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国学:中国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

传统国学:中国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其次,学习研究国学并在全民族中弘扬国学精神,是当代社会古为今用的现实需要。我们国民的空虚的精神正需要补充中国“国学”的精髓。

传统国学:中国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在明确了国学的内涵、外延和基本属性之后,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首先,学习研究国学并在全民族中弘扬国学精神,这是坚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价值的需要。

人文精神之用,乃是“无用之大用”,大在其可以丰富、美化、锤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生智慧和审美趣味,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一位前辈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发问: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话更是一语中的:“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因此,国学的当代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创造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行的精神家园,当然也应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我们对国学价值的珍惜还不是为了坚守而坚守,而是又有了新的价值发现。我们的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经过全盘西化,在现在这个世纪蓦然回首,发现许多问题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方科技所能完全解决的。西方社会正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西方人也纷纷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解救现代文明诸多难题的资源;我们突然发现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系统思想才是治本的良药。因此我们又看到了中国国学的巨大价值了。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国文化无疑对于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意义。面对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等,中国文化的处方,如和谐世界的理论等,往往能使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中国文化为维护当今世界文化生态平衡所作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传统国学对现代化的今天有着极其珍贵的作用,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必定复兴。温家宝总理哈佛大学的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就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传统有许多珍品,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集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www.daowen.com)

其次,学习研究国学并在全民族中弘扬国学精神,是当代社会古为今用的现实需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和挣扎。精神层面的“危机”,促使人们到传统文化里去寻找慰藉和共识。于丹的出现,正是体现了一种人生心理导师的魅力,它契合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近百年来,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又比如“孝”的问题。当今中国文化真空般的现状是:物欲横流,道德水平普遍低下,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家和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眼下出现了自身文化相对贫瘠的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现象!我们国民的空虚的精神正需要补充中国“国学”的精髓。“国学”是中国人精神的命根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恰恰能够找到精神层面“危机”的补救之策,能够找到人们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支柱。比如《论语》中的许多话,拿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借鉴,读来是那样亲切管用。比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第二》)比如,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又比如,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第二十》)·……所有这些,对自己的人生都很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都对当今的社会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国思想、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反思精神、实践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等等,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资源,都可以批判地继承,为我所用。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习研究国学,弘扬国学精神,不仅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也会有效地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平。

这里特别要说到的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教育。多年来,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各级党校里,在每年都要举办的理论轮训班上,党员干部无一例外地学习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怎样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些内容的教育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教育:怎样做一个好人。而事物的逻辑又恰恰是: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了好人未必能做好官,但是要做好官必须先做个好人。如果连个好人都算不上,肯定做不了好官,历史上的奸臣,首先都不是好人。讲党性首先要讲人格,一个连人格都不讲的人,是不可能讲党性的。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教育,在进行“好党员、好干部”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做好人”的教育,进行“理想人格”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建立起深厚的“君子情结”,牢固树立“做君子,不做小人”的观念。缺失了这一教育,“好党员、好干部”教育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正是现在教育效果不理想,“廉政教育年年搞,腐败现象还不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我们的国学里,“做好人”的内容俯拾皆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例,通篇是在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通篇都在描绘“理想人格”的模本,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这些凝聚着先贤智慧的至理名言,教育效果比今天那些空洞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大公务员和技术人员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亲身参与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提高大家的民族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呼唤和要求,积极投身到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潮流中去,自觉地学国学、用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