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一直到1950年初,在中国大陆上停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人民的政权。但漫长的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从血与火的战争硝烟中必定会走出杰出的军事将才。
而粟裕就是在本世纪战争风云中诞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才。当他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敌逾千(包括460名日本鬼子兵)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后来,毛泽东的预言真的变成了现实。
粟裕没进过专门的军事学院,井冈山时期向朱、毛学打仗的经历,是他全部战争思想和指挥艺术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朱德就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很快就为红军指战员所广泛接受。粟裕在朱、毛麾下,亲眼目睹了朱德、毛泽东是怎样在实践中运用这十六字诀的。
一次,攻打赣南一支地方武装,刚一接触,敌人就逃跑了。这时,朱德就带领战士们使劲追赶,口里还不停地督促:“快追!快追!肯定大有缴获!”一口气追了35公里,果然战果很大,俘虏了敌营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枪250支。
还有一次,敌人以5个团向根据地推进,毛泽东、朱德决定避强打弱,首先后退一段,把主力集中在敌人进攻的必经之地新、老七溪岭,控制要冲,寻机歼敌。在这次战斗中,粟裕在28团当连长。朱德命令粟裕控制老七溪岭。粟裕率领全连迂回赶到时,赣敌右路先头部队已抢先占领了老七溪岭制高点。粟裕组织部队多次攻击,从早上打到中午,都没有成功。经过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了,枪声一停,敌人一个个躺下休息。粟裕却成竹在胸,他抓住时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时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攻击,出其不意,突破了敌人防御阵地。七溪岭山峦重叠,地形险要。粟裕冲在最前面,迅速冲上了制高点。他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9个人,连队其他人还在后面。粟裕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办?退下去,等于又一次攻击失败;冲过去,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危险性很大。狭路相逢勇者胜。粟裕没有犹豫,当机立断,把9个人分成两组,6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带3名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翻过山坳,粟裕发现有百余名敌人猬集在一起,立即冲上去,大声喊道:“放下枪,你们被俘虏了!”留在制高点的司号员十分机灵,在山顶吹起了冲锋号,旗手又不停地挥动手中的红旗。敌人一时懵了,不知道红军上来了多少人马,后面还有多少人马,吓得乖乖地缴枪投降。粟裕命令俘虏把枪机卸下,背着枪下山,4人押了上百名俘虏。敌人完全被粟裕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气概镇住了,没有一人敢乱说乱动。粟裕的精彩指挥,迅速在红军中传开,被誉为“青年战术家”。回来后,也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
这以后,粟裕又跟随毛泽东、朱德进军赣南、闽西。在将近一年时间里,转战于赣、粤、闽边境,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行程数千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为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政委,成为深受毛泽东、朱德喜爱的指挥员。
这一时期,红军的每次作战行动都是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带领下进行的。在朱、毛身边战斗的宝贵经历,使粟裕逐渐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曾经深有体会地说:
“我跟随毛泽东、朱德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在毛泽东直接指挥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粟裕有一个得意之作,就是率领本师指战员,活捉了敌军师长张辉瓒。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敌人以每日35公里的速度,分多路、多梯次向苏区猛扑。毛泽东、朱德在多路敌军中,选择了张辉瓒的第18师和谭道源的第50师作为歼灭目标。但设伏了几次,都落了空。
这时,粟裕已是红22军第55师师长。12月底,他得悉张辉瓒部即将进入龙冈地区的情报。为了证实情报的准确性,他决定化装亲自去侦察。
主意打定,粟裕立即从师部侦察排中挑选了两名战士,穿上缴获来的敌军制服,迎着张辉瓒部的来路走去。走了半天,便碰上了张辉瓒的部队。
“口令?”树丛里忽然闪出一个站岗的敌军。
“清剿!”粟裕镇定地回答。
站岗的敌兵放下枪,却依然面有疑色地问:“你们是哪来的?哪部分的?”
“我们是50师的,你们是18师张师长的部队吧?你们怎么走得这么慢?落在我们后头有大半天的路程。”粟裕回答说,“我们是去后头送信的,还以为你们早过了龙冈呢!”(www.daowen.com)
粟裕从容的神态使敌兵彻底打消了怀疑。他胆怯地问道:“听说龙冈那边有共匪,是不是真的?”
“哪有什么共匪?”粟裕笑道,“我们早上才从那边过来。你们18师是不是被共产党吓怕了?”
进村之后,粟裕见一个敌军军官坐在一块石头上抽烟,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就主动靠上去和这个军官聊天。
“我们好像见过?”粟裕道,“我是谭师长派来和你们18师联络的。”
敌军官一点不加怀疑,发牢骚道:“大家都是跟着鲁总指挥卖命,今天见了,明天还不知睁不睁得开眼!”
聊天中,粟裕探听到张辉瓒已决定要加快速度往前推进,只是走不走龙冈,还没最后确定。张辉瓒虽然反共气焰嚣张,但部下的士气却并不太高。
侦察回来后,粟裕把探听来的情况当面向毛泽东和朱德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建议针对张辉瓒求胜心切的特点,派出一支小部队作为诱饵,把张辉瓒引向龙冈。红军在龙冈设伏,歼灭张辉瓒的第18师。
毛泽东和朱德十分欣赏这一建议,当即派出一个营的部队去作诱饵,与张辉瓒部接触后,立即向龙冈方向撤退,把敌军引进龙冈。
龙冈四面环山,山深林密,雾气弥漫,是个打埋伏的好地方。12月29日,张辉瓒部果然被引入龙冈,进入红军的包围圈。30日上午,毛泽东向埋伏在龙冈四周的红军下达了战斗命令。刹那间,枪炮声大作,莽莽古林顿时变作杀敌的战场。
下午3时左右。战斗基本结束,敌18师的14 000余人全部被歼。毛泽东派了两名骑兵通讯员去问主攻师师长粟裕,张辉瓒捉到了没有。
粟裕信心十足地对通讯员说:“张辉瓒就藏在那边山里,我们师正在全力搜索。你们先回去一个向毛泽东同志报告,说张辉瓒马上可以抓住。留下一个人等抓到后立即回去报告。”
在场的同志见他这样干脆利索地把毛泽东派来的通讯员一分为二,都不禁笑了起来。
不多久,龙冈满山遍野都响起了红军战士兴高采烈的喊声:“张辉瓒捉住了!张辉瓒捉住了!”
毛泽东高兴万分,连声夸道:“好,还是粟裕有办法!”
在中央苏区,粟裕经历了一至五次反“围剿”的无数次战斗,跟随毛泽东作战,他逐渐学会和掌握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34年7月,粟裕参加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于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后又在浙南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他把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争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游击战争的6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在后方,越是容易成功。不难看出,这是粟裕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总结的“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实际,在浙南游击区对毛泽东游击战术的灵活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