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开放战略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实践

中国开放战略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用主义的对华战略中国目前几乎算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在这些事件中一次又一次试探中国的战略底线、反应方式和压力极限。

实用主义的对华战略

中国目前几乎算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这种“最开放”的格局究竟符合谁的利益?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中国是如何被整合进世界的,必须了解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大战略,必须了解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中“开放”的。冷战以后,美国对中国的大战略包括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有些人往往只看到交往的一面,而无视别人真实的战略意图,陶醉于别人故意营造的两国一体化的幻觉中。

1.实用主义的区域战略

冷战以后,维持亚太地区现状和防止潜在对手,是美国利益的根本要求。巩固和扩大现有的安全机制,建立以双边和多边关系为特点的多轨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安全机制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主要特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设想包括建立“自愿的联盟”(aliance at will)和“安全社区”(security community)。在继续深化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的双边军事同盟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恢复和加强与泰国、菲律宾、越南和新加坡等国的军事关系,建立涵盖台湾导弹防卫系统。这种排斥中国的安全机制,形成了从日本开始,沿太平洋南下,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安全网;事实上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围堵链。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寸步不让,从战略上长期牵制中国。例如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在东南亚大力渲染“中国威胁”,无视中国主权,鼓励某些国家侵犯中国南沙群岛,阻挠中国以果断措施解决南沙问题,增加与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合作和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2]在中国西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可以看见其战略意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跨入核门槛后,该地区对中国的地缘安全非常重要。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度,进行核合作谈判。随后国务卿赖斯与澳大利亚和日本进行安全方面的谈判。在离开华盛顿前,她指出中国是该区域的“负面力量”。[3]在缅甸则力图推倒现政权,左右缅甸局势,压迫中国西南部战略空间。

2.实用主义的粮食和石油战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谈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时曾经这样讲道,控制了石油,你就可以控制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你就可以控制所有人。[4]粮食、石油和货币是如此重要,以致基辛格亲自为美国制定粮食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有许多推动发展中国家粮食自足的计划。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的世界体系里,在新的世界粮食战略中,粮食自足的计划被世界粮食市场所取代。美国推动建立了世界粮食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内大规模实施农业补助;另一方面限制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农业实施补助。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加深。粮食变成了一种用来帮助朋友、对付敌人的武器。卡特总统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1997年出版了一本书《大棋局》(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他在这本书中指出,只能让中国成为区域强权,坚决不能让中国成为世界强权。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强权的要素是,减缓中国经济发展,限制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推动中国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增加中国内部的紧张和冲突。他认为,能源、粮食和内部动荡可能成为防止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布热津斯基是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关键人物。然而,正是他不希望中国统一。中国统一“将降低美国在东亚的政策存在”。他主张美国必须介入未来的台海冲突。[5]那些相信美国条约的诚意的人,以为中国和美国可以变成“中美国”的人,应当读一读布热津斯基的书。布热津斯基指出,对付中国的武器,还包括人权、民主和投资。布热津斯基在同一本书中指出,由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矿藏资源,它对美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他认为,在中亚应当防止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利益的妨碍。美国通过反恐进入了中亚。美国可能会从伊拉克撤军,却会加强在阿富汗的存在。

对美国来说,控制石油是控制世界的手段。世界上两个巨大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依赖石油进口,这两个国家就是日本和德国。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这两个国家。美国希望中国步它们的后尘。美国入侵伊拉克,压制伊朗,控制中东,涉足中亚,其长远战略目标十分明显。以伊朗为例,伊朗是中国主要石油来源之一。中石化于2004年与伊朗签订了700亿美元的合同,开发伊朗石油。布什总统时期的伊朗政策中的中国因素,非常明显。

3.实用主义的核战略(www.daowen.com)

2002年1月8号,美国布什总统呈递给国会一篇题目为“核武器展望”(Nu-clear Posture Review)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中国交往以来,第一次将中国单独列为潜在对手。报告指出,在中国和台湾的冲突中,美国可能会对中国使用核武器(America and China)。美国在大规模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还大规模发展战术核武器和精确武器,建立特殊部队收集核打击目标的信息等,并公开表明:在必要的时候,在美国利益和美国朋友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将首先使用核武器。[6]

为了压制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连串大规模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一次又一次试探中国的战略底线、反应方式和压力极限。随着这种总体战略底线的试探,美国同中国打交道的姿态越来越高;对中国入世谈判的价码越来越高;对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对中国提出的单方面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多;其在亚洲的安全布局,越来越不顾忌中国的反应。这一系列事件就是“银河号”事件、李登辉访美、美国航母开进台湾海峡、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海南撞机等。

“银河号”事件发生在1993年。“银河号”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所属的全集装箱货轮。1993年7月7日,该船按计划在天津新港上货后起航,途经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预计8月3日抵达位于波斯湾的迪拜港卸货,然后去沙特阿拉伯的达曼港和科威特港。美国从7月23日起,指控“银河号”货轮装有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两类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制止,否则,就要制裁中国。“银河号”被迫长期漂泊在公海上。其间美国军舰战斗机直升机侦察机不断近距离示威。中国对美国的无理要求提出了强烈抗议。最后,美方得以登上相当于中国领土的“银河号”,不仅检查了中国货物,还检查了第三国货物。结果证明,美方指责没有根据。美国通过实力压力,终于达到侵犯中国主权之目的。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银河号”事件还表明,建立在海外贸易基础上的经济,是脆弱的经济;自由贸易基础上的繁荣,是脆弱的繁荣。“银河号”事件彰显了“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战略弱点。

“银河号”事件不到两年,美国批准当时的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这是中美建交后,台湾最高层领导第一次访美。李登辉在出任台湾领导人以后,独立的倾向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李登辉和美国都想挑战中国的台湾底线,测试一下李登辉有多大战略空间。为了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中国中断了两国高层次的工作关系,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导弹演习。美国为了表明捍卫台湾安全的决心,派航空母舰驶入台湾海峡。虽然事后中美两国修复了关系,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诺不再批准台湾领导人访美,反而进一步强调和平解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要求。鉴于统一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阻挠中国统一台湾,是遏制中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国处理台湾问题,颇类似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和欧洲列强对南部邦联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是,在美国的坚决反对下,英国和欧洲未敢公开出售武器给南方。美国坚称这是内部事务,坚决反对英国的介入和调停。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炸弹扔到了中国(使馆)头上。再下来就是海南撞机。与这一连串事件相应的是,美国制造了许多干预中国内政的牌:不仅有台湾问题,还有西藏、新疆、人权、贸易和投资等。美国西藏历史学家汤姆·格伦费尔德(Tom Grunfeld)指出,美国从1950年就开始策划西藏的秘密叛乱。后来又通过大量提供训练、提供资金和装备的方式推动西藏叛乱。在1959年,还多次对西藏空投军火。1959年达赖出逃以后,美国每年给达赖集团和达赖个人提供大量的资金。[7]

这就是实用主义战略的核心。只有在这个大战略下,才能准确理解所谓交往政策的实质,才能理解经济战略。经济战略只是国家战略的一个部分。在围堵的大战略下,可不可能存在一个扶持中国发展的经济战略?有没有真正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存在?全球化符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所谓的“中美国”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经济战略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交往政策、把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把中国加入世贸的条件、把全球化放在这个大战略的图景中,我们才能看清它的实质,才不会犯瞎子摸象的错误,才会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