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知与行:君子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国学知与行:君子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而君子却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其中“周”的意思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和而不同”就是不要“苟同”。

国学知与行:君子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5.和而不同真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在《论语》里,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很多,他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从“正己”的前提出发,能够“义以为质”(《卫灵公》)、“义以为上”(《阳货》)。君子能够先义后利,将义作为物质利益得失取舍的准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君子能够“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

在这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形成对应,比较全面地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绝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子路》)。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子路》)。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www.daowen.com)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的人曲意逢迎、溜须拍马的场景。他们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并且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得意忘形。而君子却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其中“周”的意思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觉受到照应。“比”这个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孔子的这句话,很明白地说明了君子为了道义广泛地团结周围的人,而不是为了小集团利益小范围地勾结在一起。而小人则恰恰相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也不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者隐瞒自己的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有的居然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安全感。殊不知,他们的获得却往往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意义所在。

宋朝王安石苏东坡都是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坛上两位著名的活动家。在对待改革方面,两人见解不同,矛盾尖锐。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以是否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出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观察对方,故见解虽有不同,并不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两人还结成了知心朋友,不仅有诗文相互切磋,而且时有欢聚,对酒吟诗。利国利民之志和诗文之趣使二人超越了观点不同的藩篱,他们是见解不同而友谊长在的楷模。

“和而不同”就是不要“苟同”。“苟同”就是勉强同意别人的意见,“和”的里面,应该包含“不同”。如果真的没有了“不同”,未必真的会“和”,也许蕴藏着更大的危机。因为“不同”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所以才提倡“和而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