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是美的,那么丑恶的存在就已经是事实了;天下的人都明白了善何以是善的,这不善也就相对产生了。所以说,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成立,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低互相依存,音和声相互谐调,前和后互相序列。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不采用言词、指令的手段去推行教化。于是,万物自然运作而不拒绝其使命,生长繁育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矜持己能,完成使命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才能绵延不绝。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就治身而言,指体悟大道、返朴归真的人;就治国而言,即指理想的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强调“身教”。人有“七情六欲”,每个人的言行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向世人提出的济世安民的法宝,也是圣人治身的最根本措施。
人生一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不实施教化怎么能行?现实的情形是,“有为”和“言教”已成为社会上普遍奉行的法则。然而,强调自我有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所作为;强调言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堕落。老子认为,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现象都源于人们片面追求“有为”和“言教”。“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教”的对立面是“不言之教”,为了实现无为而治和风气淳朴的教化目的,老子一再强调,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先说处无为之事。就治国而言,处无为之事,是要求统治者不要玩弄心计,搞独裁统治,而是虚己谦下,无私忘我,还百姓以自由,充分利用全体人民的智慧,建设公平、公正、正义的国家秩序。
“处无为之事”就治身而言,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放心灵,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协调作用,如此,则能够强身健体,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目的也就达到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海洋馆里当一个海豚做错的时候,教练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任何反应,站着不动,也不看着海豚,然后重新工作。因为任何回应,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给海豚一种强化记忆,这会让它以后继续犯错。而一系列的实验表明,一种行为如果没有任何回应,它就会消失。例如有一位妇女,当她丈夫为找不到钥匙大发脾气时,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不理睬他,结果他的怒火很快平息了。当他在厨房找到钥匙时,只是平静地说,“我找到了”。她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甚至连头也没回,只说了一句话:“很好,回见!”相信那位丈夫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这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的效用吗?
再说“行不言之教”。和“不言之教”相对的是设言施教。设言施教是希望利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观点去影响、支配所有的人。
老子教导我们说,静默些吧,取得成功岂在于喋喋不休的说教?你不珍惜言谈,就是不珍惜你的权利和声誉,有损于你的事业。所以,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不言,并不是一句话不讲,就是少言,尽量少讲。(www.daowen.com)
为什么要“行不言之教”?老子认为: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理是可以言说的,然而讲出来的道理并不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们日常的言语多是言不尽意,你说得越多,离真理越远,而谬论错话就越多。尤其在公众面前,大庭广众之下,不用说错话连篇,就是念错一个字,你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就一落千丈,斯文扫地。
二、“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他们之所以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主要是因为自我炫耀的心理在作祟。老子一眼看穿了这种人的心地,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我表现的人并不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成大事,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自骄自满的人不会长久。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喜欢讲话的人挖空心思想把话讲得更漂亮,以便博得人们的喝彩,于是陷入“美言不信”的怪圈。漂亮话说得多,结果无法一一兑现。古人云:“君子重诺。”哪怕是为了品行的完美,也应少表态的好。老子劝告我们“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讲话的分寸,该闭口时就闭口,才能长久不败。
四、“大辩苦讷。”意思是说,高超的辩者好像语言迟钝。辩论的力量不在于语言的华丽与冗长,而在于恰如其分。长篇大论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打动人心的常常是精炼的小品。
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有说话结巴的毛病,后来虽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语言障碍,但仍保留了“大辩若讷”的优点,发表演讲追求简短明快。美国南北战争胜利后他在悼念阵亡者大会上的讲话,只有短短15分钟,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征服了所有的人,被人们视为精彩、成功演讲的无可挑剔的范例。
毛泽东也深知“大辩若讷”的道理,在选派驻外大使时,他显示了超人的见识。有一次他决定派一人担任外交使节,不料这人谦虚道:自己不善言谈,恐不适合做外交官。出乎他意料的是,毛泽东说:这正是你的优点啊,作为驻外使节就应谨言慎行。
行不言之教,就是要求人们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为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生活中,你的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声问候,常常能给人春风细雨般的关怀,给人润物无声的教育。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要求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实践去开启那个真实存在的心灵家园,并利用潜在的智慧,来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创造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