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冬季中的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冬季中的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漫长的冬季: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日本的出口和GDP下降幅度之大,令世界吃惊。市场改革和出口导向不仅是日本经济产生泡沫的原因,也是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日本国内从总理大臣开始,也有许多人将日本经济衰退和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加强归结为日本金融自由化不够。与此同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日本加大了出口导向的力度。出口导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冬季中的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漫长的冬季: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

日本经济的房顶塌陷了。曾经似乎无止境增长的股市不动产市场突然下跌,一夜之间抹掉了许多财富。泡沫破裂以后,日本到处是空置的写字楼、无人居住的房屋和废弃的工厂。昔日被人追逐的对象,现在变成人人躲避的弃物。在昔日极度繁荣的废墟上,是极度的衰退。日本经济受到可怕的打击。这不是通常的周期危机,而是经济运行轨道整体向下调整。加上金融危机,曾经不可阻挡的日本经济忽然变得不能增长。从1992年到1994年年底,经济几乎没有增长。到了1998年,股市崩盘8年以后,日本经济依然没有恢复。日本制造业的产出在1997年几乎和1990年相当。几百万工作岗位消失。在泡沫年间大规模发放的住房贷款变成了呆账、烂账和死账。日本银行的资产如大海,而回报却如小溪。政府让少数银行破产,许多银行通过政府注入巨资而得以生存。日本银行为大量的不良资产所困惑,在破产边缘挣扎。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

从1990年算起,日本在这场衰退中几乎走了20年。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日本的出口和GDP下降幅度之大,令世界吃惊。日本经济为什么难以走出漫长的冬季?原因在过分迷信市场经济,过分迷信出口导向。市场改革和出口导向不仅是日本经济产生泡沫的原因,也是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

1.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判断失误

日本股市泡沫在1990年破裂,然而日本政府到了1995年才正式承认经济衰退,采取反危机措施。漫长的5年,衰退像细菌一样在经济中任意蔓延。1995年,日本政府终于面对事实,以高达6%的GDP赤字预算提振经济。1995—1996年,经济出现了短期的回升,日本经济似乎很快走出了冬季。日本政府完全低估了日本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1997年,由于经济短期回升,日本政府认为危机已经过去,开始削减公共工程、增加消费税。降低总需求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再次滑入衰退。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原因的判断同样失误。在日本政府看来,这场本来由金融改革带来的危机,是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这种南辕北辙的观点,不仅代表了日本国内新自由主义的看法,也代表了美国政府和学界的看法。美国对处于衰退中的日本改革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从1995年开始,美国政府每年要发布一篇给日本的改革建议。在美国大规模的压力下,1996年日本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日本国内从总理大臣开始,也有许多人将日本经济衰退和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加强归结为日本金融自由化不够。进入21世纪,日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但是大规模的变革没有带来意想中的经济回升。日本打了一场不属于日本自己的战争,一场错误的战争。

与此同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日本加大了出口导向的力度。出口导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在任何体制下,政府必须是反危机的主角。反危机失败,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日本对经济衰退认知太晚、反衰退措施不坚定和固执地推行许多适得其反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是导致日本经济为寒冬笼罩近20年的主要原因。

2.市场无法破解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是市场经济错位的特殊产物。在市场经济中,通货紧缩一旦形成,则很难破解。日元升值和泡沫破裂导致严重的通货萎缩。通货紧缩导致投资、消费和信贷全面萎缩,导致投资愿望降低、经济创新能力下降和实体经济萎缩。由于通货紧缩,日本企业不愿从事长期投资。在预期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实体投资会随价格水平的下降而不断贬值。你今天投资1万元的固定资产,假如价格下降10%,明年也许只值9 000元。投资的周期越长,投资贬值的风险越大。日本面临投资不足和经济创新能力降低的困境。

消费者同样面临实物价值贬值的风险。虽然消费者可以用同等数量的货币购买更多的实物,但是在一般价格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工资、利息和地租等都在下降,消费者由于预期货币收入(工资和资产收入)的下降大量削减消费支出。同时,由于价格下降的预期,消费者纷纷推迟当前的消费。

通货紧缩增加债务负担,增加投资风险,恶化金融体系,导致信用萎缩。通货紧缩导致债务负担加重和实物资产贬值。例如有人借了100万元投资,通缩率每年为2%。第二年这100万元投资形成的实物资产价格下降了2%,而债务的真实价值却上升了2%。通货升值还导致真实利息上升。同样的例子,假如你发行了100万元的债券,利息率3%。由于通货升值,3%利息的真实价值逐年上升。通货紧缩使许多债务人最后资不抵债,导致总体债务情况恶化、银行资产品质恶化、坏账大量增加。结果投资者不愿借,银行不愿贷。由于真实债务随着通缩不断增长,企业不愿扩大生产,而大量偿还债务,导致了实体经济持续萎缩。

通货紧缩导致日本投资者、消费者和银行都倾向持有货币。结果,投资和消费双双不足。总需求不足,企业利润下降,资产价值下降,债务负担增加,银行坏账、呆账大规模上升,资产品质恶化,银行进一步收缩信用,导致进一步通货紧缩,循环往复,难以破解。

通缩还给日本经济带来许多其他负面影响:一是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日本经济竞争力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突飞猛进,美国独领风骚。日本在通缩缠绕下,被赶下了风驰电掣的高科技列车,被美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二是银行不断受到新增不良资产的困扰。通货紧缩是不良资产的制作高手。日本银行在泡沫经济的冲击下几乎破产,而90年代的通缩又催生了大规模坏账。日本银行雪上加霜,面临大量亏损、资本不足的困境。三是实体经济萎缩。四是加剧了二元经济。国内需求不足,推动了出口和离岸经济的繁荣。

市场力量自身无法破解通货紧缩。为了破解通货萎缩,日本银行(央行)实施了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政策。由于投资者、消费者和银行都偏好货币,央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大量滞留在银行,没有进入经济体系中。日本在这种流通性陷阱里,爬不出来。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解不开通货萎缩的连环套。只有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才能拧断通缩的循环链。这一点,连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都不得不承认。他认为,在通货萎缩的情况下,只有政府用直升机撒钞票才能解决问题。美联储主席有相似的看法。他们这些观点,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上:市场解决不了通货紧缩问题。然而,日本在漫长的通货紧缩中,一直试图通过市场改革来解决通缩问题。

3.改革强化了随危机起舞的“现代银行”行为

破解通货紧缩的关键是银行,然而市场化的银行体制具有与危机共振的作用。不仅不能破解通缩,反而加剧通缩。在银行体制改革以前,银行受日本大藏省指导,是重要的反危机工具。在经济衰退时,大藏省可以指示银行增加贷款。那个时候,银行还是企业财团的中心,经济困难时,银行会通过增加贷款的方式和整个财团共渡难关。改革前的银行具有反周期功能。日本金融改革的核心是构建“现代银行”,把银行推向市场,给银行注入利润动机。在利润动机的推动下,银行不仅完全丧失反周期的功能,而且出现严重的周期偏好,与经济周期共振。经济泡沫时期,银行追求过度的风险,导致信用扩张过度、泡沫扩张;泡沫破裂时期,银行又追求太少的风险,导致信用萎缩、危机深化。进入衰退以后,日本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解决新型银行体系的这种问题,反而通过新的改革使之更严重。

日本银行是资产泡沫的主要制造者,给资产泡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皂液。资产泡沫的破裂对日本银行的打击尤为沉重。大量的房屋贷款和其他投机贷款成了不良贷款,这种不良贷款在数量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改革前银行为发展经济所积累的不良贷款。大规模的不良资产,使整个银行业处于破产的边缘。经济衰退和通货萎缩,又给银行带来新的不良资产。日本银行资本率下降,风险承受力下降,大规模收缩信用,出现严重的信用萎缩。日本经济一下子从投资旺盛跌落到投资不足的陷阱里。

银行体制改革将银行与实体经济剥离开来,经济发展不再是日本银行的直接动机,它的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润。在改革以前,日本的大银行作为大财团的中心,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发展。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些银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大量发放贷款。许多贷款的依据不是产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而是其长期的战略价值,相当多的贷款是为了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业的兴起。日本银行曾经是创新的推动机。改革以后,日本银行成了利润中心,追求利润成了其首要冲动。面对通缩的风险,出于利润考虑的日本银行大量收缩贷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了矛盾,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加剧了这种矛盾,导致信用的进一步萎缩。信用萎缩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贷款的逆向选择。新高科技产业由于投资长、风险大,常常贷不到款。而传统企业由于与银行有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为了确保这种既存贷款不会变成呆坏账而不得不把这种贷款向前滚动。(www.daowen.com)

“现代银行”的这种与危机共舞的特点,在危机时需要政府大规模的、不同形式的干预,尤其是非市场的干预,才能恢复银行的贷款冲动。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来,几次进行大规模的金融全球化改革,使日本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和利润压力。这些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现代银行”偏好周期的问题,而且加重了这些问题。

4.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导致经济发展的政策失落

在日元升值、日本实施一系列市场导向的改革以前,日本经济政策的主题是通过产业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强制性拆掉保护主义、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以后,日本经济政策的主题实际上变成了贸易。以保护主义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因保护主义的消失,让位于以全球化为主的贸易导向。在美国的产业战争下,日本放弃了长期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发展还是贸易?日本无奈地选择了贸易。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没有将反危机、反通缩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日本长期不能走出通缩的另一政策性原因。

在通缩压力下,一般的提高总需求的政策公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要通缩存在,消费者就会继续推迟消费,投资者就会继续削减投资,银行就会继续不愿发放长期贷款。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总需求中唯一可能的增量,大量和持续的财政赤字是对付通货萎缩的主要手段。但是,假如没有结构性变化,财政赤字创造的那部分总需求增量,只能弥补短期总需求的不足,无法解决通缩这种结构性危机。单纯的财政赤字只是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在激起一阵涟漪以后就沉入水底,水面复归平静。结构性的通缩,必须通过经济内生需求的增长来克服。赤字支出如果不同产业政策结合,就达不到持续性效果。通过赤字支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并辅之以政策优惠和补贴,以提高民间投资的利润预期,刺激投资欲望,导致经济内生需求的增加,才能克服通缩。然而,这需要非市场手段,需要产业政策。如果日本能利用国内一般价格下降的时机,以政府主导强力推动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科技产业,也许可以催生一大批新型产业,带来新一轮投资高涨,从而将日本从通缩中推出来。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战略不符合市场原则,既得不到国际如美国的支持,也会遭到国内市场经济迷信者的反对。

历届日本政府既没有克服这些障碍政治意愿,也缺乏克服这些障碍的政治实力。结果,日本在依靠市场力量克服通缩的迷宫里徘徊了十几年。它的反通缩赤字财政以增加总需求为目的,而不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反危机没有和谋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徒增许多笑话。赤字支持只问能否增加总需求,不问是否有经济价值。例如,在同一座山里建两个圩堤,一个废弃,一个几乎废弃。反危机的成果是一大批没有经济价值的工程的诞生。赤字完成,衰退依旧。

5.出口导向导致流血的二元经济结构

日本经济漫长的衰退,是经济全球化,具体地讲是出口导向带来的直接后果。美元经济和日元经济构成了日本的二元经济。在日本经济漫长的衰退中,美元经济繁荣,日元经济萎缩;离岸经济繁荣,在岸经济萎缩;出口繁荣,内需衰退。美元经济的繁荣是以日元经济为代价的。美元经济(离岸经济)吸走了大量的货币供应和资源。由于国内市场不振,美元经济似乎更加重要,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全球化,推动出口,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在信用萎缩的情况下,美元经济得到了大量贷款。大量的经济资源和货币供给被导向到美元经济里,结果内需经济货币供给不足,资源不足,进一步萎缩。美元经济越繁荣,内需经济越萎缩。内需经济的血,支撑着美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加深了日本国内的内需不足,包括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导致价格下降、利润降低、投资意愿低落、资金短缺等,结果是衰退和通缩依旧。

二元经济对通货紧缩还有另一个贡献:美元经济的相对繁荣,导致美元储备不断攀升。过度的美元储备对日元构成了升值的压力。为了避免升值,日本银行不得不实施日元的零利率或低利率的政策。通过零利率(低利率)避免日元升值的政策与大量美元储备所带来的市场力量是矛盾的、不均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选择了让日元真实汇率上升的方式。考虑到物价水平的下降,所谓通缩就是日元的真实购买力上升。根据购买力等差的理论,日本的通缩是日元真实币值相对于美元的上升。也就是说,市场以通缩的方式变相实现日元的升值。

为了避免日元进一步升值,日本银行将日元利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上。从1971年到1995年间,日元的名义利率平均低于美元利率约4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这种差别依然在3~5个百分点之间。这种利率差别虽然可以降低日元升值的压力,但刺激了美元经济,导致了美元储备的上升。也就是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的相当大一部分变成了美元经济的投入,最终变成了美元储备,从而导致日本货币供应的不足。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经济萎缩和通货萎缩。

6.出口导向导致日元升值的市场预期

出口导向导致日本的美元储备一直很高,导致日元升值的市场预期。1971—1995年那20多年的货币拉锯战,最终以日本的失败告终。一场战略决战的失败,导致了市场的深度预期。日本美元经济繁荣,对美出口不断增长,美元储备急剧增加,形成了对日元持续升值的压力和预期。这种预期导致美元涌入,美元储备继续上升,日元升值压力更大。日元升值的压力,导致了通货萎缩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存在,实际上是对日本政府稳定日元的信心的怀疑。日本和美国间的货币对垒,使市场认识到一旦美国经济受到威胁,美国将会以相同的方式打击日本的竞争力,迫使日元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相信日本政府有能力“通过市场干预”稳定汇率。日元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衰退的压力。

7.出口导向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和传统企业财团的解体

日元升值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在海外市场的压力下,为了降低成本,日本出口产业将零配件转移到海外,导致日本许多出口产业,尤其是电子汽车等产业出现产业链的断裂。这种向海外转移零配件的新模式,取代了日本长期存在的“分担痛苦”的财团模式。企业自身的利益开始高于财团的利益,竞争取代了团体。而金融改革将银行从实体经济剥离,加剧了这种过程。产业链断裂,出口产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企业团队的逐步解体,进一步加速了产业链的断裂。创造日本经济奇迹的财团体制和产业团队精神开始消失。日本经济缺乏走出通缩的微观体制。

8.实际利率难以下调

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时候名义利率为正,但实际利率可能为负。然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尽管名义利率几乎为零,但是实际利率因一般价格的下降而为正值,所以一般的金融手段很难发挥作用。面对利率市场,政府无能为力。

9.资本输出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日本银行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一种特殊的资本输出方式。日本为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避免日元过度升值,实施了长时间的零利率政策,国际金融资本在日本以低利率借出日元,再换成其他货币,投资于其他国家货币,以谋取利率差。这种国际资本的大流动,导致日本银行信用的大部分外流。日本银行虽然不断增发货币,但资本通过这种方式流出日本,导致长时期的、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使国内投资长期不足。

日本经济航船迷失在经济衰退的百慕大漩涡里,至今没有走出来。在漫长的十几年中,不论这艘船处于什么位置,日本经济的罗盘始终指向全球化和出口导向。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这种痴迷,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日本必须改造出口导向战略,加强政府干预,放弃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和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衰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