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宗教媒体定位:《佛教观察》

当代宗教媒体定位:《佛教观察》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把《佛教观察》定位在改善环境和扩展外延上。《佛教观察》第一期卷首语阐述了我们的立场:“佛之知见,即佛的智慧。我们都是肉眼凡胎,但发愿取法乎上,力图以佛的正法眼观察世界、观照人生、关注佛教的发展。”

当代宗教媒体定位:《佛教观察》

二、《佛教观察》的定位

佛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信仰、社会和文化三大层圈。佛教媒体在这三大层圈中的定位各有不同,因此在运作中各有特点。笔者在10多年前的文章中,曾讨论过佛教刊物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同性质的刊物有其质的规定性,在学言学,在教言教。

2.办刊方向、编排风格、读者对象上大同小异、边际并不清晰。

3.刊物订数对于11亿入口的广阔图书市场极不相称,发行管道不畅通。

4.对世俗事务和社会弊病的评论,佛教刊物远不如社会上的报刊,“提倡人间佛教,净化人生”的宗旨并未完全落到实处。

佛教包摄信仰、社会、文化三层环圈,具有宗教政治、学术三重标准,面对着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协调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繁荣学术文化等三大任务。宗教媒体有佛教界主导、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导三种类型,要真正落实人间佛教的宗旨,就必须疏通信仰、社会、文化三者间的窒碍,发挥三者各自的特点,以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www.daowen.com)

对佛教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笔者曾提出十六字建言:重建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把《佛教观察》定位在改善环境和扩展外延上。具体言之,即立足于学术和文化的本位,以提升社会对佛教智慧的认知,发挥佛教思想化世导俗的社会功能。从社会和文化各界对佛教的需求来看,“人间佛教的弘化使命和目标,就是面对广大平信徒、佛学爱好者和非佛教信徒,培养造就能转变世道人心的佛教文化人。”

文化,是人类以主观意识所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共业。文化人,即具有人文关怀和宗教情操的新人。佛法真正深入社会,进入主流社会的话语圈,就要发挥造就佛教文化人的作用。佛教媒体起着向社会和文化圈传灯的作用,智慧之灯必须在传播中才能照亮人心,穿越青灯黄卷的寺院围墙,传向社会大众。在《维摩经·菩萨品》中,维摩诘为魔女说法:“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在黑暗浊世中,若能以一灯传燃百千灯,唤醒众生本具的“如来种”,就能产生转变世道人心的巨大物质力量。

“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因特网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佛教媒体的影响范围,亦改变着佛教自身的发展形态。知识与经济,这两种巨大的力量,只有在佛教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极大地推动人间净土的实现。因此,面对这一最广大人群的宗教文化类刊物,在21世纪应运而生,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观察》作为一个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批判性的刊物,由复旦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办,得到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禅学会的支持,在以复旦校内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体的禅学社紧密配合下,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佛教观察》前身是2007年创刊的禅学会《简报》(季刊), 2008年8月改版成双月刊,与“佛教观察” (www.buddha-eye.com)网站和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ddhaeye09)同步发展。

刊物、网站、博客的英文名皆为Buddha-eye(佛眼),源于《法华经》所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教观察》第一期卷首语阐述了我们的立场:“佛之知见,即佛的智慧。我们都是肉眼凡胎,但发愿取法乎上,力图以佛的正法眼观察世界、观照人生、关注佛教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