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养性修身:国学知行,滋养心性

养性修身:国学知行,滋养心性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称修养身心为修身养性。人的仁义善良的心性,也就好比那牛山上的树木。正常人都知道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古人称保养身体为“养生”。但在养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修养心性,不能只知养生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养性。因为养性涉及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涉及身体健康,养性实际就是养生。

养性修身:国学知行,滋养心性

4.滋养你的心性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减少物质的欲望。欲望不多,纵使善性有所丧失,那失去的也不会太多;欲望太多,纵使善有所保留,那保留下来的也会极少。”

人称修养身心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意思很明白,即性必须有所滋养。

孟子说,譬如齐国都城南郊的牛山,山上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因为这山紧靠都城,因而常有人去砍伐山上的树木,这怎么能使它保持茂盛呢?那山上的树木自然是日沐阳光,夜承雨露,不断生出嫩芽幼枝,不断地在生长,但却抵不住日日的斧斤砍伐和牛羊的践踏,如今已经是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其实这是错看了牛山的本性。

人的仁义善良的心性,也就好比那牛山上的树木。在孟子看来,仁义善良其实人人都有,一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们善良的心性,就因为他像用斧斤对付牛山之上的树木一样,每天都在砍伐它。他们在夜里承接的一丝清明之气,于自省中所得的一点善良之芽,在白昼中却又让它们消失在争斗之中。如此反复,他们心中的那一丝良善便再也不复存在了。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只配与禽兽为伍。

所以,假若得到滋养,就没有东西不可以生长,假若失掉滋养,即使起初非常蓬勃繁茂,最终也难免消亡。禾苗的茁壮,全靠雨露的滋养,没了雨露便失去生机;江海的不竭,全赖细流的增益,离了细流便成涸泽。同样,人的本性,也全靠人自身的呵护与保养。(www.daowen.com)

正常人都知道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古人称保养身体为“养生”。但在养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修养心性,不能只知养生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养性。只知养生而不知养性,其实也并不知道何为养生。因为养性涉及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涉及身体健康,养性实际就是养生。

修身养性必须有常性,因为人的德性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常言道积善成德,这积便在于月累日积,若心无恒心,性无常性,最终必然功亏一篑。

这里有一个故事。

周武王建立周朝,做了天子四方各国都来朝拜。当时的小国西戎也派来了使者,送给武王一匹西域大狗和许多土特产,武王很高兴地收下了。这时,武王身边的太保召公对武王说:“这都是因为您的功德啊!”四方都归服于您,不论远近,都带着贡物来奉献。但您最好将这些珍宝再赏赐给那些同姓的小国。”武王不明白,便问为什么。召公解释说:“东西是谈不上贵贱的,关键是人的德行。无德,物便分文不值,有德,物才显出它的珍贵。德性要靠自己来修养。有盛德的人不可以沉溺于其中,把稀世的物件当作玩物会使人丧失志气,而把人当玩物便会丧失德性,这就叫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而且,”召公接着说,“君子应该随时积累德行,时刻不忘修养德行,即使细微的行为也不能忽视。这正如要筑起一座九仞高的土台,需要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如果已经堆到只差一筐土就成了的时候,你不把这一筐土加上去,那土台仍然是不成的。”周武王听罢恍然大悟。这就是成语“功亏一篑”的来历。

一曝十寒,即使有良好德性的萌芽,这萌芽也无法生长——这是孟子所说的箴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