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谐:处世最高准则,国学知与行

和谐:处世最高准则,国学知与行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礼制的目的就是明上下老少长幼贵贱之分,从而使社会各方面和谐。

和谐:处世最高准则,国学知与行

3.和谐是处世的最高准则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孔门学者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奴隶社会的等级区分非常严密,也很严肃,断然容不得半点含糊,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级的人,则怀着敬畏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了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来节制,可见有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制的目的就是明上下老少长幼贵贱之分,从而使社会各方面和谐。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要人们都懂得了这个道理,即可以自然达到这个目的地。那么周礼在有些方面,为什么不能随意简化呢?对此,有子指出:光知其目的,而不依靠一定形式来约束人的行为的话,其实是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必须因“先王之道”,“小大由之”。(www.daowen.com)

“和谐”的概念自古有之,它涵盖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和万事兴、夫妇和合的家庭道德,阴阳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原则,中华民族“和”文化、民俗中的“和合”文化传统等等。

说到“和”,人们自然想到古代的一个例子。

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而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并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闻知,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畏惧廉颇。蔺相如问:“你们看廉将军能否比得上秦王厉害?”门客说:“当然比不上。”蔺相如又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还敢在朝堂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难道会惧怕廉将军吗?我只是想,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

这番话传到廉颇那里,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便有了“负荆请罪”的情节,也正是从“负荆请罪”以后,他们结为生死之交,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将相和”。文臣武将的团结,使赵国国势强盛,以至秦国在很长时间内不敢进犯赵国。

“和为贵”在我们今天建设、深化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孔子追求的社会是以“和”为特质,他的思想现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纠纷的和解、协作中的和衷共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等等。

生活中,大家都希望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让自己和别人心情愉悦。但是,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要“和为贵”,以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立身处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