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菲特的人生财富忠告-理解财富,不被金钱拖垮

巴菲特的人生财富忠告-理解财富,不被金钱拖垮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0章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比尔·盖茨即便作为世界首富,也没有挥霍金钱的习惯,反而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消费观。人生中的财富无数多,并不是只有金钱才被称为财富,我们还需要拥有内在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那才实在真正的财富人生。

第20章 理解财富,不要被金钱拖垮人生

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

——巴菲特

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

我们不能说巴菲特是金钱的主人,因为他是完全把金钱置身事外的人,金钱对于他而言,只是一堆数字,仅仅是一堆数字。《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不同的金钱观,决定了你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贪慕虚荣,崇尚荣华富贵,那么你就是金钱的奴隶;如果你觉得除了物质享受以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你就是金钱的主人。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拥有466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他也是巴菲特的好朋友,他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坐飞机也是坐经济舱,而且他平时的衣着也不是任何名牌,甚至还对打折的商品很感兴趣,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没有这样的吝啬,微软公司员工的收入在世界也是相当高的,而且每年都捐献很多的钱支持公益慈善,而且,他还亲自表示,会把自己98%的财产在有生之年捐献出去。

在生活中,比尔·盖茨并不喜欢摆阔,有一次,他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因为迟到了,所以停车场没有停车位了。当时,一起前去的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酒店的贵宾车位,虽然要多付12美元,可是,他不同意,因为他觉得那是超值的消费,就像他说过的,花钱就想炒菜放盐一样,合适就可以了,多了少了,都会让人难以下咽。

比尔·盖茨穿衣服注重的是舒适度,而不是衣服的牌子。一次,他参加世界富翁组织的“夏日派对”,还是穿着梅琳达曾经在泰国给他买的衣服,而那件衣服的价钱甚至比在场明星穿的还廉价,但是他并不在意,只要穿着舒服就可以了,比尔·盖茨的信条是:“将每一分钱都用到恰当的地方,那样,这个人才会事业有成,生活美满。”

比尔·盖茨即便作为世界首富,也没有挥霍金钱的习惯,反而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消费观。然而,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对待金钱和财富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挥霍或极度吝啬的心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使你终生受益,那就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做金钱的奴隶,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虽然,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可以建立富裕的家庭,还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但是我们生活的幸福绝不是被物质填充起来的,而大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愉悦。透过金钱的魔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你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种商品。我们对金钱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既不能把它当作“阿堵物”,连碰都不碰,也不能为它而疯狂,甚至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而获取它,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人类百分之七十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人类往往失去了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所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因为金钱而烦恼。当一个人面临金钱的诱惑时,他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个绝对的贪婪者,抑或是一个豁达者。

1.不为金钱而劳累

犹太人一直把金钱奉为世俗的万能上帝,但他们却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更没有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称臣,而是成了金钱的主人,掌控了自己的财富人生。世界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对金钱的看法就是:不但不做钱财的奴隶,相反,还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

2.钱不能万能的

佛光菜根谭》:“有钱可以买到美食,买不到食欲;可以买到医药,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床铺,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赞誉,买不到知己。”人生中的财富无数多,并不是只有金钱才被称为财富,我们还需要拥有内在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那才实在真正的财富人生。敢于舍弃“金钱奴隶”,翻身变作金钱的主人,在金钱面前,我们应该选择更为快乐幸福的生活,而毅然放弃金钱带来的沉重负荷。

让钱为自己工作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巴菲特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人,都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创业。即便创业之初没有钱,但并不妨碍他成功,这就要学会让钱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在巴菲特看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去挣钱,不过不能被钱所羁绊,挣钱也需要讲究技巧和方式。根据美国布隆伯格公司在2002年的一项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资产305亿美元的巴菲特却只有每年33万美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只是一名硅谷软件工程师的薪酬。而这次加薪前他在很长的时间里每年只有10万美元,当每个人都在为此感到惊讶的时候,他只是说:“我并不是在为钱工作。”

哈佛大学,学生们总是问巴菲特,“成功人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对此,巴菲特说:“在学校学习肯定是好事,但是不能学太久,除非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教授,你现在学习并不是为了把那些知识存储起来,而是要拿来使用的。”而对于那些一心只想拿学位的学生,他则说:“只要经过正规的培训就可以了,不要为了吸取知识而去学习,就像我们不要为了老年节省一样。”

同时,对于MBA学生关于新工作的幻想,巴菲特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一份好的工作就像一段美满的婚姻一样,而通常在婚姻里感觉到幸福美满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伴侣比别人的漂亮或者有钱,而是他们对自己的伴侣的期望更低。”

对于薪酬和个人兴趣,他则是这样解释的:“赚钱永远不是第一位的,为了钱而去工作,就像你为了钱而去结婚一样,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当你有了钱,如果你还是为了钱而工作,那简直是疯狂和荒唐!”

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不为钱而工作的人,他说:“我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晚上还是睡在一个普通的床垫上,而不是十个八个的,你们在麦当劳吃饭的时候,我则会在dairy queen吃饭,我在那里也不会有任何的折扣。”直到今天,巴菲特还住在自己40年前买的房子里,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唯一的不同之处可能就是自己常常坐着私人飞机在美国的上空飞来飞去。

巴菲特说:“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如果我们有幸进入巴菲特的办公室,那一定会惊呆的。因为巴菲特的办公室任何人都想象不出来,没有代表财富的鎏金吊顶、没有老板桌,也没有计算机,没有显示股票的屏幕,只有一只古老的钟表和一大堆的财经报纸,在这里,你不会感受到任何财富和金钱的气息。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童年的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想成为富人,而巴菲特则说:“我并不想有很多的钱,只是我看见钱慢慢地增多很有趣而已。”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当老师给他提供工作机会的时候,他连问都没问就坐飞机去了。

1.把工作当成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交易:我为老板打工,老板给我工资。不过,在巴菲特的眼里,工作就是一份事业,是需要自己经营的。因为心中有这样的概念,所以才会对工作更加用心,而他在工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巴菲特在家里熬夜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他并不感到辛苦,因为他不会为工作所累。在他看来,若自己感到事业不如意,可以选择退出或转行。

2.热爱自己的工作

著名的耶鲁教授威廉·费尔波一直认为,教书是他最喜爱的职业,凌驾于一切,每当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就觉得很兴奋。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看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程度。

财富与幸福的不对等性

在巴菲特看来,财富与幸福是不能画等号的,这两个概念完全是不对等的。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关,钱越多,就越幸福,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充裕的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让你感受到了欢愉,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是不需要任何附加品的,它是来自心里最真实的感觉。如果说,拥有了金钱就意味着收获了幸福,那就大错特错了。幸福很简单,或许对某些人而言,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幸福的,有一个爱自己的人就是幸福的,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的,有一顿不错的晚餐就是幸福的,有几个知心朋友就是幸福的。而这些真切的幸福,都与金钱没有直接联系。更让人疑惑的是,有的人越来越富有,却叫嚣着自己一点也不幸福,因此,“金钱与幸福对等”,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她是一位命运非常奇特的牧师。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光明与黑暗、欢乐和忧愁、平安与艰难都在她的命运里交错着,同时,在她的一生中,她顺服地恪守与神立下的约定,她一直遵守真爱、怜悯和衷心,她是刘莺孙,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同时也是这样的牧师。她在教会,她知道了什么是能依靠自己改变的,什么是自己该去接受而不能改变的。

她在《幸福的女人》的序言里,这样写道:到今天,我已经生活了七十五年了,今天我将邀请我的读者们来到这里,真正快乐的源泉,是它让我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一生因为他,所以没有受过饥饿,没有无家可归;当我哭泣时,当我孤独时,当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是它,总是将我抱在怀里……今天,我邀请你们来到这条幸福的河流上,你就单独地与它相遇,这就是我生命结束前最后一个愿望。我祈祷,祈求你也能登上这美丽的爱船,是它在很久以前为你准备的,我祈祷,你将与它共同行走,从今天直到永远。

刘莺孙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她懂得了这样一个真实:知道什么是能够改变的,怎样去接受不可改变的。这两句话虽然很简单,却揭示了幸福的本质,幸福本身只是一种心态,一种平和的心态,根本不在于金钱的多少。有时候,你获得的金钱越多,但所收获的幸福却越来越少。

前几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个性研究》上面发表了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对147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人生目标和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有名气或者有很多财富的人没有感到相应的幸福,总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那些幸福指数高的人,往往是那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通过大量事实证明,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并不是金钱上的富足。有些人在获得大量的金钱之后往往身不由己,甚至产生失落感,他们的内心是孤独,又是痛苦的。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有的人会把金钱看做一种幸福,这样的金钱观是极其错误的。一个人即便富可敌国,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是不自由的,那么他也绝对不会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

1.不为金钱而毁了幸福

那些将金钱与幸福画等号的人,很容易为金钱的多少而烦恼,尤其是当他们的现实与梦想差距悬殊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最不幸福的人,而直接的理由就是没钱。钱的多少能影响到心底最真实的感觉吗?所以,请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再为金钱的多少而苦恼了。(www.daowen.com)

2.幸福的标准

生活中,有的人觉得幸福就是自己有了许多钱,因此,他们花很大的力气去达到这样的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在财富和地位上都达到显赫状态者毕竟是金字塔的顶尖,能实现这样愿望的人少之又少。于是,许多人瞬间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判的标准,有些不将金钱与幸福画等号的人,即便他们不富裕,但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幸福的。

金钱不是幸福人生的撒手锏

在巴菲特的眼里,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它无法填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温暖的家;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好的生活;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友谊。”金钱,它所能满足我们的只不过是物质生活,而绝不是精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满身金光闪闪、名牌耀眼的人,虽然,他们的钱包鼓鼓,甚至钞票数到手软,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极其贫瘠的。因为大量金钱的充斥,让他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问题都能用钱解决,于是,他们早已习惯用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短时期内,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但时间久了,他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

美国以前有位富翁,他家财万贯,可是,却总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此,他每天都很苦恼,总是想尽办法得到别人的敬仰。有一天,富翁在路上散步,当看见一个乞丐时,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立马向乞丐的破碗中丢了一枚金币,可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乞丐并没有买他的账,头也不抬地继续抓自己的虱子,富翁很生气:“你眼睛瞎了吗?没有看见我给你金币了吗?”乞丐还是没有看他一眼,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给不给是你的自由,你如果不给,你可以要回去。”富翁很生气,又丢给他10个金币,心想这次乞丐一定会向自己道歉,谁知道那个乞丐还是不理不睬的,继续抓身上的虱子。

富翁几乎被气得发狂了,他吼道:“我都给了你10个金币了,你看清楚,我是有钱人,你难道不会尊敬我一下吗?说声谢谢也不会吗?”乞丐还是老样子,懒洋洋地回道:“你有钱是你自己的事,尊不尊重是我的事,这个不是你可以强求的。”富翁急不可耐了:“我将我财产的一半给你,你还不能尊重我一下吗?”乞丐好像并不在意,翻了个白眼继续说:“你给我一半的财产,那么我也将和你一样有钱,你又为什么要我尊敬你?”富翁急疯了,口不择言:“好,好,我将我所有的财产都给你,这下你满足了,可以尊重我了吧?”乞丐回道:“你把所有财产都给了我,我就成富翁了,而你将一无所有,成为一个乞丐,我又凭什么要尊重你?”富翁恍然大悟,他紧紧地抓住乞丐的手,很真诚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乞丐听后,终于抬起头来,看着富翁说道:“不用谢,您请慢走。”

有钱就能买到尊重吗?这位富翁天真地以为,那些看上去很贫穷的乞丐为了钱可以去做一些有伤自尊的事情。正如那位乞丐所说:“有钱是你的事情,尊不尊重是我的事情,这是强求不来的。”所幸的是,最后那位富翁恍然大悟了。

★……巴菲特的忠告……★

相对于财富,巴菲特更崇尚简单的生活。所以,他觉得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至少它不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就是富人活得不开心而许多穷人活得很开心的原因。生活中,做人还是简单点,知足常乐,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现状,不要跟自己较真。

1.财富会迷失人的心智

虽然,金钱算不上多么邪恶的东西,但它的存在多少会给我们的价值观带来影响。有的人很穷,但他过得很快乐;有的人很富有,因为占有的金钱太多,使得他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而他是不快乐的。

2.金钱只是数字

金钱只是用于我们换购一些物质的手段,它不具备任何精神方面的价值。我们都知道,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那是最基本的需求,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更高层的需求,那就是精神层次的需求,而这是金钱无法满足的。

不要因钱财迷失了心智

巴菲特说:“我想给子女的,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虽然,巴菲特所拥有的财富很多,但他却不主张将财富留给孩子,而是选择了捐赠,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就自己,而非在钱财中迷失自己。虽然,经济在不断地增长,但随之出现的是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对此,一些富人就拿出自己的“薪酬”、“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炫耀,以此达到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就是:某某为儿子举办了超豪华的婚礼,谁谁谁又购买了限量版的跑车等,这些新闻简直层出不穷。那些在钱财面前迷失自己的孩子,估计很久没有体会到快乐的滋味了。

珍妮是某商学院原会计,却因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该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本来一个能干聪明的会计,现在却只能在女子监狱服刑。回忆起当初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珍妮后悔不已。

大学毕业后,珍妮就被商学院聘为会计,之后,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正当她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时,有一天,下海经商的丈夫提议珍妮帮他筹措一笔资金,短期内周转一下,并暗示可以挪用公款。珍妮虽然表面上严词拒绝了,但内心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借,党纪国法不容;不借,丈夫有困难自己岂能袖手旁观?正当珍妮犹豫不决时,丈夫又一次言辞恳切地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一星期内肯定还款。她开始动摇了,正是这第一次,她迈进了泥潭,难以自拔。一个星期在焦虑不安中过去了,可丈夫还款的诺言俨然变成了“明日歌”。珍妮每日心惊胆战,上班怕同事、领导发现自己挪用公款的事实,下班怕听到丈夫无款可还的回答。丈夫投资失败了,那挪用的公款也亏损得一干二净。

此时,珍妮丧失了理智,竟然又一次听信丈夫再借一笔款项一定还的保证。结果第二笔款与第一笔同样泥牛入海,踪影全无。为了还钱,珍妮决定再次铤而走险,挪用公款数十万元,企图投入股市赚钱,结果损失惨重。为了逃避,她离开当地,试图外出寻找机会赚钱。但是,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久,珍妮就落入了法网。

本来拥有一份让别人羡慕的工作,但珍妮却因在金钱面前迷失以及目无法纪的行为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庞大的公款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又有很多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坠入了深渊。如果在欲念产生的那一刻,你能够克制住,怀着一种正确的财富取舍之道,就不会一头栽进里面而难以自拔了。

★……巴菲特的忠告……★

巴菲特认为,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现在掌握的财富最终都是全社会的。有的人虽然富有,但其精神世界却十分贫瘠。而那些真正富有却把金钱看得很淡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是富有的。

1.看淡钱财

不管自己有没有钱,对金钱,都要看淡。如果你有钱,那更需要看淡金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居于成功者之列。如果没钱,那就更不用炫富,因为你根本没资格炫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不断地膨胀自己的虚荣心。

2.不炫富,不迷失

虽然巴菲特成为亿万富豪,但他却从来不说自己多有钱,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财富。然而,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最后一头栽在泥潭里。如果说炫富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那就是一种欲罢不能的行为。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就难以改正。就好像深陷在泥潭里,难以自拔,如果停止了,他就会担心别人是不是怀疑自己根本不富裕,这样的担忧会让他更加疯狂地炫富,结果,自己走向了无底的深渊。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对于自己的消费习惯,巴菲特几乎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不用买任何奢侈品,不是他买不起,而是他对那些所谓的“时尚”丝毫不感兴趣。对此,巴菲特给年轻人这样的忠告:努力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实也是一种理财方式。而在当今社会,当人们的消费欲望超越了自己的购买力时,超前消费就应运而生了。最初,超前消费的观念源于西方国家,当所有的中国人都习惯于把钱放在银行里或者地窖里,辛苦存一辈子的钱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后来,西方超前消费的观念慢慢被中国人所接受,人们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便背负债务,还是可以活得很潇洒。于是,由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接受,如今,这样的字眼儿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年轻人风靡于办各种各样的信用卡,上班族开始考虑通过向银行贷款买房买车,人们成了“房奴”、“车奴”,却乐在其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超前消费葬送了美国人的梦想”,似乎那历历在目的金融风暴就在眼前。

露西刚刚领了5000元的工资,可是她一点都兴奋不起来,还是皱着眉头考虑这5000该怎么分配才能度过这个月的财务危机,“信用卡欠款还有3000元,哎……”

露西,是一个喜欢小资情调又精明的女人,露西其实很感谢发明信用卡的人,因为那样就能让收入一般的她拥有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高档家具,这样就能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品味不会因为收入的一般而降低,同时也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通过信用卡,露西买了很多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物品,可是当账单到手的时候,她才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借的钱始终是要还的。真正还账的时候,露西才感觉到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几乎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了。最近更让露西心焦的是:明明工作了4年,可是存款只有几千块钱,而且每个月不同的银行都会寄来对账单,总额都不低于3000元,还有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等,对于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的她,财务明显出现了紧张的情况。

对她来讲,信用卡导致的这些债务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她的肩上。

露西成了名副其实的“卡奴”,且生活得如此劳苦不堪。究其原因,并不完全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而是没能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每天追求小资情调的消费,迷迷糊糊地过日子,盲目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以至于把自己逼成了“奴隶”。

★……巴菲特的忠告……★

不仅巴菲特本人不喜欢购买奢侈品牌,他还建议子女不要购买那些流行产品,对于他而言,这样的产品不够稳定。假如子女一定坚持购买,那必须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因为巴菲特言传身教,因此,他的几个子女在消费上都相当节约,从来不铺张浪费。

1.超前消费要有度

从经济学来看,超前消费可以通过储蓄和贷款对消费进行跨期替代,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超前消费所带来的弊端,那就是容易滋生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所以,超前消费并不等于“过度消费”,必须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2.钱,要用之有道

用较少的钱买好东西,如果东西好,但需要花去所有的钱,或者这东西很便宜但只是一般化,这两种消费观念都是不提倡的。尽可能花在该花的地方,比如提升自己的品味,或是多关注时尚资讯,或是定期去健身房,或者多读读有益的书籍;买东西并非便宜不可,如果你确实喜欢上了一件昂贵的大衣,而又非常适合你,也可以一掷千金;花钱的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做物质的奴隶,不要做购物狂;学会爱惜自己,钱不仅仅花在物质方面,还要用于提升自己的内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