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是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的五年,而这五年却是粟裕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表面上和平烟雾弥漫,实际上是内战阴云翻滚。
国共双方于1月份签订的停战协定,对蒋介石没有产生任何效力。此后4个月内,国民党仅在苏中二分区就对我发动了上百次军事进攻。4月9日,蒋介石公然宣布:“我已下决心消灭共产党!”为此,他还亲自设计了一个“一年内消灭共产党”的“进度表”,其中主要一项,便是“在7月中用两个星期夷平苏北解放区”……
7月,果然苏中大地战云密布。
尽管进犯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有12万之众,而华野只有3万多人,但粟裕信心百倍。他深知,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是敌人的致命弱点。他不相信美国的飞机大炮会使对手成为胜利者。
战幕未拉开,便显示出了粟裕运筹帷幄的能力。1946年6月27日,粟裕收到华东局来电,命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集中到六合、天长之间整训,然后伺机向南出击。粟裕觉得这种部署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考虑再三,决定发报给中央军委、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建议部队先留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这是粟裕在华东战场上第一次力谏中央改变战略部署。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粟裕的建议极其重视,第三天就复电粟裕,指示暂缓西进,听候安排。
粟裕说:“我们对付敌人,不单斗力,更要斗智。”在苏中战役的战役决策上,粟裕与蒋介石及其手下将领之间,首先展开了一场谋略竞赛。
蒋介石在围攻中原军区部队同时,发动对华中解放区的进攻。他凭借占绝对优势的兵力,采取“多路向心突击”的战法,兵分三路,会战两淮(淮阴、淮安),企图消灭华中野战军,或逼迫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一举攻占苏皖解放区。
蒋介石的第一作战目标是攻占苏中、苏北。他在苏中南部地区南通、靖江、泰州、扬州一线集结了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人的兵力,还在江南武进、江阴一带集结2个整编师(军)7个旅作为第二梯队,准备随时加入战斗。企图首先攻占如皋、海安一线,扫清沿江地带,然后由海安、扬州北进,与徐州、淮南之敌会攻两淮。
这时,华中野战军集结于海安、如皋一线的部队,有第1师、第6师、第7纵队共19个团3万余人。
在苏中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4:1。
蒋介石得意忘形,扬言:“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3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
“苏皖会战”部署就绪,蒋介石就悠哉悠哉地带着夫人到庐山避暑去了。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粟裕的当头一棒。
粟裕决定把初战的战场选择在苏中解放区的南部地区,这是个异乎寻常的决策。迎击进犯之敌,我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经过周密研究,从“时机、地点、部队”这三个关节考虑,认为在苏中南部地区作战要比纵深地区有利。
宣(家堡)泰(兴)之战,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战斗于7月13日打响。之前,我军获悉,敌整编第83师、第49师和第99旅、第25师分三路向华野大本营海安而来,拉开架势和我军拼消耗。
对此,粟裕在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图前把手一挥:“恕不奉陪,我们专打他的一路!”
宣、泰守敌整编第83师,原番号为第100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全新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我军首战,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胜,包括毛泽东都极为关注。直到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两个团、两个营共3 000余人的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还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即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有多少?”
当宣泰作战还在进行的时候,粟裕就严密注视着各路敌人的动向,筹划下一步作战方案。
7月15日,李默庵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泰兴、宣家堡地区,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命令位于江南的整编第65师火速北渡,会同靖江的第99旅,增援泰兴,进攻黄桥;又令整编第49师昼夜疾进,乘虚攻占黄桥,截断华中野战军东去之路;命令整编第83师由泰州东进,企图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主力于如皋、黄桥之间。
李默庵的作战部署很快就被华中野战军侦察得知。粟裕当即决定转兵东进,长途奔袭,歼灭正在运动中的第49师。同时布置疑兵,要第6师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歼泰兴城内残敌,造成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宣泰地区的假象,诱使东面敌人放心大胆地向如皋进犯。
华中野战军1、6两师和7纵主力,发扬“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过两昼夜激战以后,又急行军一百几十里,在沿途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和掩护下,隐蔽和及时地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如皋东南地区,并于7月18日发起战斗。
战斗打响以后,粟裕就深入参战部队具体指导。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每当作战部署完毕,就带上少数参谋来到第一线,就近指导主攻部队作战。哪里的战斗任务最重,哪里遇到了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经过4天4夜激战,华中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整编第49师1个半旅和整编第65师、第99旅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6 000多人,整编第49师师长王铁汉被俘后化装潜逃。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第二次作战预定目标,主动撤离如皋县城。
敌人两战两败,自不甘心。国民党总参谋长陈诚由南京到南通,重申苏中“剿匪”决心,给受挫蒋军打气;汤恩伯坐镇南通指挥,白崇禧也赶到徐州督战。并调集第二梯队共6个旅的兵力分路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
海安,东临黄海,西通扬(州)泰(州),南达长江,北接盐(城)阜(宁),贯穿南北、沟通东西的三路两河(通榆公路,通扬公路,海安至黄海公路,串场河,运粮河)在此处交会,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南北跳板”。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江海平原,常遇春在海安筑城,切断张士诚增援和运粮通道,使张士诚苦守的泰州孤城不攻自破。明代凤阳巡抚唐顺之为抵御入侵倭寇(日本海盗集团)在海安筑城扼守,打破了倭寇西窥淮扬、侵扰中原的阴谋,“淮(阴)扬(州)凤(阳)泗(州)得安枕而卧”。
蒋介石及其手下将领此次进攻苏北,也把攻占海安作为第一步作战的重要目标,企图构成西至扬泰、东达海边的封锁线,以巩固苏中南部占领区,打通苏中通向淮北的门户。然后,实现其第二步作战计划,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实现其“解决苏北”的战略目标。他们认为,海安战略地位重要,华中野战军势在必争。因此,依恃其优势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一举攻占海安,歼灭华中野战军主力。为了防止被各个击破,采取锥形攻势,正面不足30华里,纵深10余华里,各旅靠拢前进。
强敌迎面压来,粟裕沉着应战。要不要固守海安,是他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
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在适当时机撤出海安是必要的。因为当时还处在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早已明确指示,一切作长期打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要求我们不要轻易放弃战略要地,更要求我们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如果我们固守海安,那就正中敌人毒计。因为敌人集中6个旅的优势兵力向海安进攻,并且有强大的第二梯队作为后援,我军即使能够暂时守住海安,也要付出很大代价,消耗有生力量,最后仍然要被动地撤出来。如果我们先以小部队实行运动防御作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待机,然后主动撤出海安,不仅可以使敌人背上包袱,分散兵力,便于我军各个击破,而且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觉,以为我军被迫撤退而骄傲麻痹起来,从而造成有利于我军的战机,夺取战争的主动权。(www.daowen.com)
根据这样的分析判断,粟裕提出了初步的作战方案:1、6两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7纵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海安外围运动防御战,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用3 000多兵力抗击5万多蒋军的轮番进攻,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杀伤敌人3 000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1的新纪录,仅一次夜间袭扰就使敌人消耗炮弹1万多发,在一次伏击中就缴获子弹100多箱。达到预定作战目的后,第7纵队主动撤离海安。果然如粟裕所料,华中野战军撤出海安,国民党军得意忘形,各部纷纷报捷:总计歼灭华中野战军人数竟达两三万人。第一绥靖区司令部错误地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1师、第6师下海北逃。”
其实,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1、第6两师主力部队3万多人已经在海安东北稳稳当当休整两个星期,有的部队驻地距海安城仅仅一二十里,天天出操上课,开会唱歌。但是,由于这里是老根据地,地方政府和民兵、群众严密封锁消息,查捕敌人谍报、坐探,使敌人成了瞎子、聋子,对我军动向毫无所知。
国民党军以为他们的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决定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调整部署,分兵占地,在东起海边西至扬州的300里地段上摆出一字长蛇阵的封锁线,企图清剿封锁线以南占领区,然后实行第二步作战计划,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
胜利后的粟裕头脑清醒,时刻注视敌军动向,伺机捕捉有利战机。8月6日,我军从无线电侦察中得知,进占海安之敌分兵东进,整编第65师105旅开始由海安向李堡进犯。
粟裕得知这一情报,兴奋地说:“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8月7日早晨,他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和华中分局,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同时建议在淮南的第5旅东调苏中参战,以便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
8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表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指示:“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率领第5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到海安参战。
这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正忙于经营“一字长蛇阵”,于8月9日、10日命令整编第65师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整编第25师和第99旅防务,又令新7旅由海安东开接替整编第65师105旅在李堡的防务。
国民党军队频繁调动,给华中野战军造成了在运动中歼敌的大好时机。
粟裕当机立断,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首先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之中。
李堡位于蒋军“一字长蛇阵”的东端,孤零零地摆了一个团的兵力。此时,蒋军新7旅副旅长田从云率领一个团来接替105旅314团的防务,交防者的电台、电话刚刚拆除,接防者的电台、电话尚未架好,华中野战军突然发起攻击。蒋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夜之间两个团被全部歼灭。接着,蒋军新7旅旅长黄伯光率领的一个团也落入华中野战军打援部队预设的“口袋”,再遭全歼命运。李堡之战,历时20小时,华中野战军歼敌一个半旅9 000多人,生俘少将旅长金亚安、少将副旅长田从云。
听说抓到了国民党的将军,第1师副师长陶勇说:“物以稀为贵,找来谈谈。”
来的是少将副旅长田从云。他满头花白头发,一口云南土话,嗫嗫嚅嚅,有些拘束。陶勇请他吃过饭以后,话才慢慢多起来。
陶勇问:“你们怎么一下子把兵力拉得这么散?”
田从云答:“海安打得正热闹,谁知你们到哪里去了。各部向上报,消灭贵军多少多少,算起来总有两三万。上面说,‘苏中共军一败涂地,主力1师、6师下海北逃’,忙着要我们占地方,说是‘巩固收复区’。地方这么大,兵就这么多,一撒开可不就散了。”
“我们这次过来,难道你们一点也没有察觉?”
“情报失灵嘛!我们一过来,老百姓躲得老远,耳不聪,目不明。”田从云叹了口气说,“老百姓躲开倒也罢了,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到处打冷枪,到处抓我们的谍报人员、坐探,捉得一干二净,去一个捉一个,去两个捉一双。唉!我们成了睁眼瞎了,哪能不打败仗!”
这个少将一番话从反面说明,人民战争确实是威力无比,粟裕的决策和指挥确实是料敌如神,所向无敌。
四战李堡,彻底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的美梦。
五战丁埝、林梓,另一大收获,是粉碎了号称国民党的一支“袖珍王牌军”——敌交通警察中队。实际这是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合作训练出来的特务武装,比其他国民党军队政治上更反动。他们以“恢复交通”为名,专门对公路沿线我解放区进行“清剿”,配合地主还乡团血腥镇压人民。为了捕获我地方干部和民兵,他们竟在丁埝储存了几屋子数不尽的镌刻有U.S.A字样的脚镣手铐。
到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国民党损兵折将共达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计5.3万人。
这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整个战役,只用了一个半月。
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这次苏中大捷,如果不是粟裕力谏中央改变战略,也许就成为永久的遗憾。
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各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