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柔弱胜过刚强,国学知与行《水的特性揭示柔弱的力量》

柔弱胜过刚强,国学知与行《水的特性揭示柔弱的力量》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是柔弱的,又是刚强的,它能够把坚硬的岩石滴穿。水的特性告诉我们,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懂得守“雌”而不能逞“雄”,要懂得守柔而不能逞强,因为柔弱胜过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

柔弱胜过刚强,国学知与行《水的特性揭示柔弱的力量》

17.柔弱胜刚强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有益处的。不用语言表述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做得到的。

水是柔弱的,又是刚强的,它能够把坚硬的岩石滴穿。水可以是涓涓的细流,也可以是奔流的大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水的特性告诉我们,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懂得守“雌”而不能逞“雄”,要懂得守柔而不能逞强,因为柔弱胜过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无论处世或治国,“柔道”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之后,便率领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www.daowen.com)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警励时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若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秀算是善用柔道了。他以“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得天下,看来,儒、道理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管用。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是说,知道自己的雄强,却肯守住雌弱,甘愿做天下的溪谷。也就是说,知道自己的实力,并且预谋要战胜对方,意欲称“雄”;而表现出自己处于弱势,好像不堪打击的样子,要退避三舍的样子,也就是冷静地守住“雌”,蓄势待发。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尽管“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但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

创业之初,人们兢兢业业,舍生忘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成功之后,出于惰性和富贵的侵袭,也出于权力的腐蚀,人们往往变得骄狂、放纵和失去理智。他们不居安思危,得志便猖狂,行事越来越偏离“大道”,祸患便由此而生。与之相反,“得道”的人总能预知成功之后所面临的种种风险,防范在先,故而“知其雄,守其雌”,不为人先,始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从而使自己得到保全,最终表现得更为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