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知与行-揭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国学知与行-揭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图难于其易”,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事物还没有露出明显破坏性倾向时,容易防患于未然。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说:“君侯的病已发展到皮肤下的肌肉了,如不马上治疗病情就会加深。”

国学知与行-揭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原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对付困难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实现大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老子在这里强调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图难于其易”,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含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万丈高楼,焚于火星。最难的事总是从最易的事开始的,最棘手的问题总是萌于最好处理的时候。等千里之堤决口之后,再去堵漏洞就难了,而在堤溃之前堵塞蚁穴却易如反掌;等到火势烧到了楼顶,再叫消防队来灭火就晚了,而在火星刚成时将它灭掉却不费吹灰之力。

事物还没有露出明显破坏性倾向时,容易防患于未然。坏事还处在萌芽阶段时,容易把它消除掉,危害还不严重时,容易找到补救的措施,灾祸还没有到来之前就要防备,事物还没有混乱之前就要把它理顺。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慎于开始,任何事情在开始时处理事半功倍,也容易避免不幸的发生。灾祸临头了再躲也来不及,事物已成一团乱麻就不可理清。

扁鹊春秋时的名医,是各诸侯要人的座上宾。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两人站着谈了一会儿话,扁鹊就发现蔡桓公的身体有点不对劲,马上对他说:“君侯有病,目前还在表,如不及时医治的话,恐怕会向深处恶化。”

桓公大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病。”那样子完全是一副金刚不坏的自信。(www.daowen.com)

扁鹊出去以后,蔡桓公俏皮地说:“医生就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用这种方法来炫耀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说:“君侯的病已发展到皮肤下的肌肉了,如不马上治疗病情就会加深。”

一见面又是说病,桓公老大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找蔡桓公说:“君侯的病已深到了肠胃,如不马上着手医治,病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蔡桓公怪扁鹊太多事,把脸一沉不搭理他。

再过十天,扁鹊一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跑了。蔡桓公觉得纳闷,便派人去问他何以逃跑。扁鹊说:“病在皮肤用热水烫烫、用外药敷敷就行;病在肌肉用金针和石针,也不难治疗;病在肠胃喝几付汤药,也可以慢慢把病治好;病情己恶化到了骨髓,这只有老天才能妙手回春,人力对它就无可奈何了。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他再找我也无能为力了。”

没过五天,蔡桓公就全身发热,高烧不退,疼痛难当,他差人四处寻找扁鹊,而扁鹊此时已逃到秦国去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老子的提示对日益沉迷的人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告诉人们,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防患于未然。他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正是对那些瞻前而不顾后的人们的提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