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电子产业逆袭-大国兴衰

美国电子产业逆袭-大国兴衰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电子产业在日本的进攻下,不仅在自己的家里丢城失地,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挤压。美国业界风雨飘摇,一片“狼来了”的呼声。这个委员会最后达成共识,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他的律师事务所马上向美国政府通报日本电子产业的倾销行为和对美国电子产业的挑战。

美国电子产业逆袭-大国兴衰

美国电子产业:风雨飘摇中的反击

日本的电子产业对美国电子产业上的霸权提出了全面的挑战。美国不仅无法打开日本的电子市场,而且连美国本土市场和世界市场都感受到日本的威胁。这种广泛的威胁,覆盖最终产品和生产领域。美国电子厂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失去大量的零配件订货。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电子厂家已经取代美国电子厂家,成为美国消费者电子市场主要厂家。像电视、电子游戏、收音机等消费者电子产品几乎都由日本厂商主导。

日本电子产业不是组装基地。终端产品的大量输出,没有带动美国电子零配件对日本的出口。日本财团自给自足,富有团队精神。所有配件都由财团内部提供。日本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挑战着美国电子产业。美国电子产业终端产品市场的丧失,同时就是电子产业链里面所有环节(配件)市场的丧失。其中,遭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芯片商。

美国电子产业在日本的进攻下,不仅在自己的家里丢城失地,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挤压。价廉质高的日本芯片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芯片逐鹿,后者面临被日本厂家取而代之的困境。美国业界风雨飘摇,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二十几年后称雄世界的硅谷电子企业,当时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政府。

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必然带来国内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再分配。同一个产业里关键利益集团没有达成共识以前,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贸易战略。美国产业体制和日本的财团制度不一样,处于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间彼此竞争,难以协调。尽管美国电子产业界和产业专家很早就高呼“狼来了”,但由于利益纷争,没有达成产业共识。美国政府也就没有真正的对日电子产业战略。

面对日本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美国当时最重要的五家电子厂家终于暂时搁置各自的利益差别,走到一起。这五家厂商的CEO于1977年年初聚会,他们在会上对无力穿透日本市场而深感无奈。其中每家公司都在日本建立了合资企业,有销售机构和服务机构,但是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在日本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让它们备感挑战的是,日本对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www.daowen.com)

最后它们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的结果。

1977年3月,在会议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他们成立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IA)。这个协会在分析日本产业竞争行为的基础上,决定立即行动。他们的第一个行动是搞“材料”。建立一个数据库,专门用于收集行业的订货产销,为证明日本的市场倾销行为提供数据。第二个行动是成立一个“政策小组”。这个政策小组由美国主要芯片厂的CEO组成,包括英特尔和超威(AMD)的CEO。这个小组的任务是探索美国厂商所有可能的战略选项。这个委员会最后达成共识,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

在美国电子产业试图掀起一场全面的产业战争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雇用了一名著名的律师——艾伦·沃尔夫(Alan Wolff)。艾伦·沃尔夫曾经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副大使,在华盛顿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深刻了解美国政府运作方式,尤其是里根政府对日贸易决策的方式。艾伦·沃尔夫马上成为美国电子行业和美国政府的桥梁。他的律师事务所马上向美国政府通报日本电子产业的倾销行为和对美国电子产业的挑战。他们主要是向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通报,再由这些部门向总统汇报。

通过密集的游说,美国政府认同了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基本立场:日本违背了市场规则,滥用倾销的方式向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推销其电子产品。美国政府通过有关渠道知会日本政府,假如日本不改变倾销行为,美国将会用政治和法律手段解决这种争端。一场美国政府主导的围绕芯片产业的产业战争就此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