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00年),道家的代表人物。《辞海》云:“相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另一说认为老子是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李耳。史书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很有限,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立传,也只有四百余字。虽然说法众多,但通常认为老子即老聃。根据《史记》及一些现代学者的考证,老子生活在周的时间较久,大约五十多岁的时候,由于周日渐衰微,便出走赴秦隐居。西行途中,在经过函谷关(一说为大散关)时,关令尹喜强求其著书。老子于是写下讲述道德的五千言《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写成出关后,西去入秦境,从此隐居,不为世人所知。传说他的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学说创始人(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的思想蕴藏着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对立的两面,纷纭万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等。可以说,老子的学说、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子之后,庄周、列御寇、惠施等承袭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的代表人物。黄帝与老子被后世并尊称为“黄老”。(www.daowen.com)
《老子》一书为道家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社会和人生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生成、运动和变化的法则,尤其是探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这就是道,强调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由此再以自然规律来解说演绎社会生活的准则,寻求修身治世之术,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德,就是人生观和社会观。社会的德的管理要学自然的道的管理,才是有道德。所以,《道德经》其实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完善和理想的道德体系。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领域,均有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