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头14个月,即1946年7月至1947年9月,粟裕先后参与指挥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等战役,歼灭蒋军27万余人。一连串的重大胜利,显示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在解放区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沙土集战役结束后,粟裕收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电文说:自刘邓、太岳、华东三路大军深入中原国统区腹地,完成了战略展开,在战略上使蒋军陷入了被动的地位后,蒋军也改变了战略,以优势兵力迫使解放军进行长期的无后方依托的连续作战,使三路大军都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30个旅回防江南,决定粟裕率华野第1、4、6纵队,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扩大机动作战任务。渡江的时间,可以1948年2月,或5月,或秋季。电文最后让粟裕“熟筹见复”。
看了这个电报,粟裕立即意识到这将是决定整个解放战争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他一面根据中央指示积极进行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集中精力思考,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贯彻中央的战略意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粟裕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权衡分兵渡江作战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方面。苦思一个月后,粟裕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是粟裕的第二次力谏,这次力谏结果使我军与蒋军决战的战场放在了黄淮地区。
1948年4月18日,他把自己的看法报告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他建议:
(1)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
(2)向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3)向长江以南敌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每路五六百人,消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基层反动政权,破坏敌人兵源、粮源和其他战争资源,宣传发动群众。
与苏中七战七捷前夕给中央军委的建议所不同的是,这次在粟裕的建议中还出现了“斗胆直陈”的用词。建议上报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非常重视,立即来电要陈毅、粟裕去中央当面汇报。陈、粟随即启程,行程800余公里,于5月5日到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见到粟裕,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我们有17年不见面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在城南庄,毛泽东召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开会,以极其郑重的态度听取了粟裕关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汇报。
粟裕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根据,并补充说明了许多新的情况。他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数字、特点和态势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朱德不时把茶杯推到他面前:“粟裕呀,喝点茶再说。”
粟裕讲完后,毛泽东等人又就有关事宜提出了一些问题,粟裕一一作了圆满的回答。
然后,毛泽东说:“粟裕副司令从前线来,比我们了解情况,他提出的意见很好,很有价值,你们几个再谈谈。”
中央领导当即进行研究,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并立即通知到各个战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作风,使粟裕深受教育和感动。他也从中感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对他的高度信任,决心以更大的胜利来报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殷切期望。
即将离开城南庄时,毛泽东找粟裕谈话。毛泽东以勉励的口气说:“这次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中央研究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由你任司令兼政委。”
粟裕感到十分突然。他脱口说道:“华野不能没有陈毅同志。”反复请求毛泽东让陈毅继续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被他的诚恳态度打动了,口气有了松动:“陈毅去中原军区工作的决定,已经通知下去了,怎么能朝令夕改?”
望着粟裕焦急的神情,毛主席笑了。1945年10月8日,当中央作出“任命粟裕、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的决定时,粟裕也是这副焦急的神情,直到中央批准他的一再请求,将两人的职务调换——这便是后来被传为美谈的“粟裕两让司令”的第一次。
粟裕不愧是一个机敏的人,马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向毛泽东建议陈毅可以去中原军区工作,但同时仍保留在华野职务。
毛泽东被逗乐了,笑着说:“那好吧,就照你说的办,从现在起,你就是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从城南庄返回华野司令部之后,粟裕率部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胜利,特别是济南战役,短短8天就全歼王耀武手下10多万人,粟裕由此看到了蒋军战斗力的迅速下降,在中原地区与蒋军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的当天,粟裕即分别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设想。粟裕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的第二次力谏使我军与蒋军的决战的战场放在了徐州。
粟裕在电报中说:
“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路,并迫使敌人退守江边及津浦路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这便是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决战最初的由来。第二天,毛泽东便代表军委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接着,刘伯承、陈毅、李先念也先后来电支持粟裕的建议。
当然,这时关于淮海战役的设想还只是小规模的,后来经各方面的不断补充完善,才发展成后来那样大的规模。
10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
此时,蒋介石集团也加紧策划“徐蚌会战”。11月3日,蒋介石派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携带“徐蚌会战”计划到葫芦岛见杜聿明,督促杜聿明到徐州上任。11月4日,又派他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具体部署“徐蚌会战”。在顾祝同主持的军事会议上,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冯治安都说在自己防区当面发现解放军重兵集结。他们估计,解放军主力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由徐州以东发动攻势。最后,顾祝同拍板定案,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www.daowen.com)
华野指挥机关很快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蒋军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11月6日又发现驻守海州的第44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兵团指挥的动向,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
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提前两天,即由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
作出这样一个决定,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粟裕心里明白,这次机断专行虽然为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但也可能被视为无纪律行为而受到批评指责。可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毅然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争取到的两天时间,是多么宝贵的两天啊!
这两天时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创造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有利战机。11月5日顾祝同主持的徐州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海州、连云港和徐海线驻军,向徐州集结兵力。同日,刘峙指令驻守海州的第44军西撤,同时电令黄百韬兵团掩护,待第44军到达新安镇以后再开始行动。为此,黄百韬在新安镇等了两天,到7日凌晨3时才开始西撤,白白送给华野两天时间。
粟裕说过,蒋介石有一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他为了保住44军,让黄百韬在新安镇等了两天,结果使黄兵团陷入重围。为了救黄百韬兵团,他又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维等几个兵团集中在徐州地区。他所采取的措施,正一步一步地向粟裕的设想靠近。
11月6日,粟裕指挥华野大军,打响了淮海大战的第一枪。
黄百韬见解放军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惊恐万状,急忙边打边撤。当主力撤过运河的时候,突然听见西边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以为援军赶到,喜出望外。殊不知西边来的也是解放军。
原来徐州东北贾汪一线的国民党第59军2个师、第77军1.5个师,计2.3万余官兵,已举行战场起义。另一路解放大军毫无阻挡地迅速东进,堵住了黄兵团西撤的去路。黄百韬大惊失色,向徐州刘峙连连呼救。
杜聿明奉蒋介石命令于11月10日到达徐州,与刘峙等人反复磋商,直到12日晚上才发出作战命令,命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主力,从13日开始,沿陇海路南北两侧,向东攻击前进,目的是击破华东野战军一部,解黄百韬兵团之围。杜聿明估计,邱、李两兵团集结位置距离碾庄圩不到40公里,一周之内即可达到目的。与杜聿明的估计相反,邱、李两兵团遇到了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他们每攻占一个阵地都要经过反复争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激战两天两夜,仅仅前进三四公里到六七公里。
11月17日,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迅速攻克碾庄圩外围五六个村庄的蒋军阵地,歼灭第100军、第44军全部和第25军一部,黄百韬的兵团部和残余部队乱作一团。李弥兵团的增援部队,被华野阻止于离碾庄圩不到15公里的地方,不能再前进一步。黄百韬爬上屋顶,引颈西望,只闻炮声隆隆,不见援军踪影。他垂头丧气地说:“如果李弥有邱清泉的力量,解围还有点希望。现在是无望了!”
11月19日,华野向碾庄圩发起总攻,只用3天时间就全部彻底干净地消灭黄百韬兵团的兵团部及其第25军、第64军残部,黄百韬在逃窜时毙命。
黄百韬是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败在粟裕手下的国民党兵团司令官。据说他临死之前发出“三不解”的哀叹:“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了两天,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然而,他至死也不明白,这是他坚持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执行错误的战略方针的必然下场。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南京、徐州乱作一团,国民党最高统帅部急忙寻求对策。11月23日,蒋介石电令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参加官邸会议,决定采用国防部提出的作战方案:“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六兵团及第十二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
刘峙、杜聿明回到徐州,立即下令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向符离集攻击前进。粟裕部署在徐州以南的7个纵队加两个旅早已严阵以待。经过3天激战,邱、孙两兵团仅仅前进10到15公里。蒋介石得知此情,暴跳如雷,一天几次电话,严令杜聿明与黄维、李延年“火速会师于符离集”。然而在华野部队的顽强阻击下,邱、孙两兵团到第三天就不能再越雷池一步了。
南线蒋军的情况也不妙。11月25日,蒋介石派顾祝同到蚌埠督战。当天,黄维兵团就被刘伯承、邓小平的中野7个纵队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在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下,蒋介石的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的计划刚刚出笼,就宣告破产了。
这时,粟裕设想了敌人下一步行动的3种可能性: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优点是可以迅速摆脱被歼灭的命运,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和码头是困难的,如遭我尾击则会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危险。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优点是可避开我军主力,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而且都是我老根据地,将陷入我地方军和民兵包围之中。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距黄维兵团又近,南北对进,既可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可谓一箭双雕,缺点是将遭到我两大野战军的强大打击。不过,敌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走这一路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重大变化,所以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因此,在兵力部署上,要把重点放在敌人向西南逃窜这一种可能上。
于是,粟裕布下天罗地网,只待杜聿明集团来投。11月28日,蒋介石急令刘峙和杜聿明到南京密商,决定撤出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阳地区,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返回徐州,决定在11月30日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解放军,当天晚上秘密撤出徐州。杜聿明刚刚撤出徐州,攻进徐州机场的华野第12纵队就从机场空无一人的情况判断敌人已经撤出徐州。紧接着,各条渠道的情报纷至沓来:敌人已经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
粟裕立即作出追歼逃敌的部署,11个纵队,采取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击相结合的战法,全面兜围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粟裕的部署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他把可以集中的兵力都用在西南方向上,其他方向都唱“空城计”。到12月4日,只用5天时间,就把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团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部歼灭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在料敌如神、用兵神速的粟裕面前,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
这时,粟裕才松了一口气。“非常危险啊!”几十年后,粟裕谈到这次追击时说,“尽管我们估计到了他们的撤退方向,却没有想到他们撤得这么快。万一让他们30万部队撤到淮南,问题就大了。”
随着华野包围圈越缩越紧,蒋军阵地越来越小,蒋军空投物资大量落在华野部队手中。加上“天也作对”,时值严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蒋军官兵饥寒交迫,把包围圈内老百姓的门窗甚至棺材板都烧光了,把麦苗、树皮、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为了争夺吃的,蒋军官兵互相残杀,甚至活埋伤兵。蒋军士兵和下级军官纷纷携械投降。在华野发起总攻以前的20天内,蒋军被毙伤、瓦解10余万人,其中整连整营投降的就有1.4万余人。到华野发起总攻时,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只剩下了不足20万人。
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动总攻。犹如摧枯拉朽,风卷残云。经过4昼夜激战,华东野战军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了杜聿明的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和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残部近20万人,生擒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只有李弥化装潜逃。至此,淮海战役以歼灭国民党55.5万余人的空前大胜而告结束。
当毛泽东得到胜利的捷报,高兴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