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90年代以来的意识研究:《意识心理学》的成果

90年代以来的意识研究:《意识心理学》的成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对意识问题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展开。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以说实验研究多而理论探讨比较少。

90年代以来的意识研究:《意识心理学》的成果

二、90年代以来的意识研究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理论心理学界对意识开展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但是在西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我国实验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出现了一股关注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在认知活动中相互作用问题的热潮。陈霖等人(1996)认为,围绕着“精神(智力)和大脑关系的问题”,认知神经科学将研究各个方面和层次的一系列最富挑战性的问题,这将包括意识问题、认知的进化问题、智力的模块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其中,意识的问题是精神(心理)的一个最独特的性质,很难想象对“精神和大脑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回避开意识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意识问题往往被看成一个纯粹哲学的问题,因此常常被现代的认知科学界所忽略或忽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表明,意识问题已经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随着实验事实的积累,特别是有关意识理解的矛盾的实验事实的揭示,必将产生关于意识这个极困难问题的新概念和新思想。国内研究者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朱滢指出,意识无疑是各门学科中最深奥的一个科学之谜。意识这种精神的东西是怎样由人脑这种物质的东西实现的呢?意识又是怎样起源于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呢?也许正是因为意识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在自然科学长达400多年的历史中,只是近二十年来人们才开始对意识问题的实验研究。

杨治良先生及其学生在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开展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钢筋水泥学说”。朱滢等学者在实验心理学的范式和技术方法领域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和总结。近年来,对意识问题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展开。北京大学的耿海燕(2001)、张雅旭等人(1996)从意识问题研究的方法技术层面,对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进行了多“任务分离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在知觉、注意和记忆机制中意识问题的突出影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罗跃嘉、魏景汉等(2003)学者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对意识活动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总结。(www.daowen.com)

值得一提的是,彭聃龄、朱滢在各自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教材中辟有“意识”章节,这在国内大学教科书编写中还是前所未有的。2000年4月,国内40多位著名的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在北京香山举行了“意识与脑”的科学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一致提出“新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研究意识的世纪”。2003年出版的汪云九和杨玉芳主编的《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一书可以说代表了目前国内意识研究的新水平。近年来,国内还翻译出版了十多种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意识研究著作,如《在意识的剧院:心灵的工作空间》、《惊人的假说》、《意识的宇宙空间》等。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以说实验研究多而理论探讨比较少。目前理论心理学界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显得比较沉闷。有的学者(魏景汉等,2001)说,“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是还原论、唯精神论和二元论”。对于目前意识研究取得的众多“切片”性成果,特别需要进一步进行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建立意识研究的层级模型提供合理性的原则与方法论基础。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传统主题,更是心理学中基础性的、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