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融入发达国家货币体系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经济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些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必也不会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协商。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由法律规定必须以国内优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金融政策,不能也不可能优先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由于国家博弈的关系,由于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常常是零和博弈,美国的这种国内优先的金融政策,有可能给融入美元体系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美国有可能利用金融政策手段,使融入美元体系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财富发生有利于美国的流动。
1979年8月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似乎与智利暂时没有关系的事:保罗·沃克尔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但是,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这一天是拉美奇迹终结的开始。
当时美国面临着长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美联储被通货膨胀和失业两个问题所困扰。凯恩斯主义在这个两难的困境面前几乎崩溃。尼克松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试图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解决通胀问题,但是在整个70年代,通胀成了困扰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到了1979年通胀变得更为严重。在1979年头9个月,年通胀率高达10.75%,而失业率降低到5.8%。沃克尔出掌美联储后,决定采用新自由主义的货币政策即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放弃就业目标,把政策重心放在治理通货膨胀上,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量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充分就业不再是主要政策目标。这种政策转换与几乎所有的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变化一样,劳动者必须为经济问题的解决付出代价,失业率升高。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决定把重点放在货币供应量上。在货币供应量和美联储基准利率这两个直接政策目标之间,沃克尔选择了前者。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是控制货币增长,通过控制货币增长达到控制利率的目的。沃克尔的这项典型的货币主义政策建议,在1979年10月6日的会议上为美联储接受。
这项政策实施的结果是货币供应得到有效控制。货币增长的放慢导致利率的极大上升。基准利率从1979年9月的11.25%,上升到1979年底的14%、1980年4月的17.6%、1981年6月的19%。
美国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和信用的收缩给漂浮在石油美元上的拉美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1)拉美国家的大量短期美元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到期滚动(以新债还旧债)。许多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从而出现债务危机。(2)导致债务利率的上升。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导致债务成本大量升高,从而也导致债务危机。
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作为“石油美元大循环”的促进者,当然知道拉美国家的巨额外债,当然知道高利率对拉美诸国的打击。虽然我们不能断定收紧货币供应的目的是为了把拉美推入债务危机,但是美联储不可能不知道拉美诸国的债务困境;不可能不知道美元利率的大幅度上升、信用的大幅度收缩会给拉美带来严重债务危机;不可能不知道手中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是足以摧毁拉美经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着拉美繁荣还是衰退的不是拉美国家的政府,而是美联储。(www.daowen.com)
实际上美联储的直接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收缩货币供应量而防止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缩流动性,而收缩流动性的关键,就是收缩信用。收缩信用对那些依赖信用的国家打击最大,而拉美诸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收缩对拉美和世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信用。
1979年,美联储按了一下金融“按钮”,拉美经济在毁灭性的冲击波下开始滑向深渊。
从1979年底开始,拉美开始出现债务困难。但是由于拉美债务都是政府担保,拉美国家政府一直努力依约还债。但是,这种情况到了1982年再也无法持续下去了。这年8月,墨西哥财长宣布自己的国家无力还债。这种消息一出,商业银行纷纷冻结对拉美的贷款,并要求偿还贷款。由于贷款的枯竭,拉美国家无法依赖新贷款支付利息。而没有支付的利息又被加到贷款总额中,导致贷款总额越滚越大。拉美从此掉进了债务危机。在危机爆发的1982年,拉美国家的债务占GDP的46.9%,并在反危机过程中逐年上升,到了1987年达到66%(Latin American’s Debt Crisis 90p)。
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国家被迫压缩进口,改善国际收支。拉美作为一个整体,从1981年的20亿美元外贸赤字,变成1984年的310亿美元贸易盈余。但是,大多数盈余都变成了利息而流到发达国家去了。在1982—1985年间,拉美一共支付了1 060亿美元的利息。[1]
拉美改革后的经济依赖性由此可见一斑。新的发展战略使拉美完全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和自主,这种依赖性终于使拉美诸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将拉美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