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智慧:智者智、愚者愚

国学智慧:智者智、愚者愚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国学智慧:智者智、愚者愚

11.当智则智,当愚则愚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有道无道,指治乱安危而言。孔子在这里讲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乱世情况,强调要根据时势变化,明哲保身,进退有度。

世事诡谲,风云变幻,非人力所能把握和控制,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人所看不透彻、无法预料的一面。因此,只有顺应事物变化的规律,才能赢得主动,不被无常的大势裹挟。

公元前5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二十年后,越王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聪慧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因为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极力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决,勾践只好应允。范蠡遂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齐国到了陶地。不久他又在陶地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www.daowen.com)

范蠡是明哲保身、进退有度的“难得糊涂”,而吕端则是小事糊涂、大事明白的“难得糊涂”。

吕端是北宋的一位贤臣。当时,宋太宗想任命他为宰相,有人却贬抑他,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便任命吕端为宰相。

吕端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确有糊涂之处。他为人旷达宽厚,有器量,对职务上的升迁不介意,虽多次被贬,但从不计较。他对流言蜚语不记怀,经常说:“我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他为官四十年,两袖清风,不为亲友谋私利,家无储蓄,以至他去世后,子女穷得不能婚嫁,只好将房屋典当。宋真宗闻知其事,从国库里拨500万钱才把其房屋赎回。

吕端为相,的确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期望。在朝奏廷议中,吕端往往在紧要关头深谋远虑,颇得太宗赞许。后来,宋太宗得了重病直至病危,宫廷内侍王继恩嫉恨太子宋真宗英明,怕太子即位后于自己不利,就暗地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密谋,妄图立楚王元佐为帝。吕端临危不乱,周密运筹,行动果决,终于粉碎了这一政变阴谋,使宋真宗顺利即位。

后人有诗赞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聪明和糊涂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技巧和艺术,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有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人贵在聪明与糊涂集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时且糊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