学习的路线和资源,并加以引导,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自主或分组协作进行教学活动,完成资源建设、学习活动和网上测评等任务。基于Moodle平台的功能,教师只需设计好每种学习方式的路径和方案,便可完成网上教学中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三)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受训时间短且集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参与度和共鸣感、灵活性、多样性和探究性不够等缺陷,培训的目的往往不尽理想。近年来Moodle的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基于Moodle的教师培训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延长有效的培训时间。Moodle平台使培训不再是局限在面对面接触中,而扩展到任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

(2)培训方式多样化。Moodle提供了资源管理、学习管理和过程管理,并提供支持多种网络学习方式的交流工具,使得培训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避免了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

(3)支持教师的多向交互。受训教师间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进行交互,还能与座位相隔较远的其他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交流,激发受训教师的主动参与性。在短暂的集中培训之后,由于培训专家和学员之间长期的分离,而又缺乏一个专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沟通平台,培训效果大多不够理想,Moodle正好可弥补这一点。

(4)支持教师的个体发展。Moodle创设的环境更加适合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通过自我学习解决个别化需求;也可审视跟踪记录,利用平台撰写心得报告,分析培训日志,作出评价,在自我省视和自我反思的活动中关注自己的受训行为。

(5)方便指导教师监控受训行为。Moodle可以记录受训教师的登录情况、回帖情况等信息,方便指导老师获得有效信息,及时引导并促进有效行为的发生,避免传统培训中由于受训时间短,指导教师对受训教师关心不够、马虎应付的心态。

(四)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收集、整理、创新、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Moodle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优势主要在于:

(1)Moodle平台提供的课程管理、作业、资源等模块可以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存储和管理。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类存储在制定的模块中。这些模块的课程管理包含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蕴含了教师的隐性知识。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和反思。

(2)Blog和Wiki等模块可以嵌入Moodle平台中,这样就能把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教育叙事研究和集体创作纳入到教师知识环境中。教师可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体会发布到Blog中,也可利用Wiki进行多人协作,针对某一个共同的主题发表意见或对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反思和共享。

(3)利用Moodle的交流互动模块,在交流中共享同事或学生的知识。此时,教学显性资源和教学反思同步存在于一个知识管理系统中,既能帮助教师和学习者(包括其他教师)更好地回顾和理解、学习好的教学过程,又促进了教师知识的显性化。教师既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变化来构建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参与讨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学习内容及教师的意图,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

(4)Moodle平台允许同时开设多门课程,同一区域或同一学校的教师共享一个平台,为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借鉴提供了便利,也为学校的统一管理和教师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能。如教师可以利用Moodle内嵌的Wiki进行集体备课,在群体间展开激烈的思维碰撞,实现观点的共享,既节省了教师面对面备课的时间,电子版资料的整理也更加方便,并且可以随时添加新的内容。坚持教师间知识的交流,必会促进教师间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强化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使其养成个体知识管理的良好习惯。

第五节 其他网络交互工具及其教育应用

前面我们详细介绍了博客(Blog)、维基(Wiki)与魔灯(Moodle)3种支持协作学习交互的网络交流工具,并探讨了其教育应用。除此之外,在Web 2.0时代,还有其他网络交互工具具有同样的支持交互、协作的功能,本书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详述其功能与教育应用。这里将简单介绍一些其他类型的网络交互工具,供大家在其他工具的基础上触类旁通,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应用。

一、论坛(BBS)及其教育应用

(一)BBS的概念

BBS的英文全程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BBS诞生时是一种基于Telnet(远程登录)协议访问的互联网应用形式,随着Web服务的兴起,基于Web的BBS开始强调主体性和交流性,于是,诞生了Forum(论坛),现在人们将基于Telnet的BBS和基于Web的Forum统称为BBS或“论坛”。BBS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公告发布平台,其主要功能是支持在线异步讨论,发布者将自己的讲解或问题张贴于论坛形成一个“讨论主题”,其他用户可围绕主题展开交流,浏览其他用户对此问题的意见或看法。

(二)BBS简要介绍

BBS是以层级归类的形式组织内容的,一般分为讨论区、讨论板块、谈论主题三级。整个BBS论坛包括若干讨论区,每个讨论区又包括若干个讨论板块,板块中又包含若干讨论主题。

讨论区与讨论板块由论坛管理员设置,任何注册用户可以在特定的讨论板块下发起讨论主题。用户想要发起主题时,先将自己要讨论的问题定位到合适的讨论区内,再在该讨论区内确定一个与自己拟讨论的问题相符的板块,然后撰写发布主题,这样的主题称为“主贴”。浏览者可层层定位到特定的主题浏览并回复,即“回帖”或“跟帖”。

(三)BBS的特点

BSS的特点如下所述。

(1)匿名性。登录BBS站的用户可以隐匿自己的社会真实身份。

(2)平等性。登录BBS站的用户在言论、权限上是平等的,参与者可以看到别人的所有讨论,也可以自己参与所有的讨论。

(3)平民性。BBS站往往是由一些有志于此道的爱好者建立的,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4)广泛性。BBS上的内容很广泛。由于参与的人很多,科研机构、商业机构、环境组织、宗教组织、高等院校等都加入了这一活动,因此,各方面的话题都不乏热心者。可说在BBS上总可以找到任何用户感兴趣的话题。

(5)传播的迅速性。

(四)BBS的教育应用

BBS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人们根据其功能特点,分别将其应用于教育的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资源库

从技术角度来讲,BBS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用来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甚至能在不使用其他软件的情况下,实现视频点播功能。

2.构建交互环境

实时交流是BBS的传统功能,现在BBS已经发展为基于“语音”和基于“音视频”的实时交流为网上课堂提供可能。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进行课堂教学活动,BBS支持学习者发表、阅读和回复,为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提供可能,如安排预习、课后讨论、网上答疑、网上写作课程、学生合作探究等。

3.构建作业提交系统和网上题库

利用BBS中的邮件/短信服务可以方便地构建一套完整的作业提交系统。学生只要知道教师的邮箱就可转交作业。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和学生愿意直接将作业提交到BBS的讨论区,让更多人来参与作业和作业的评价过程。传统的BBS并没有专门的“题库”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利用插件或自己开发研制,然后再整合到BBS中。

4.投票功能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通过这一形式对全体学员进行民意调查,由此引起学习者的追帖讨论,使之表明各自的观点。同时也为教师如何采取下一步的教学行为指明了方向。

5.教学管理

早期的BBS管理极不容易,许多日常管理都必须直接在数据库上操作。现在的BBS软件发展已相当完善,只需按几个按钮就可以完成以前复杂的操作。这种管理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很重要,例如,维护学籍和密码、增减版面、成绩管理、奖惩管理、发布教学信息等。

二、聊天室(chatroom)及其教育应用

(一)什么是聊天室

聊天室也称网络聊天室,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实时交流空间。处在不同位置的用户进入空间后,可以与同一个空间内的用户展开自由、实时的交流。使用者可以选定某一用户私下交流,也可以公开发表言论、即实现多点对多点的交互。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普通聊天室、语音聊天室和视频聊天室。

(二)聊天室的教育应用

1.在线讲座

利用聊天室,可以将身处异地的专家、教师与学习者汇聚一堂,开展在线讲座,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由北京与上海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共同发起和创办的E-Learning大讲堂(http://www.elearningforum.net/),借助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语音聊天系统定期推出在线专家讲座,为所有对教育技术感兴趣的人士提供相互切磋、交流与学习的虚拟空间。

2.在线教学

新浪网推出的视频教学频道(http://chat.sina.com.cn/homeage/2007/channel/21.shtml)正是借助聊天室,在这个学习社区的学习者,都可以享受平等的交流权利和免费的知识大餐。在上课时间,学习者一旦进入这个房间,都能进行实时在线学习。学习者既可听到授课者的声音,也可在视频窗口中同步地看到授课者的操作过程,方便学习者模仿教师操作步骤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排麦”按钮申请到视听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向授课教师提出问题。

3.网络会议

利用视音频聊天室,教师可以让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远程参加会议,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将一些不便当面讨论的问题摆出与同学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即时通信(IM)及其教育应用

(一)即时通信的概念

即时通信又称实时传信,简称IM(Instant Messaging),是一种基于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的网络实时通信系统。它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流的特点,实现了处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只要两个人都同时在线,就能像多媒体电话一样,传送文字、档案、声音、影像给对方。目前,在互联网上受欢迎的即时通信软件主要包括腾讯QQ、MSN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Fetion等。

(二)即时通信的教育应用

IM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即时通信软件,这可以让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实时交互;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具有面授教学交互的实时性,使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中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具体来讲,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教育教学

利用即时通信软件的同步交流、文件传输共享、远程协助等功能,可以辅助日常教育教学。特别是应用在远程教育中,可以有效弥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不足,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进行班级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接入速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现有条件使用联网计算机。基于即时聊天软件的网络聊天将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借助QQ等软件的群组功能建立班级群组、学校群组、学科群组,即时发布班级和教学管理信息,不但能够实现班级管理的实效性,还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3.促进家校互动

利用即时通信软件的群组功能建立家长群组,即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勤情况等基本信息传达给家长,也可以组织家长就特定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召开网上家长会、开办网上家长培训讲座、网络咨询等活动,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协同教育水平。

四、网络学习社区及其教育应用

(一)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其名称多种多样,如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区、知识社区、电子学习社区等。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统一定义,大多采用张新明副教授的定义:“网络学习社区是在网络环境上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和通信工具为主要手段,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讲,网络学习社区都包括网络、社区、学习和技术4个要素。

互联网上有很多大型的社区,例如,水木社区、天涯社区等,严格说来这些并不能算做网络学习社区,因为要想成立社区必须要有稳定的、达到一定数目的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活动,而互联网上的大量社区虽然在面向公众的虚拟社区的社区特征非常明显,但是针对学习的应用适应性不足,还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习信息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网络学习社区的特征包括网络性、跨区域性、无限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平等性等,由于后面的章节将对网络学习社区细述,因此这里就不展开。

(二)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应用

1.辅助日常教学

网络学习社区具有社区的一般功能特性,应用于学习中还可以发布信息、提供资料,展示成果,自组织和构建的网络学习社区还可以将以上介绍的网络交互工具和平台有机整合辅助日常教学。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等都是实现教师信息化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学习社区完全可以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社区提供的平台与支撑条件为教师专业培训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氛围,拓展了时空范围,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