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叶,许多拉美国家获得独立。大多数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和美国刚独立时一样,采用了自由贸易的国策。那是自由贸易思潮开始兴盛的时期。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通过世界经济霸权大英帝国的传播开始到处流传。独立后的拉美自愿当了一次自由贸易理论的实验场。
这种政策使拉美门户洞开。当时的拉美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经济体。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实施了市场开放政策;拉美资源丰富,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开放了自己的投资领域,为外国投资提供极为优惠的税收条件。这种发展战略,为其北方邻居和大英帝国创造了一种将拉美融合于世界分工中的历史性机会。通过这种机会,美国和大英帝国成了支配拉美经济的主要投资者和出口者;而拉美则成了原材料产地和出口市场。拉美被成功编织进19世纪版本的全球化体系中。不仅许多一般产业,甚至拉美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外国资本的手中。
虽然独立后的拉美和美国都是从自由贸易开始,但是美国后来成功抛弃了自由贸易而走上了保护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拉美则长期在自由贸易的陷阱里徘徊。
这种自由贸易政策,摧毁了拉美民族工业产生的基本条件。拉美从19世纪初叶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几乎没有产生自己的有现代意义的工业。严格地讲,拉美的自由贸易、开放国门的政策抑制了民族产业的发展。拉美在独立后的100多年里,在自由贸易的道路上,陷入了没有发展的增长陷阱。历史最终告诉人们,没有发展的增长,最后是没有增长。
虽然时下有许多人把发展和增长混为一谈,甚至用增长取代发展,用经济增长的数字来代替发展的内涵。似乎只要经济增长了,也就发展了;似乎GDP增长了百分之几,经济也就发展了百分之几。其实,真正的经济学家,都知道增长和发展的差别。
拉美经济长期在无发展的增长中徘徊。读者也许要问,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为什么拉美国家当时没有发现?答案很简单。拉美当时选择了经济增长的国策,而不是发展的国策。自由贸易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进出口的发展,拉美经济在自由贸易的国策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增长(不是发展)。以智利为例,虽然经济总体上比较落后,但是智利在19世纪后期一跃而成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
假如你用经济数量来衡量拉美的经济政策,那无疑是正确的。假如历史是用短期的经济增长来检验经济政策,那自由贸易无疑是正确的。不正确,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
但是,历史进程似乎不是这样来检验经济政策的。历史要比简单的数字丰富得多;历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要比短暂的浮华深刻得多;历史也要比轻易地自满要谦卑得多。历史是一位严苛的老师,不轻易给予被裁决者及格的分数。不仅如此,历史还会挑战你,就如一位严苛的老师挑战学生一样。假如你不能回答历史的挑战,历史会无情地抹去那些暂时的浮华。
历史对拉美发展道路的挑战,是从经济结构开始的。
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和长期的自由贸易,给拉美带来了独特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又导致了债务问题。这种结构性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1.外贸赤字
自由贸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质量和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提升;经济长期扁平化单一化。拉美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矿产业这些“符合其资源国情”的初级产业,几乎没有产生自己的工业体系,没有建立多样化的经济体系,经济不能独立,制造品完全依赖进口。
在国际资本控制下的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剪刀差。由于拉美经济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两极,这种剪刀差导致拉美国家的国际收支长期恶化。随着人口的增加,需求的增加,进口大量增加。进口大量增加的结果使拉美长期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面临严重的外贸赤字。
简而言之,这条自由贸易之路使拉美一方面成了别国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基地,另一方面成了别国高端产业(当时是制造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的价格剪刀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了发达国家对拉美国家的掠夺。这种不公平的市场掠夺导致拉美国际收支的进一步恶化。
这种经济结构自身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没有国内制造业,原材料只好外销(市场在外);原材料大规模外销的结果又抑制了民族制造业的发展。由于没有国内制造业,拉美诸国只好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制成品的大量进口又进一步抑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恶性循环,强化了畸形的经济结构,使拉美陷入外贸赤字陷阱而难以自拔。这种市场和制造业两头都在外的经济战略,是拉美经济恶性循环的内因。
2.财政赤字(www.daowen.com)
为了吸引外资开发矿产,拉美国家纷纷推出许多优惠政策,对外资减税。减税的结果导致了政府收入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完整的民族制造业作为独立的税收基础,政府税源枯竭。外资优惠、民族工业的缺乏,外加庞大的国防和公共支出(政府为土著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导致拉美国家长期出现财政赤字。
自由贸易产生了长期困扰拉美的双赤字问题。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面临着双赤字问题。但是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发行钞票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当时的拉美货币不是世界货币(后来也不是),不能像美国一样,靠发行钞票来解决双赤字问题。
拉美的唯一出路就是:借债。双赤字被转变为外债,双赤字问题演变成了拉美的外债问题。
3.外债
到了1822年,迫于外贸和财政双重赤字的压力,拉美国家开始向外国银行借债,用外债解决财政和外贸赤字问题。这就是迈入债务陷阱的开始。随着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大幅度增加,外债也随之增加,国际资本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从此加强。国际资本对拉美的掠夺不再局限于通过操纵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来实现,而且通过操纵国际资本市场来实现。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国际资本通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和国际市场的资本运作,实现国际财富的再分配,实现对拉美大规模的、长期的历史性财富掠夺。债务从此成为长期笼罩在拉美经济天空上的乌云,使拉美经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外债和双赤字相互作用,加剧了拉美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外债增加到一定程度,使拉美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大规模的外债,使拉美面临偿还能力的挑战;而大规模的外债利息支出,又加剧了政府的赤字和国际收支的困境。这种经济结构增加了拉美经济对国际经济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国际市场价格的些微变化,就会导致拉美国家外汇收入的变化,导致其还债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能力的变化。
外债强化了拉美经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性,是国际资本为拉美经济掘下的债务陷阱。国际经济的某些震荡,往往会催生拉美的债务危机。比如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会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而出口收入的锐减又会导致债务偿还能力的降低;又比如国际金融形势的恶化会导致信用收缩,而信用收缩又会导致拉美国家无法实现债务滚动,从而出现债务危机。自由贸易就这样为拉美经济准备好了一副沉重的债务枷锁,一旦套上了这个枷锁,拉美国家的经济稳定、经济安全就完全交给了别人。
经济安全一旦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宏观经济稳定就往往取决于外生因素。外部的扩张和萧条带来拉美的扩张和萧条。当世界经济扩张时,拉美政府往往过度举债;而当世界经济萎缩时,又往往出现债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拉美拥有完全的经济主权。
从19世纪20年代以后,拉美经济长期在扩张和持续的衰退交替产生的历史进程中徘徊,而每一次这样的震荡和危机的高潮都是债务危机。这种以债务危机为特点的扩张—萧条的经济走向成了拉美经济的重要特色。
这种债务危机的循环往复使拉美国家认识到经济独立和完整是解决债务危机的关键,而要实现经济独立就必须从国际分工的陷阱中跳出来。进入20世纪以后,拉美国家为了摆脱这种债务循环,开始放弃自由贸易的增长战略,转而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力求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自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的问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拉美走上了保护主义道路,开始谋求发展。
在完成从自由贸易到保护主义的历史转变的同时,拉美还完成了从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向依赖“看得见的手”的历史转变。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江河日下,而以政府干预为特色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日渐盛行。大萧条带来的漫长、广泛、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向人类演绎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黑暗的一面。从此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段时间,以政府干预为特色的计划经济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骄人的成绩。苏联曾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建立起了完整而强大的工业体系,正是这个体系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物质基础。假如苏联没有迅速完成工业化,假如苏联的经济体系不能在战争中将现代化的重型军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不会是后来这种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迅速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得以与美国竞争。
苏联在短短二十几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100~200年走过的历程,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条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纷纷采用政府干预的体制,拉美尤其如此。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二十多年里,拉美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国有化和政府干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实行强大的政府干预和价格管制。为了保证进口替代战略的顺利实行,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和政府支持等手段来支持和发展民族工业,对民族工业实施大量补贴;在对外贸易方面实施外汇管制,实施高币值政策,并以高关税和许多非关税手段保护国内市场。
在历史老人的指导下,拉美实现了两个转变:从自由贸易到保护主义;从市场至上到政府干预。这两个转变说明,拉美原先的门户开放和市场至上的道路选择,被历史老人打了个不及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