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流言止于智者
[原文]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译文] 一天,一位叫貉稽的仕者来访问孟子。(貉稽是鲁国中都一位司职吏,四十多岁年纪,相貌堂堂,早年丧妻。亡妻撇下一男两女,为了子女不受继母虐待之苦,他发誓不娶。但是人们却诽谤他行为不端,貉稽为此事非常苦恼,来找孟子诉诉苦,)说:“我貉稽被人家说了很多坏话。”孟子安慰他说:“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的非议。《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文王。”
貉稽为谣言而烦恼可以理解,但他要是知道他的后世人是如何为谣言所困,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牢骚了。北宋大儒欧阳修,一生耿介正直,但最恶毒的脏水却总是往这种正人君子的头上泼,他曾经被人造谣说是与外甥女通奸,虽然经查证是子虚乌有,但还是难免流放的命运。晚年的欧阳修再一次遭到谣言的诽谤,这一次居然是说他与自己的亲生女儿通奸,同样是没有任何根据,但造谣者要的不是事实依据,而是影响,结果一代儒者就是在这种恶毒的谣言笼罩下悲愤死去。另一个同样沦为谣言牺牲品的是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他被诬与一个叫严蕊的妓女图谋不轨并与儿媳妇“扒灰”。与欧阳修的遭遇一样,造谣者不需要证据,要的是这个谣言的影响。虽然后来宋理宗澄清事实,给朱熹平反,但后世人偏装不知道,仍然抱着已被证明是谣言的事情来诽谤圣者。与欧阳修、朱熹相比,貉稽那点事真的算不了什么。
所谓流言,就是经众人之口相互传递而失真的信息。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灾难感到很无奈的情况下,便会寻求捕捉各类信息,以求能够找到解决或战胜困难的途径,这时的人们也最容易偏听偏信,使得各种流言也得以乘虚而入,使一些盲目听信的百姓上当受骗。
有些信息之所以失真,原因就在于“言而流之”。有的话本来是真实的,只是“流”得时间久了,空间广了,原来的话就变了味。电视台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排了一长溜的观众,主持人把一句话告诉给第一个人,然后依次往后传递,到最后一个人说出来时,已经传得面目全非了。(www.daowen.com)
恶意制造的流言也是有的,譬如三国时的周瑜,就制造过这样的流言,借了蒋干的口,害了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性命。待到曹操省悟“吾中计矣”时,二人首级已在帐下了。
俗话说“隔墙有耳”,又说“隔耳炮打死人”。此话不假。即使是善意的闲谈,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听到,也会成为流言,甚至是伤人的炮弹。鲁迅先生曾有感于阮玲玉的死,写下了《论人言可畏》。其实,人言固然可畏,更可畏的却是“流言”。
对智者,流言是流不起来的。因为他们不听、不信、不传,于是流言就会到此为止。令人遗憾的是,世上聪明的人并不多,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不传白不传,传了也白传,白传谁不传”。于是,聪明人便沦为小人。
我们不会期望每个人都成为智者,我们只期望自己不要沦为小人或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