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揭示平衡养生

《黄帝内经》揭示平衡养生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衡养生自古就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过一些平衡养生的理论。这就是《黄帝内经》中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养生理论,其根本就是虚实的平衡。《黄帝内经》中指出要调和一个人的情致,让人的精神处于平衡状态下,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养生。房事和合,节宣得宜《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人的房事养生,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衡养生。《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总则的具体表现。

平衡养生自古就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过一些平衡养生的理论。《黄帝内经》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医学圣典,它的养生理论一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所用。它以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来阐释人体平衡的养生观念,帮助人们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一年四季,气候多变,于是有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我们称之为“实风”;当气候变化失常时,我们将这六气称为“虚风”或者“虚邪贼风”。所以,人们春避风温,夏防中暑,秋避燥邪,冬避严寒。只有根据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人体与外界环境必须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邪气就会入体,人就会生病。这就是《黄帝内经》中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养生理论,其根本就是虚实的平衡。

和调情志,摄养精神

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精神状态也处于一种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平衡失调,就会对人体的五脏造成危害,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所以,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就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保持心理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一种心理平衡,即精神内守,保持七情有节,这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黄帝内经》中指出要调和一个人的情致,让人的精神处于平衡状态下,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养生。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饮食的平衡养生,如“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指饮食要适可而止,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平衡。同时,还要合理调配饮食,这样才能维持气味和谐,保证人体的精气平衡。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生活状态方面的平衡养生,如注意平时的起居,顺应一年四季以及昼夜的规律作息,春夏两季要遵循晚睡早起的规律,而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形体的劳作和休息要有所互补,即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选择适合居住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等,这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www.daowen.com)

房事和合,节宣得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人的房事养生,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衡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两者(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里所说的“七损八益”就是房事养生法。房事是阴阳的结合,只有保证了阴阳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房事需求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但是房事过度就会伤肝肾,耗精血,破坏阴阳平衡,所以房事要适度,这样才能使身心欢愉。

和于术数,适当补养

《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适当补养”是指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养生。术数就是通过炼形、导引、吐纳、针灸、药饵等方式调补养生,即通过众多调补五脏气血阴阳的方法来维持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保持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的养生方法,也是平衡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总则的具体表现。“和”就是一个平衡,只有维持了这个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当然,如果这个平衡失调,就会不“和”,人自然就不会健康,更不会延年益寿了。

此外,《黄帝内经》中最根本的理论就是阴阳平衡,只有遵循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保证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只有保证了平衡,机器才能正常运转,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平衡生活小叮咛

《黄帝内经》中囊括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注重身心两方面的平衡,即不但注重身体的锻炼,更注重内心的调养。身体和心理能相互影响,只有身心和谐,处于平衡状态,人才会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