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去甚、去奢、去泰-国学知与行

去甚、去奢、去泰-国学知与行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圣人往往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两人中一人叫做“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两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老子提倡节俭、“去奢”,墨子也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度是规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超过这一界线,事物就要向反面转化,带来不良后果。

去甚、去奢、去泰-国学知与行

15.去甚、去奢、去泰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企图取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我看他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可以有所作为,[也不可以用强力来掌握。]如果想有所作为就会失败,如果用强力来掌握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以无为而治,故能避免失败;圣人本来就不曾把国家据为己有,所以也无所谓失去天下。]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有的行于前,有的随于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有的弱,有的坐在车上,有的坠于车下。因此,圣人往往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老子说,如果想有所作为就会失败,如果用强力来掌握就会失去。因此,圣人往往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先说去甚。人们对待事物发展的态度很容易走向极端,不是过于积极狂妄就是过于消极颓丧。积极狂妄时便没头没脑地往前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消极时就像一个呆头鸡,怯懦地躲在别人的后面。积极狂热时便坚信胜利就在眼前,消极颓丧时便甘于失败。

有这样一则故事:上帝耶和华曾造了两个人下派到人间,了解人间生活境况。两人中一人叫做“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两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道:“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至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两人的话,哈哈大笑,转而神色凝重地说:“唉,万事万物切不可走极端。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

所以我们不能走极端。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声附和,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住自己的偏见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如果不认真纠正,就有可能使自己误入人生的“麦城”。

第二,去奢。老子提倡节俭、“去奢”,墨子也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句,都是在倡导节俭。(www.daowen.com)

量入为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奢侈之费,甚于大灾。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家庭,都是如此。中国人向以吃苦耐劳专注创业著称于世,勤俭节约成了中华民族创业精神的象征。但是近些年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逐渐被淡化甚至被颠覆。我们现在还不富裕,即使富裕了,也不能暴殄天物,再有钱的人,也无权浪费。

第三,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东西。人要吃盐,但盐不可吃得太多,亦不可吃得太少,要恰到好处。炒菜不可太生,亦不可太熟,恰到好处菜才好吃。又如商人卖东西,要价太贵则没人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必须恰到好处。此恰到好处即是“中”。中庸学既讲恰到好处,又讲“因时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尹文子·大道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美丽,堪称天姿国色。但黄公为人谦卑,每与人谈起两个女儿,总是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以致他两个女儿的丑陋名声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年龄,仍无人求聘。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便到黄公门上求婚。不料婚礼完毕,揭开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娶到的竟是一个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娶他的第二个女儿。

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东郭先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因慈悲过头反使自己引祸上身的。

为人处事,都有一个度,这个度其实也是一条警戒线。度是规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超过这一界线,事物就要向反面转化,带来不良后果。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黄公和东郭先生,他们的行为背离了做事之“度”,也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种教训,是值得人们引以为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