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名实合求,尊崇仁义

国学名实合求,尊崇仁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文]孟子说:“既然会有出乎预料的赞誉,也就会有求全责备的诋毁。”每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儒家在荣辱问题上坚持仁义第一的原则。

国学名实合求,尊崇仁义

12.求名先要求实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 孟子说:“既然会有出乎预料的赞誉,也就会有求全责备的诋毁。”

每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儒家在荣辱问题上坚持仁义第一的原则。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我们的荣辱观是以劳动为荣,以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事业为荣,只有诚实劳动,热爱祖国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贡献的人才是光荣的。反之就是可耻的。

荣誉感是个人对社会关于美好思想言行评价的认识和感受,与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相联系。个人的思想行为有益于社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和褒奖,个人则感到荣耀和光彩。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的时候,英雄人物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励的时候,都会有这种高尚美好的情感。一个人有了这种荣誉感,才会洁身自爱,自尊自强,积极为公众和社会建功立业。荣誉感是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要有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高尚的个人荣誉感是和集体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的,珍惜个人的荣誉,更珍惜集体的荣誉。个人行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集体的荣誉。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感到光荣,也首先因为他为集体作出了贡献,增添了光彩。这种思想感情有利于集体的团结和进步。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企业的职工,以至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努力为集体争荣誉,不做有损集体荣誉、民族荣誉、国家荣誉的事情。(www.daowen.com)

荣誉感和名利心不同。名利心是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要获得的不仅是名誉,还有金钱、地位和其他物质利益,或者说,获得名誉是手段,获得物质利益才是目的。由名利心驱使而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人是少数,由名利心驱使而产生虚荣心的人就比较多了。有虚荣心的人,以博取别人的称赞为目的,追求表面、虚假的名声。他们做好事是给别人看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一个样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样子。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赞,有时不惜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这样取得的名声,不是他们思想言行的真实评价,也不能反映他的成就和贡献,无益于他人,也无益于自己。因此,荣誉感不可无,虚荣心不可有。要认真地修养品德学识,勤奋地工作创造,至于名声和荣誉,那是学习工作的结果,实至而名归。这样的名声和荣誉才有意义、有价值。

不要被荣誉所陶醉。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工作创造无止境。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人生总要面向未来。“虚名自古能为累”,荣誉也会成为“累”。美名殊荣即使是当之无愧的,也会成为继续前进的包袱。如果因获得荣誉自满自足,不思进取,就会成为前进路上的落伍者。

荣誉不可独占。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的品德才能离不开社会的培养,个人的成就贡献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学生成名,不要忘记师者,后辈成名,不要忘记前人,将军成名,不要忘记士兵,专家成名,不要忘记群众。少数声名显赫的杰出人物,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每一位英雄的背后,都有一批无名英雄。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自然不会把荣誉全归于自己。

人生在世,总会有人评说。不管别人说好说坏,自己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不能因为别人的毁誉就影响自己的认识和情绪。这也是一种自信自守的处世态度。重要的是要自我反省,是否行得端,做得对,只要“内省不疚,何恤人言”,走自己的路就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