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欲迷惑身心?国学知行助你突破!

物欲迷惑身心?国学知行助你突破!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贪得无厌,甚至以破坏别人正常的欲望为基础,这种欲望,是应当批判和制止的。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而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物欲迷惑身心?国学知行助你突破!

12.别为物欲迷惑了身心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青、赤、黄、白、黑五色使人眼花缭乱,宫、商、角、微、羽五音使人耳朵听不清楚,甜、酸、苦、辣、咸五味使人胃口伤败,跑马行猎使人狂躁不安,难得的珍宝使人的品行受到损害。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舍弃那些有害身心品德之物,取有利于身心品德的东西。

人生的欲望可以说无穷无尽,生理的欲望,心理的欲望,爱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成功的欲望等等。有了欲望,就要求实现。欲望部分实现了,又要全部实现;一时实现,又要求永恒拥有;一个欲望实现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现欲望的过程。

事实上,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终日忙碌,都是为了一个追求。有一种比喻说,人都在向着一座金山奔跑,谁拥有了这座金山,谁就富有了。可是,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最终到达这座金山,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座所谓的金山就永远离我们很遥远。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奔跑,最后一个个在途中倒下了。这就是人无法填满的欲望。有的人很清醒,他们在途中捡到一小块金子就会很满足,甚至感到很庆幸。这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正常欲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贪得无厌,甚至以破坏别人正常的欲望为基础,这种欲望,是应当批判和制止的。

有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失足处,往往就是自己心中的欲念。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有些人看中了你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贿赂你。你若拒腐蚀,永不沾,自然能堂堂正正,秉公办事。你若贪念渐长,照收不误,日后必然腰杆子不硬,受制于人。有的人一生清廉,但晚节不保,就是因为在物欲的冲击下欲望滋生。

欲望就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欲发作时有情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而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许多人的不正常欲望是因为攀比产生的。攀比使他们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有了自己所谓的追求目标,于是就会不择手段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其实也非常清楚社会本来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但是不愿意这不公平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表现得很明显时,就往往会被人所利用。(www.daowen.com)

人皆有欲,但有欲也要刚。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的话,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话又说回来,很多人很难活得这样洒脱,很难真正做到坦坦荡荡,原因就在于心中还存有私欲,而私欲又是人的一种本性。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身上,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用正直来压制私欲的过程几乎成了奋斗的一部分。而在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仁人志士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正直刚毅而无私欲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神宗时被任用为丞相,实行变法,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列宁称王安石是“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

王安石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为官刚正,并且充满了自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王安石之所以百折不挠,就是因为他没有个人私欲。史书上说他有时候简直不通人情。他一生生活俭朴,不贪杯,不近女色,也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发财欲望,他一生只为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因此才能做到无欲则刚。

欲望也不一定就是个坏东西。一个人存在欲望,说明他在不断地追求着。但是,只要有欲望存在,痛苦也就不会离去,欲望的痛苦就是追求的痛苦,或者是追求但不能得到的痛苦。欲望有时又是洪水猛兽,如果利欲熏心,欲壑难填,它会不知不觉地淹没自己。

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贪得无厌。人对于外物的追求应该是与人的需要相统一的,而人也本该是自己需要的主人,是自己欲求之物的主人。假如生出难填的欲望,放纵自己的欲望而迷失了心智,便会忘了人本身,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到头来人将不成其为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顶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后来,他穷奢极欲,享乐无度,宠幸杨贵妃,从而导致了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转盛而衰。

现实生活中,对“功名”的追求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人们把功名的实现,视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结果“人为物役,人为物累”。人在对功名的追求中,丧失了人最可宝贵的人格、尊严、真性、健康、快乐和自由。所以,老子提倡的“无功”、“无名”是一种大智慧、大超越。让人主宰“物”,而不让“物”支配人。从而超越功名的束缚,获得一种宁静、空灵、放达、自由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大有作为,才能达到人身自由的大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