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进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简介

走进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简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走进信息技术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它使当今世界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促使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信息社会,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的概念,因使用的目的、范围和层次不同,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走进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简介

第一章 走进信息技术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它使当今世界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促使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信息社会,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社会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将促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一、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概念,因使用的目的、范围和层次不同,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

信息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当今科学技术的支持,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的高新技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特点。

(1)数字化。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均已实现数字化。实践证明,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信息具有保真度高、存储量大、传递速度快等特点。在信息处理和传输领域,由于二进制数字具有简单、稳定、直观和易于计算机处理的特点,所以将信息用电磁介质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加以处理和传输,将过去用纸张或其他媒介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用计算机处理和传输的数字信息。采用数字化后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如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影像等媒体)数字化,为信息的统一处理和传输提供了基础。

(2)网络化。卫星通信光缆传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使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立体化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它把分布在各地的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众多计算机系统,通过电信线路和相应设备联结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电子论坛等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3)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在通信领域将出现具有类似人类大脑思维能力的智能通信网,当网络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故障中断时,它可自动诊断故障,恢复原来的服务。在计算机领域,超级智能芯片、神经计算机、自我增值数据库系统等将得到发展,与此相应的是第六代计算机将具有人类思维的能力。在多媒体领域将出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环境及智能多媒体,届时会更加便捷地对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影像进行识别和处理。在信息系统领域,智能信息系统的出现将提供智能的人机界面,用户与系统之间可用自然语言交互,系统可提供强大的推理、检索和学习功能。

(4)个人化。信息技术将促进实现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充分体现可移动性和全球性。它所实现的目标可概括为5W,即无论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候(Whenever)和任何地方(Wherever)都能自由地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未来通信的模式应该是:通信方式是透明的,通信时间是随时的,通信设备是简单的,通信功能是多方面的。这种支持个人通信的技术,需要全球性大规模的网络容量和智能化的网络功能作为技术支持。

(5)多媒体化。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融合了超文本技术和超媒体技术,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信息传递多媒体化能够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受众的认识,受众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多媒体方式传递或接收信息。

(6)虚拟化。虚拟现实世界可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人们通过由计算机仿真生成的虚拟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技能。目前,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等。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指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则是使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做到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贯通,这将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时代的教学是基于Internet的教学,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均应是网络服务器来(而不仅仅是微机)的熟练用户,应能熟练使用Internet服务器来管理教学、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在和将来的教育质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信息技术素养是经济社会对每个教师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个体对技术及相关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在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中正确、熟练地应用各种技术。信息技术素养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素养,主要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许多重叠的地方,但是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更宽泛,其侧重的是能够根据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获得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是拥有信息素养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且知识的存储与交流过程中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只有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人才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技能。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方法、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等,如果信息时代的教师不具备上述能力,就很难胜任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现代教育要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若不具备相应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教师就会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工作。

其次,现代教师要掌握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如果只有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意识,而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最后,当代教师还应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网络交互工具开展互动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创新学习的能力。

第二节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自主、合作、探究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也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指个体学习者在总体学习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模式。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自主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区别:

1.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是相对于他主动学习时的被动性而言的,主要表现为学生“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直接来源于学习主体,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认为学习是对自己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2.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主要表现为“我能学”,是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独立思考,自行研究。在理想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促使学生的学习从依赖走向独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自控性

自控性主要表现为“我会学”,学习者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习什么,如何去学等问题有自己的意识,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身评价和总结,即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行为进行观察并自我调整;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和总结,并进行自我补救。

4.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自主学习的自主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和绝对不自主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是自主的,有些是不自主的,这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相关,如学习内容、时间等,这些因素不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目标

1.发掘内在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凸显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等,让其能体会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由内而外的成就感也会促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并取得成功时,积累了内心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加其对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便会逐步演化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进而形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坚强学习意志。

3.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计划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提高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各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锻炼了对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

(三)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定位

教师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自主学习之前,学生要做好学习准备活动,包括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等。

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教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给自主学习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等有范围地开展自主学习并指导监督学前准备活动的进行,以避免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学习计划过紧或过松,执行计划的惰性等。

2.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实施阶段后,要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等作出自我调控、反馈和评价。鉴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在自我监控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使学习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此时,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在学生自己的监控下继续进行。在反馈和评价阶段,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主动进行判断和评价,此时,学生容易受到不理想学习效果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帮助其恢复自信,引导其将学习进行下去。

3.教师要辅助学习者正确完成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自主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控制的,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很难避免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错误评价,而评价阶段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反馈阶段,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积极参与,对错误的结果进行引导,并提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自主学习并非完全学生自主,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确保学生自主的条件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方式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合作学习方式的特征

与自主学习不同,合作学习更加注重交流和合作,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及特点。

1.合作性

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完成学习任务。在制订教学目标和策划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权利,并且参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一特征表明,学生与教师的权利开始共享,并进行师生之间的合作。

2.探究性

合作学习中常用的方式是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勇于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升了学习能力。

3.创新性

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制订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问题或学习任务提出独创见解和解决方案。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

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小组合作活动汇总,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认知品质。

2.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主要是指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意见和想法、学会沟通及人际交往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技能是必要的,否则学生会因为合作技能的缺失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进展,降低学习效果。

3.情感目标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正如研究者所讲的那样:“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具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由此可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三)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定位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来源者、传递者和评价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1.教师应参与学习内容的确定过程

学习内容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过难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到学习内容确定的环节中来,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引导其学会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对分组进行指导

合作学习的分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主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形式,不仅能为组内同学的互助合作提供可能,也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综合学生在成绩、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分组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并参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相应指导,避免出现因难度过高而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

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合作方式其评价方式也是不同的,常用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三种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利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小组评价是组内成员展开讨论及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客观积极的组内评价,有利于发现合作学习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利于协调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同时,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给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尽快成长。

三、探究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研究式、协商式、合作式的主动学习行为,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它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探究学习的起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性,探究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逐步形成稳定的问题意识。

2.体验性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保护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一步都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亲自体验、主动思考,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吸收书本知识或者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探索过程。

3.开放性

与接受式学习的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不同,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目标多样化,追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提升;学习过程个性化,追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学习评价多样化,注重多远评价,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不仅对结果评价,也注重多过程的评价,且评价的标准也有不同。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目标

探究学习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定位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教师应积极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应积极组织探究活动,除了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开展,帮助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校资源,创造适宜的学习活动情景,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辅助指导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探究学习没有标准答案,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障碍,因此,无法预料学习进行的程度和结果,教师应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对整个活动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心里有数,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适时引导,激励学生继续探究。

3.教师应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培养科学精神、态度及素养,教师要从更高的高度来评价探究学习活动,不能把探究结论或结果是否正确当做唯一的评价指标,要对探究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促进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第三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因特网的普及及E-Learning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人类拓展能力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学习的选择性和公平性也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信息技术正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知识来源,并且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是前所未有,传统教育正面临着严重挑战,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积极地看待挑战,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形式。

1.信息时代教育的巨大变化

信息时代的教育与传统相比,在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1)信息时代学校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优秀学习资源的共享,学校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机构及个人参与到优秀资源的共享过程中来。如常见的开放课程资源:OCW、网易公开课、CORE等。

(2)信息时代教师的变化。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知识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学生可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渠道获取优秀的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由原来的讲解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专家顾问和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也成了学生的资源,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

(3)信息时代学生的变化。信息时代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主动建构的过程。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信息是开放共享的,知识信息的组织形式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学习者可通过多种方式随时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灵活多变的,可随时随地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或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其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

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扩展功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使教学更加规范化,更能增加教学例证的数量和范围,扩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

(2)强交互功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交互具有交互对象多样、内容丰富、主动、个性化等特点。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学生已经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可通过BBS、邮件等方式跟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既改变了学习形式又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3)外化功能。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自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存在着各种与自身认知之间的矛盾。作为认知工具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的这种矛盾外化,以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便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进行交互学习,使认知矛盾和问题以一种开放的、共享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讨论等途径得到解决。

(4)形象化功能。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和经验物质手段,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可以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化、形象化处理,创设虚拟教学场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5)和谐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了学习主体学习活动的空间,消除了传统教学的地域局限性、知识局限性,使学生的主体思维空间得以最大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促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内容、教师之间的关系达到协调,从而消除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各种潜在矛盾。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

教育必须走向民主化、终身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民主化意味着教育机会均等,面向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终身化是指教育要走向学习化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个性化提倡为不同的学习者创造相应的条件,使每个人得到相应的最大发展。多样化则是为终身教育及个性化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国际化是指教育要面向世界,拓展教育空间,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教育的融合。

(二)树立现代教学观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资源去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由网络带来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等。

(三)树立现代人才观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知识型、模仿型人才。只有富有创造精神而又学会应用现代信息设施的人,才具有最强的创造力,才能通过有效使用信息,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四)树立现代师生观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认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和设计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师生之间也是“大树”和“果实”的关系,教师就像一棵树一样,在孕育了一茬又一茬果实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教师与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教学中共同发展。

(五)树立现代学习时空观

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自我监督的学习,通过网络或者电子课堂听课,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课件学习。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激增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会与人协作,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将引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潮流。

(一)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学习

多媒体技术将信息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三维模拟呈像等形式表现出来,为学习者营造一种“真实情境”,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调动学习者的多重感官,使学习者能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

多媒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个别化主动学习,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并提供自由学习,探索不受约束的条件、空间,为多媒体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www.daowen.com)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种传感器所创设的多维信息交互系统,它汇集了多媒体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人体行为学等多项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计算机图形、声音和图像创造逼真的情境,学习者处于其中,就如同置身于真实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可像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一样与虚拟环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和交流信息。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仿真性的探索环境,让学习者解决真实问题,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逼真度与现实差异不大的模拟练习,获得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获得的感性体验和真实感受。

(三)泛在计算与泛在学习

泛在计算将彻底改变“人使用计算机”的传统方式,不再强迫人们必须使用键盘或鼠标等设备去操纵计算机,而是以人为中心,将计算机嵌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提供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访问任何计算机的人性化服务。泛在计算应用在教育领域将给学习方式带来重大变化,为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者可使用任何终端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步调进行学习,这就是泛在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需要,在多样化的空间,以多样化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即所有的实际空间都成为学习的空间,实现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教育必将走向终身化。信息技术发展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发现性、探索性、交互性、个别性、创造性学习环境,它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带来的观念变化,产生了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教育腾飞准备了条件,也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之得以创新,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基础上,在像原来那样采用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同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

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为教学革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不再限定于狭小的空间,个别化和交互式的网络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网络教学已逐步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的方式有网上异时教学和网上实施教学两种。

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是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习者可通过网上浏览获取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网络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

网上实时教学。在该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

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使得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络教学的方式也扩大了教育资源共享面,从而提升了教育公平的程度。

四、信息技术促进师生角色及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和有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师生关系逐渐向伙伴关系转换,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和谐、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相处氛围是和谐的。

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从一个接受的、复述的和指令性的学习者变成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学习者。教师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从教学的中心地位变成:

1.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信息时代的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十分重要,由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课程和教学范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改革传统的课程内容,以一系列新技能为基础来改革课程的结构和课堂的教学风格。

2.课程的协商者、合作者

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把跨学科领域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全球化课堂,他们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地获取专门知识、信息和工具的途径,在课程的设计、开发中,教师与课程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商,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一起合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教师还可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学习社区,共同合作进行项目研究,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开展讨论、争辩、探究,分享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课程的理解者、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的理解者,教师有自己的课程观念,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境,这些都影响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教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教师应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研究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对网络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和评价,并加以改善,总结概括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经常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为设计制作多媒体教材提供相应的资料和数据。

除此之外,教师在与学生的伙伴、和谐、民主的关系中还承担了“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同时,信息技术活跃了师生的互动方式,课堂教学的精髓在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成为生气勃勃、动态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通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作业、网上答疑,以BBS、QQ、Blog等进行集体讨论,实现师与生、生与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

五、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资源的变革

传统教学活动在学习资源的获取上相对困难,资源单一,主要是教科书、教师、教辅资料、老式的教学设备以及简单的试听教材和投影资料等。并且人力资源、学习工具以及现实中的各种真实资料和一手资料则更为稀少,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不到拓展,使教学活动受到限制。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习资源载体多样化、显示方式多媒体化、内容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传输网络化和共享化,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教材是世界’,现在‘世界是教材’。网络为我提供了一个最大的电子图书馆,增加了无限的‘超文本资源’,使我的教学资料来源不断地向立体的、多样的方向发展。因此,便将网络中的多种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合到我的学科教学中,实现学习资源的扩大化和最优化。”

可见,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彻底打破了过去历史条件下的局限对学习资源的封闭与垄断的状况,全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教育将从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一切存在信息技术的地方,使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接收到由最优秀的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

六、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化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受和输入装置,可连接校园网和因特网以及显示设备和声音、图像控制设备,在教学中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大量信息,除了课堂教学环境之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室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既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自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主题。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自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我国得到全面关注与实施。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新内涵,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的不断更细、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等等。

另外,还有学者从两个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强调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觉醒意识,认识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特定的行为准则和高度的自主性,而且教师需要长期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指如何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但又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教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教师的职业追求、信仰、需要、职业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

从上述关于教师专业的内涵可看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和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应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有助于教师选择、确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教师只有不断进修和研究,以终生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

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另外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情境相联系,在学校中建立相互合作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校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因此,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实现了空前的优化。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开发网络课件,开展网络远程教学,都无不显示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与功能。作为学校关键支持动力的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决定着教育改革成效的高低。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而如何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能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另外,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佳平台,它不仅是基础性平台、资源平台,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和终身发展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努力实现专业发展,而信息技术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丰富的资源和最佳的发展平台。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有利的条件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与促进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使之得以更好的实现。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大量新媒体和技术的涌现,以及多种学习教学工具和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教师的合作交流、行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力的保障。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信息技术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是,它不仅可成为教师个人的认知工具,还可帮助教师对其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和实践,同时支持对其发展过程进行管理,提高绩效。

1.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能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与传统教学都有较大差别,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职业更加专业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能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为教师的个人学习和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类工具性软件、社会性软件、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等都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如QQ、E-mail、Blog、Wiki等交流工具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这些软件工具从信息、资源的搜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与专家同行的交流等方面为教师个人的学习和进步以及知识更新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平台,这些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对其专业发展进行实践与反思

根据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知,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工作有独特的作用,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方式。一般来说,反思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叙事式。教师把自己的经历和观念记录下来,以一个反观者的角色来思考,寻找自己这些观念背后的“内隐观念”,再来检查自己的观念是否有成立的根据。

第二种类型是反思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在“实践后”回顾反思自己的实践,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

第三种类型是行动研究式。教师以行动研究的框架来重新认识、改造自己的实践。

信息技术可以为各类反思和实践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如教师可利用Blog、BBS等平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教育见解,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听取同行、专家意见,借鉴他人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与专家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因此,依托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可突破时空限制,使教师之间能学习合作和经验交流,教师与专家之间能自由对话。在行动研究中,信息技术特别对于资料整理、记录、交流、反思过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信息技术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供绩效管理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是指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实施、监督、控制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的许多方面,如时间、个人知识积累、研究活动等都可提供绩效支持。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接受全职的教师培训是有困难的,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是自身差异很大,学习需求也不同。短期的培训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的需求,并且学习的间断也不利于教师持续化的专业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可依托远程教育,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等,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教师培训与教学交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远程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帮助教师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还可帮助教师管理个人知识和研究活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主要由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和创新几个环节构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多种支持工具,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连续循环的环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个人知识加以整理,并在与他人分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积极吸收他人有价值的知识,充实自己,通过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达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成长。教师知识的实现来自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调整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具体使用与个人实践相结合,从而加速了知识的创新。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得到良好的支持,主要以个性体现和个人知识管理为主,同时教师又成长在学校环境中,因此,不能忽视学校组织和教师群体的发展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一个群体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个人的发展状况,通常需要密切关注教师组织与群体的发展状况,在学习或者虚拟群体中有效吸收利用其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借助协作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在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促进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潜力,教师可通过专门设计和开发的虚拟学习环境,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协作和群体能力的发展。以Blog、Wiki为代表的Web 2.0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为信息的发布、比较、理解等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教师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协作交流,使知识共享得到最大化,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校际协作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际协作依托的发展环境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新技术元素的加入使得协作能够突破以往的发展局限,快速便捷地实现校际协作。同时,关注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挖掘其各自的特点,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来促进学习群体的发展,还可协调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并将其转换为有利的学习资源,利用差异开展学习与交流。

利用网络可实现校际或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校,其资源更加匮乏。因此,可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专家讲座等上传到网络上,借此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可大大减少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部学校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整体提高,最终达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构建教师群体发展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可指其所属学校里的教师按照某种组织组合在一起的正式群体,也可指正式群体之外组建的非正式群体。教师非正式群体既可能存在于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可能存在于学校之外。正式与非正式的群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型的过程,而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教师对话的交流平台,推动教师反思,也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改善教学实践。通过网络进行跨校之间的教师研讨及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提升共同体中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个人及整个群体的专业发展。

另外,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大平台,全国的教师都可在这个平台上参加高质量的培训,也可将这个平台看成是一个大范围的教师群体发展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的专业发展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正成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以教学设计作为整合的理论依据,使学科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各种因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形成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这种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一方面提升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知识组织和教学管理能力,即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最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如图1-1所示。

图1-1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

为了能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得到专业发展,教师往往要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首先,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转换成促进学生探究式、协作式和个别化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应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整合过程,然后重新进入第一个步骤循环下去。

在不断地循环中,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提升,每一次的提升都有赖于单次循环结束的时候进行深入细致地反思。当时机成熟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将发生质变,即从仅强调使用技术能力的提高,转变到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技术整合能力的提高,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基于网络的专业发展模式

网络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且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加多样化。

1.同步和异步学习模式

同步模式是指教师可直接连接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既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进行,也可在线与其他教师或者其他专业学者进行交流。同步性学习的优点在于可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功能,学习过程比较灵活,但受网络带宽的限制,一些大型课件难以直接在其中运行。

异步模式是指教师直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一些大型课件或其他程序来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处于一个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中,可自定步调进行学习。

同步异步模式各有优缺点,教师可灵活使用两种模式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基于Blog的反思教学模式

随着Web 2.0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正引起各界广泛的重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不断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方法是写日记,但是此方法不便于管理和交流,而Blog可以让用户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易于交流,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随着教师广泛采用Blog这种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一种新的教学反思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该模式中,教师可定期更新自己的Blog,并利用Blog的管理功能,对已发表的观点进行归类总结来定期进行反思。同时,还可利用其留言板功能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3.基于网络社区的学习共同体模式

学习共同体建立以后,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可互相进行合作,这种学习共同体可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建立。自采用网络方式后,交流过程变得更加有效、便捷。在网络上可用来建立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技术很多,简单的可使用论坛的方式进行,复杂的可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来构建网络社区,在其中,教师可通过论坛、BBS等方式进行交流,社区主页则可以提供最新的消息以及各种通知。

4.网络资源应用模式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其组织也变得更加专业化。

网络上的资源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数据公司提供的专业数据库资源,如期刊网。由于有了比较成熟的赢利机制,各种资源得以有效更新,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更多、更优秀的资源;另一类为免费资源,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成立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站,该网站提供了由协会搜集和制作的各种免费资源。

无论是哪一类资源,教师都可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学习,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

5.基于网络化教学管理的专业发展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各方面都在广泛应用网络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中网络化教学管理正成为人们重视的一个焦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可以使教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师可以从以往烦琐的会议、报表、成绩输入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发展方面,由此形成基于网络化教学管理的专业发展模式。

目前,这方面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网上办公以及网络化教务管理两大类。通过网上办公系统,教师可以在家方便地利用网络来进行办公,获取各种教学文件,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可利用试题库出试题,利用网络进行评分及学生的成绩录入等,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趋势

教师专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不少成就,在信息化环境下,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更备受关注,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又会出现哪些趋势呢?

(一)实现途径走向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使学习情境空前丰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增加了许多种,其走向多样化。

1.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通过校外专家和校内有经验的教师的专业引领,促使本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2.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有很多,可以建立专门的教育论坛,也可以通过聊天室、QQ聊天群等实时聊天工具得以实现。

3.搭建教师实践反思交流平台

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不断思考、反省和总结自身教学经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实践反思平台,如BBS、Blog、Wiki等,能充分满足教师自主发展和群体交流的需要。

4.加快推进“教师网联”计划,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教师网联”是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实施的重大项目,宗旨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构建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发展模式走向综合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逐渐渗透,教师急需得到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技术整合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合作探究等开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他们的教学中去。这需要有效教师发展模式的支持。

贝克尔认为同辈指导是最有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同辈指导是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发展的一种方法,其在成人学习领域尤其有价值,日程安排灵活,小组合作容易,能够满足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对新的技能的迁移具有积极的影响。

Intel未来教育项目采用的是技术整合模式,该项目的目标是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苹果明日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提倡的是研究模式,即教师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投入研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综合选择,利用多种发展模式,以求最佳效果。

(三)评价方式走向动态化和全面化

评价能够记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信息,判断这些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是否有价值,并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建议。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反思,激励其成长的有利工具,而目前的教师评价更多的是关注行为结果,忽略行为过程,且大部分评价是借助量化的评价,使得教师只关注评价内容,评什么,怎么评,忽略了评价背后的真正含义,不利于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借助各种平台工具实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教师的学习、反思、实践活动,将动态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从而将评价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客观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和结果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估,促进教师在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四)从个体专业发展走向群体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校组织来说,依靠个别或少数教师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校特色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如今,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从强调个体发展到整个团队或群体发展的趋势,教师团队和学校组织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信息化条件的支持下,专家、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合作、互助学习的教师群体,教师在这个群体中可交流自己使用新技术、变革教学实践的体会、困惑,并且相互支持和帮助,促进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既是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的重要技术条件,又为教师的自我更新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教师只有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将信息技术自觉地整合于课程教学中,才能优质高效地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