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抑制中国技创新?大国兴衰路线探析

全球化抑制中国技创新?大国兴衰路线探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抑制中国的技术创新在世贸条约中,中国被迫承诺高科技零关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世界工厂在急剧拉动GDP的数量扩张的同时,将中国拖入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陷阱。这个陷阱抑制中国的创新,加剧中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对外依赖。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在大力抑制民族创新的同时,大力推动美国等技术中心国的技术创新。

全球化抑制中国技创新?大国兴衰路线探析

全球化抑制中国的技术创新

在世贸条约中,中国被迫承诺高科技零关税。

中国没有占据当今世界技术的制高点。中国的出口产业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和产业扁平化的困境:既缺乏核心技术,又缺乏自己的产业支撑。中国的出口产业往往成了推销别人技术和产品的工具。在大规模采用和推广别人的技术时,实际上扼制了自主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化。这样的世界工厂托得起中国产业起飞的梦想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的国家有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中国理所当然是这些少数中的一员。然而,在强国崛起和竞争中技术竞争是关键。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只有在关键技术竞争中能争一雌雄的国家,才有可能摘取强国的桂冠。从经济学上讲,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起飞不是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提高的核心是技术的进步。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财富增长和积累中一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的这种作用更加重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体系和国际分工下尤其明显。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能通过世界分工控制全世界的整个产业,谁就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谁就可以通过市场力量压制乃至扼杀其他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谁就可以将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置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仁慈之下。在今天的世界上,控制或垄断核心高技术是实现世界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方式。

由于西方国家对高技术的垄断,当今的国际分工在高技术领域里形成了处于中心的技术中心国和处于边缘的产品组装国的两极格局。这种完全符合比较利益学说的世界分工,为不同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利益。我们中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把发展科技提到国家兴废盛衰的战略高度。在30多年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在经济战略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世界工厂”的特定模式缺乏推动中国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内在动力,因为我们的重点是加工装配。中国的出口产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底部。即使是高科技领域,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世界工厂”使中国的许多产业已经扁平化到组装车间的地步。中国出口产业在世界许多高技术产业中的主要贡献就是装配,中国在这些产业上的优势仅是提供廉价劳动力。

我们许多的新兴产业,包括那些产量巨大并拿了许多世界第一的新兴产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产业群,没有自己的产业支撑。产业模式是“买进—组装—出口”,技术和市场产业链都在国外。这种没有产业纵深的产业模式,犹如一支没有战略纵深的军队,在国际竞争中难免进退失据,受制于人。没有产业自主性,遑论攻占产业制高点。在高科技领域,生产数量的巨大增加和生产规模的巨大扩大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产业的独立自主,并没有催生出技术先进的产业群,没有带来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的“世界工厂”在忙于将别人的技术和配件组合在一起,在忙于为别人技术和产品通向市场的道路上铺平最后一公里的时候,似乎忙得无瑕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这种大规模的数量增加,加深了中国企业对握有核心技术的对手的依赖。

结果是越发展越依赖。这种增长模式变成了中国技术发展的陷阱。

掌握核心技术的对手,通过中国的世界工厂,通过廉价的中国制造,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为其带来了高度的市场占有率。这种高度的占有率给任何后起和新生的竞争对手带来了巨大的“进入障碍”。面对这种高度的市场垄断和WTO承诺的零关税,中国民族高技术的创新很难形成规模巨大的商业市场,包括很难在自己的国家内占有大规模的市场。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商业市场,中国民族技术的创新很难大规模产生和迅速推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世界工厂在急剧拉动GDP的数量扩张的同时,将中国拖入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陷阱。这个陷阱抑制中国的创新,加剧中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对外依赖。

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在大力抑制民族创新的同时,大力推动美国等技术中心国的技术创新。中国出口产业在技术、市场、产品结构和财富分配上长期受制于人。掌握核心技术的对手,在产品配置和财富分配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中国工人创造的大量财富,通过核心技术配件的高额利润而源源不断地支付给了技术中心国。技术中心国的超额利润,使他们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市场,得以巩固他们的垄断地位。

以中国的计算机产业为例。计算机是高科技产业。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技术主要是芯片技术已经成了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它认为芯片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几十年来,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美国芯片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美国芯片业提供了许多政策、财力,甚至外交上的支持。我们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认识到自主计算机产业的战略意义,并从1956年开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自己计算机技术的政策。我们早在1958年就开发了自己的第一部计算机。在以后的20几年里,中国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包括“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虽然我们计算机的商业化不够,但是我们的自主研制能力和成果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从1982年开始,中国的计算机战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发生了从自主开发到引进和研制并重的转变。从单纯的商业角度看,由于西方国家市场化和商业化做得比我们好,所谓的并重,实际结果是引进为主。国外商业化的计算机开始大量涌进中国,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开始为外国技术垄断。从那时候起到现在,中国计算机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由于优惠政策和廉价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将计算机组装迁移至中国。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产品生产基地。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中国计算机出货量占全球90.6%。我们计算机产业成绩斐然。

从1982年算起,中国制造计算机已经走了二十几年的历史。二十几年几乎是我们共和国年龄的1/2。从1956年制定计算机发展战略开始,在那以后只用了27年,中国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成功研制出当时堪称先进的每秒钟运行上亿次的“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20几年过去了。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领域,二十几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和许多类似的情况一样,二十几年后的今天,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计算机行业依然是别人技术和配件的组装车间。“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这顶皇冠并没带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多少独立自主。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大多依赖进口,中国企业扮演着“组装工人”的角色。用业内人士的话讲:“模具是台湾的,关键部件是美国的,设计是日本的,中国企业只能做加工和组装。”(www.daowen.com)

今天中国产量高达1.21亿台微机的计算机产业,它所创造的那一部分GDP完全依赖于别人的技术,依赖于别人的仁慈,依赖于别人的产业战略。握有核心技术的对手只要掐断核心部件的供应,就能置“繁荣”的中国计算机产业于死地。甚至不必如此,只要对方把核心技术的价格提高到超越承受能力的地步,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将繁荣不再!在今天,这也许只是一种遥远的可能,但是谁能否认这种可能的存在?在世界分工和国际化中,不只存在商业利益,还有国家利益。谁能保证我们和对方永远没有较大的利益冲突

这种计算机产业战略不仅危及产业安全,而且不利于国家安全。计算机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成了现代经济的神经,在通信交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有广泛的运用。然而,中国经济体的这个神经网络却建立在别人的技术上!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将来什么时候台海有事,第三方介入。假如这个第三方断绝所有高科技关键配件的供应,中国怎么办?

从财富分配看,高额利润都让国际上游企业赚去了。中国计算机产业长期面临同质化和低利润的困境,长期在渠道和价格的恶性竞争上挣扎。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和产能越大,只能说明受剥削的程度越高。”美国优秀的芯片厂商的毛利长期在50%左右,而中国组装一台计算机只有5%的利润。而美国芯片厂家的50%毛利,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通过中国组装的一台台计算机而实现的。

从纯商业的角度讲,中国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产量实际上成了推销别人核心技术、扼制自主技术的工具,在为他人做嫁衣。我们每推销一台这样的电脑,就相当于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对手开拓了一块新的市场。中国生产的计算机大量涌入世界市场之时,就是那些核心技术及其厂家征服这些市场之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在这些计算机上添加的只是加工组装这类低技术的东西,而这些低技术作业是可替代的,握有核心技术的国际资本可以将计算机的生产组装转移到别的地方。一旦这种可以置中国计算机产业于死地的事发生,中国自然失去了那些我们曾经努力开发的市场。那些曾经寄托着我们计算机产业梦想的市场自然而然落入了控制核心技术的一方。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庞大的计算机组装和推销规模已经成了妨碍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陷阱。计算机的核心产品是芯片,例如人们购买一台计算机关心的是其芯片和厂家。消费者可能不在乎计算机是由联想、戴尔或别的什么厂家生产的,但是却会关心芯片是谁生产的。我们每推销一台电脑,就推销了一块别人的芯片,就为别人的芯片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而别人的芯片业的市场越发展,他们在市场中的发言权越大,市场对其依赖性越大,新的芯片品牌就越难打进市场,很难形成规模。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计算机产业越发达,我们未来的自主芯片的市场潜力就越小,我们自主技术的市场进入障碍就越大。由于世贸承诺的计算机进口关税为零,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没有政府支持,自主创新很难形成市场规模。我们计算机产业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中国推崇经济效益已经几十年。从纯粹的企业资本效益的角度讲,中国的这种计算机产业模式越发达,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大规模应用自有芯片和自有核心技术的困难越大。为什么?因为现有技术的商业规模越大,意味着已经投入的资本越多。核心技术的转换意味着这些大规模投资的过时或失效,意味着大规模的新增投资。同时,大规模引入自主芯片可能使企业丧失大量的市场份额。国内外消费者对现有芯片品牌的依赖程度、对新芯片的接受程度等都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商业风险。而我们的企业现在已经主要受利润动机推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怎么办?“理性的”企业行为是可以预期的,它们可能会拒绝民族芯片。

而世界上那些占垄断地位的芯片商,由于中国计算机业带给它们的丰厚利润,从而有能力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这种由大规模商业市场带来的利润所推动的不断创新,将很快使自主创新的产品相对老化。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这种发展状况和战略没有也不可能托起中国自主计算机产业的梦想。计算机产业只是许多高科技产业的一个例子。全球化就这样使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种创新抑制,抑制民族自主产业的创新。

发达国家迫使中国承诺高科技零关税,彻底撤掉高科技的保护主义围墙。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和国际资本还通过干预中国的科技主权,来限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高科技创新。如前所述,中国曾经宣布在中国境内实施一种新的技术标准(WAPI)。这种新的技术标准将打破发达国家在中国高科技市场的专利垄断,将催生中国自己的民族专利的产生,将推动中国高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提升中国有关领域里的竞争力。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使国际资本失去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垄断。

由于害怕失去中国市场的技术垄断,害怕中国民族科技竞争力的增强,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表现得十分自私和无理,大力阻止中国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努力。在中国宣布了这项政策以后,几家跨国公司联合行动,马上向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申述,要求美国政府采用强硬措施阻止中国这项政策的实施。并且宣称,假如中国实施这项政策,它们将共同对中国实施关键零部件的禁运。美国国会立即表达“严重的关切”。

那些认为不通过保护就能全面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人,应当被这个事件唤醒。国际资本和发达国家为了捍卫自己的技术垄断,打击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择手段。发达国家一面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一面迫使中国实行高科技零关税;一面强化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一面干预中国的科技主权。这种全方位的科技战略的目的是长期垄断高科技,使中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使中国长期成为廉价劳动产品的输出国。在这种全方位的战略进攻下,中国被迫放弃了对民族高科技的保护。在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中,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中国如何攀登高科技高峰?这种全球化和世界贸易是否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