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年近七旬的邓小平突然接到中央的通知,要他于近期返回北京。当然,这也许已是一贯沉稳而不动声色的邓小平早在预料之内的事情了。几天后,邓小平携全家登上回京的火车,离开伴他度过了整整三年多时光的江西南昌郊外的那座“将军楼”。
终于,历史叩开了邓小平“第二次复出”的大门。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周恩来正式告知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汪东兴,要他安排好邓小平同志回京后的住所;并要汪通知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开会,专门讨论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复职问题的《决定》稿。
几经周折,周恩来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4月初,周恩来、邓颖超在玉泉山与邓小平夫妇长谈,并共进晚餐。
4月12日,周恩来、邓小平两人同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也就是开篇所描述的一幕。
之后,邓小平的全家也过上了安定和睦的生活。他的女儿毛毛是这样回忆的:
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家全部重新安定。邓林分配到北京画院从事绘画的本职工作,与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吴建常结了婚。至此,三个女儿的婚事都已完成,父母亲非常满意。朴方在301医院继续治疗。邓楠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我和飞飞转到北京上学。我进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飞飞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父亲恢复工作后,首先把老秘书王瑞林从江西中办干校调回北京,回到他的身边。后来又陆续把老警卫员张宝忠和老公务员邓型筠等人调回,加上从江西时就来了的公务员老吴,几乎所有的老工作人员都已回来。(www.daowen.com)
在花园村,原来我们家只住一栋楼的一个半边儿,但家里的人口实在太多了,根本住不下。一开始国管局只允许我们在周末人多时借住一下隔壁的那套,也就是临时在那里打打地铺。后来父亲恢复副总理的工作后,国管局干脆把整个一栋楼都让我们家住了。这样就宽敞多了。刚到北京时,花园村院子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住。后来李井泉解放后,也搬了进来,住在我们前楼。他们家人口也挺多的。我们两家的人都熟,大人孩子们常常相互串串门子,花园村的院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花园村的这些房子,原来是准备给一些“新领导”们住的。没想到,新的“领导”一个都还没来,却让一些“打道回府”的老干部进驻了,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家里最宝贝的还是小孙女眠眠。爷爷指着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说:“现在有了孙女,你们都不算什么了!”弄得我们挺不服气的。我的奶奶因为有了第四代,已经正式“晋升”为老祖祖。她总是护着眠眠说:“就她一个人小些嘛!”老祖祖向来以会带孩子闻名,她以前的格言是:“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就是说带孩子吃饭不要撑着了,穿衣服不要捂着了,这样孩子才会健康。不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吧,她把原来那些相当科学的喂养方法全都“废除”了。每顿给眠眠喂饭,老祖祖都会使劲地喂。其实,岂止是喂,简直就是使劲地塞。结果让这个小家伙长得又圆又胖的,手腕上都起了一圈小肥肉沟沟。妈妈则按一贯作风,凡事都要用科学方式。说要补钙,就把眠眠放在一个小竹推车上,天天推到院子里晒太阳。一个夏天过去,眠眠晒得黑黑的。妈妈又说,为了以后头发好,要剃光头。结果把一个原本挺斯文的小女孩儿,弄得圆圆的脑袋又光又黑又亮,活像个黑李逵。爷爷现在忙了,但是每天早上一起床,他就要去看孙女,好像进行什么朝觐仪式似的。
12月中旬,毛泽东终于下了决心,拍板定案:由邓小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同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当着全体政治局委员的面,高声说道:“小平同志是中央政治局请回来的,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小平同志进政治局,是给政治局添了一位‘秘书长’。”
毛泽东还当场送给邓小平八个字:“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12月22日,病势沉重而心情轻松的周恩来,用他那不很灵活的右手,逐字逐句地写下了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任职的通知的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