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蒋介石愤怒斥责手下人!却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

蒋介石愤怒斥责手下人!却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寥寥数语,使刘伯承立即警惕起来。老人走后,刘伯承立即派一个参谋去弄清情况。据说,蒋介石在这次事件后曾像疯子一样臭骂他的国防部负责作战的人:“专门给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出自对日军指挥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对敌情的了解,刘伯承指出,只要部队注意隐蔽,不过早暴露行动意图,敌人是不会改变行动计划的。这一仗使前来观战的国民党军东路将领不得不佩服刘伯承将军的智谋。

蒋介石愤怒斥责手下人!却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

刘伯承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这是他百战百胜的一个诀窍,也是他指挥风格的生动写照。

1947年8月26日晚,刘伯承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晚进到淮河北岸息县、临河一带。这时,尾追的敌人先头部队距解放军后卫部队只有30里,双方已有接触,情况紧急,部队必须马上渡河。原先,根据解放军前卫部队的调查,证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渡河前,上游突然降雨,水位上涨,部队指挥员向刘伯承报告说不能徒涉,只能靠搜集来的十几只小船摆渡。

面对汹涌波涛,计有三个旅的兵力及野战军指挥机关要从这里渡河,仅十来只小船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尾追的蒋军20个旅压过来,解放军将背水一战,千里南征的种种努力也就毁于一旦。在这危急关头,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问部队指挥员:

“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到处都一样深吗?”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是不是亲自找向导调查了?”

“能不能架桥呢?”

刘伯承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总是肯定的。为了让部队迅速渡河,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邓小平阻击追敌,李达指挥渡河,刘伯承先行渡河指挥已进入大别山的其他纵队。

第二天拂晓前,刘伯承来到渡口,手里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试探着河水。当航行至河中央时,发觉水并不很深,就命令部队立即架桥。后来又有一位饲养员,由于掉队,牵马徒涉过河,刘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队徒涉,终于在追兵赶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淮河。当蒋军赶到北岸时,河水涨了起来,把敌人拦在了北岸。

事后,刘伯承严厉批评那位指挥员说:“粗枝大叶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刘伯承不仅自己心细如发,对下级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抗日战争时期白晋路打破击战时,一位参谋把自己标制的作战地图送给住在阁楼上的刘伯承审阅。刘伯承看后,问那位参谋:

“这阁楼的楼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几遍?”

“是的。”

“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楼梯有多少级?”

参谋窘住了,他不明白刘伯承为什么问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www.daowen.com)

刘伯承笑着说:“我知道你没数过。你应该懂得,不论是指挥员,还是参谋,都应该熟悉地形,对待战场上的地形、地物,我们万万不能像对待楼梯那样,自以为熟悉而给疏忽了。”

“你过来看看,这座县城你怎么给搬了家呢?”

原来,这位参谋把一座县城的位置标错了。

由于刘伯承的细心严谨,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误。

1947年12月,由于刘伯承细心侦察,使野直总部脱离险境转危为安,为保卫大别山又立战功。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率野直机关在北面店宿营的刘伯承一大早起身向村里走去,想了解一下村庄的面目。他走着走着,忽然和一个早起拾粪的老农碰了面。他招呼说:“老大爷,起得早啊!你是哪个村里人呀?村上住队伍了吗?”

老农没敢正视这迎面而来的老军人,只是赶忙回答:“我是邻村的,村里住上了队伍。队伍修工事,可俺村里树木太少,弟兄们把几棵枣树都砍倒了,还说不够,我张罗着看还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数语,使刘伯承立即警惕起来。他完全明白了老农报告的情况,邻村肯定住上了敌人的队伍,因为自己的队伍既不会砍老百姓的树,又不会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暴露自己,马上机智地向老农说:

“老大爷,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后,刘伯承立即派一个参谋去弄清情况。仅仅过了两三分钟,“乒乓”两声枪响,不见参谋转回。他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快步转回司令部,三言两语把情况讲清后,立即命令警卫员去让中原局转移,然后自己率领村内野直机关镇静而勇敢地转移。由于发现及时,部队没有受到重大伤亡,安全转移后,与陈赓在平汉路胜利会师。

据说,蒋介石在这次事件后曾像疯子一样臭骂他的国防部负责作战的人:“专门给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伯承一直是统领数十万大军的主帅,尽管工作很忙,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亲自阅读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报章、杂志、日记、公文和下级审讯俘虏、询问敌方逃兵的记录。因此,他对敌主要军官的脾气、秉性、所属派性、地位、出身、作战特点、行动规律等基本都能掌握,这就使他能够在制订作战方案时,把敌人高级将领的指挥特点、行动规律包含其中,使整个战斗胜券在握。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深知日军指挥官傲慢自负,目空一切,作战时呆板地按照条令、操典、战斗文书行事的特点,便相应地制订作战计划,打了许多胜仗。响堂铺一仗就是一例。抗战初期,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所以日军也把八路军当做蒋军,不放在眼里。1938年3月31日,敌军有180辆汽车将通过响堂铺前往涉县,刘伯承将军定下决心,要在响堂铺打日军的伏击,但是,日军会不会临时改变计划呢?这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出自对日军指挥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对敌情的了解,刘伯承指出,只要部队注意隐蔽,不过早暴露行动意图,敌人是不会改变行动计划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敌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全歼了敌人的汽车和押车部队。这一仗使前来观战的国民党军东路将领不得不佩服刘伯承将军的智谋。

刘伯承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基本态势下,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百万大军对阵的大会战,从单一兵种作战到诸兵种联合作战,他都经历过、指挥过。战争的对象、规模、样式和特点都在不断变化,但刘帅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什么局势,他都根据战争态势把握全局、灵活用兵,运用军事辩证法把战略、战役、战术统一起来。细心谨慎,再加上“包天胆略”,这就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