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独立富强过程中的国学代价

走向独立富强过程中的国学代价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才出现的学术名词。“国学”一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曾经一度,中国人是只学“国学”的,西方人也崇拜中国“国学”。国学一度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走向独立富强过程中的国学代价

一、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换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其中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以经部、子部为主,尤倾向于经部。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所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学问。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当今我们学习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但是,国学不论怎样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论怎样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它都不会失去中国文化的主体,不会弱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而正是为了这个主体,我们的先辈们曾经揪心忧虑并为之奋斗过。

“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才出现的学术名词。“国学”的出现与19世纪中叶的民族文化自救有关。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的热潮。“国学”一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连同与“国学”同义的“中学”、“国故学”、“国粹”等名称,都具有明显的文化边界意识,蕴含着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相对抗而生存的意味。(www.daowen.com)

曾经一度,中国人是只学“国学”的,西方人也崇拜中国“国学”。在我们西化之前,西方也曾经“东化”过。中国“国学”在西方人眼里同样曾经被视若神明,视为宝贝。

事实上,我们有大量的论据证明,西方在进入现代化的一开始,就不单是简单的“西化”风潮,同时也是一个“东化”的过程。西方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成为现代化区域,没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不用说我们的“四大发明”、南北“丝绸之路”等对西方殖民拓展和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单是思想层面,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的现代化就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日本著名学者福山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各个阶段,都为人类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可当到了国弱民穷的时候,有些中国人敏锐地看到“国学”中阻碍发展的一方面,于是那些渴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救国强国的有识之士,便到西学中去寻找真理了。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义的极端化主张是全盘西化,高喊着“打倒打倒”、“拿来拿来”,把国学无情地抛弃在一边,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把老祖宗孔子、儒学、东方的“黄色文明”等视为渣滓、糟粕。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百多年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这期间,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度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连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走向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国民的意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标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总之,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融汇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源泉所在。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