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彭德怀和黄克诚:战争年代的知心朋友

彭德怀和黄克诚:战争年代的知心朋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德怀救过黄克诚的命,确有其事。彭德怀和黄克诚是一对知心的朋友,这确实是事实,但这是同志式的,是在长期战争年代交往中结下的最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的友情,更多地是从这些争论、切磋和提醒中逐步加深的。在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时期,黄克诚对他还有一次重要的提醒。回想起来,黄克诚的提醒,用意是极其深远的。黄克诚一直为他担心、一再向他提醒的问题,终于,在庐山会议期间还是发生了。

彭德怀和黄克诚:战争年代的知心朋友

庐山会议上有的人分析彭、黄的关系说,黄克诚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彭德怀救过黄克诚的命,确有其事。对于这件事,彭德怀在1962年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的“八万言书”中郑重其事地讲过。

彭德怀写道:“1931年冬,我赴瑞金参加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袁国平同志(当时是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以调动工作为名,撤销了黄克诚同志师政治委员的职务,说黄是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是陈独秀(取消)派,并且准备处死,当返抵军团司令部后,我(当时是前委书记),坚决反对这一种作法。我认为机会主义不能当成反革命一样处理。经过讨论,决定又恢复了黄克诚三师政治委员的职务。这件事,我从来未对任何同志讲过,也未对黄本人提起过。直到庐山会议时,在主席处黄说我对他有救命之恩,我才知道黄已经知道了那件事。”

时过几十年之后,黄克诚在回忆录里,也专门写了一节,是从红军时期中央苏区打“AB团”肃反扩大化讲起的。他首先痛心地追述说,开始一段,他对“AB团”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对“阶级决战”的口号和所谓“地富钻进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的事实,都深信不疑。“对上级的指示和部署,完全是自觉地遵照执行,从而铸成了遗憾终生的大错,至今回想起来,犹感沉痛不已。如果要算历史旧账,仅此一笔,(我)黄克诚项上这颗人头是不够抵偿的。由于这次错误的教训太惨痛了,使我刻骨铭心,毕生难忘。所以,以后凡是碰到肃反、整人之类的政治运动时,我就不肯盲从了。”

于是,在1931年冬第二次打“AB团”的时候,他因为反对肃反委员会的错误做法,保护革命同志,自己差一点把命葬送掉。这就是彭德怀救他那一次。

黄克诚在回忆录中接着写道:“其实,在庐山会议之前,我对肃反委员会由于彭德怀的干预而将我释放的情况根本不知道,别人没有告诉过我,彭德怀从来也没有跟我谈起过此事。直到庐山会议上批判我而扯到这件事,我才得知当初事情的原委。”

彭德怀和黄克诚是一对知心的朋友,这确实是事实,但这是同志式的,是在长期战争年代交往中结下的最深厚的革命友谊

彭德怀生长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寒冬腊月还赤着脚穿草鞋去讨饭,仅仅读过两年私塾,在旧军队里干了12年,典型的行伍出身。

黄克诚幼年时代家庭也很贫寒,可是从9岁开始,却凭着东讨西借勉勉强强坚持读了十几年书,最后享受免费还读了3年中级师范。他的古文底子很好,爱好旧体诗词,历史知识丰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www.daowen.com)

从两个人的性格来看,他们除了在说话直爽、敢讲真话、坚持真理方面相近之外,在别的方面就有很多不同之处了。彭德怀性情刚烈,说话开门见山,办事雷厉风行,打仗勇猛顽强,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他就要坚决干到底。用黄克诚赞扬他的话说,他有股子“蛮”劲。黄克诚性格外柔内韧,平易近人,有长者之风,考虑问题深沉,有独到见解,往往在很多人头脑过热的时候,敢于提出相反的意见。据统计,在他参加共产党以后,曾有十次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挨了批判仍然坚持己见,实践证明他又大多数都是对的,因之越是批判,他在党内威望越高,彭德怀最喜爱的就是他这种绝不“随风倒”的品格

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性格,又给他们带来有益的相互补充──争论、切磋和提醒。他们的友情,更多地是从这些争论、切磋和提醒中逐步加深的。彭、黄之间相互提醒的情况很多,由于彼此相知,更多的是黄克诚提醒彭德怀。

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彭德怀气愤异常。为了以优势兵力迎击必将扩大的反共高潮,彭德怀在高平县陈村黄克诚的旅部,急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要他乘日军扫荡的间隙,密率部队南下与刘、邓的129师会合,以便必要时迅速歼灭来犯的顽军。黄克诚看了电稿严肃地提醒彭德怀说:“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事先不请示中央怎么能行?!”彭德怀胸有成竹地答道:“如此紧急的情况,中央在后方是很难体会到的,即使请示,他们也不会不下决心。先这样干了再说。”

黄克诚的这种提醒当然是很必要的,可是彭德怀也并没有疏忽大意,因为他对中央和毛泽东策略思想的领会是相当准确的。在事后的几十年里,甚至在庐山会议上批判他的过程中,毛泽东对这次先斩后奏的事从来不予追究,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时期,黄克诚对他还有一次重要的提醒。那是在1958年冬,彭德怀应遵义政府部门之邀,为在遵义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题写了墓碑。写完碑文,彭德怀情不自禁,出于对革命挚友的怀念,又写了一篇长诗,详细回忆了平江起义及其以后直至第二次攻占遵义的战斗历程,追述了红五军和红三军团的辉煌战绩。

这篇长诗,四言一句,共约二三百字,毛笔行草,字大如拳,体势奔放,章法飘洒。在彭总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它拿到办公室里,铺在地上观赏。恰好黄克诚也走了进来,他粗看一遍,回过头来即对工作人员说:“告诉彭老总,以后不要乱写,弄不好是要犯错误的。”大概是怕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领会他的意思,于是又加上两句:“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回想起来,黄克诚的提醒,用意是极其深远的。因为到1958年那时候,彭德怀在军内,甚至也可以说是在党内的威望达到了高峰,在众元帅之中更加冒尖。就在那一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面对着四十多位高级将领(包括各位元帅在内)发出惊人的呼吁说:“我们要团结在彭老总的周围……”且不论林彪讲这个话的真正用心何在,但是用以说明彭德怀当时在军内无人可比的突出地位,是不会有问题的。

“功高震主”,“枪打出头鸟”。黄克诚没有忘记这些格言。就连这次彭德怀去参加庐山会议,也是黄克诚出于这种担心,提醒彭德怀的。当时彭接到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的通知,自己不想去参加,想要黄去参加,黄当即向彭提出:“这次会议是毛主席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你是政治局委员,你怎么能不去呢!”可惜的是,彭德怀没有意识到这些格言的现实意义,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功劳对别人已经构成了威胁。黄克诚一直为他担心、一再向他提醒的问题,终于,在庐山会议期间还是发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