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衡养生:中医理论的精髓

平衡养生:中医理论的精髓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的生理病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理论无不展现着“平衡”这两个字。人的疾病是由于脏腑气化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引起的。只要调节好了平衡,人的疾病自然就会痊愈。所谓“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目的就是要使气顺血和,维持气血的平衡,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只有保证人体内脏腑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这也是中医养生的目的,即追求人体的平衡之道。

平衡养生:中医理论的精髓

中医学又称为“中国医学”或“传统医学”,中医的精髓就在这个“中”字上,“中”字代表了中国、中华,更是中医平衡观的重要体现。中医的生理病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理论无不展现着“平衡”这两个字。

中医遵循的是经过千百年发展、传承下来的一套平衡原理,不管是阴阳五行的平衡还是脏腑经络的平衡,都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在治病方面用的是一种宏观系统的指导思想——保持人的整体平衡来进行。

中医的根本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也是中医的秘诀所在。在所有的中医典籍中,不管是养生保健还是辨证论治,都是从平衡的角度来进行的。

人的疾病是由于脏腑气化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引起的。脏腑功能活动平衡失调,中医常常采取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等方法来调节,而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一个平衡的原理。只要调节好了平衡,人的疾病自然就会痊愈。

中医有“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其实就是以阴阳平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说人体是分为阴阳的,只有阴阳保持在动态的平衡中,人才会健康;阴阳两方,任何一方的平衡失调,人就会生病。(www.daowen.com)

中医诊断疾病有确切的分类分型。比如说肾虚是由于肾的精、气、阴、阳虚衰不足引起的,所以肾虚可以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者的临床表现和治法都是不同的,需要辨证后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对人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平衡都非常重视,所以中医师经常用平衡原理来辨证施治。例如,人的生命是以气血为根本的,人一旦生病,必然是气血受损。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是以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基础的。所以,《医林改错》中说:“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中医在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时候,会从气血以及各个脏腑功能的异常变化入手进行调理,其应用的就是气血平衡的原理。所谓“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目的就是要使气顺血和,维持气血的平衡,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平衡生活小叮咛

中医所遵循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养生智慧的结晶,其根本就是平衡养生。只有保证人体内脏腑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这也是中医养生的目的,即追求人体的平衡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