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织的竞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两个以上的组织就有组织间的竞争。今天一个主要学生干部问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我知道,他是想了解我对做得好的学生组织是否有偏爱。我可以明确的回答,对于我管理的学生组织,我绝对一视同仁,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可能偏爱某个组织而失去多个组织,更何况几个学生组织的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虽然也有交叉),对于团学工作系统都是缺一不可的。偏爱的做法只会造成某个组织的自大与狂妄,造成人心的涣散和工作氛围的不和谐,是很低级、愚蠢的。当然了,还有一点也很明确,就是做得好的组织他们工作量比较大,与我研讨的机会比较多,我介入该组织的时间自然多了,所以表面上感觉是“偏爱”了。
高校学生组织间的竞争是什么?我想主要应该是影响(在全校师生中的口碑)、人才(优秀学生干部是否渴望加入)、资源(各种机会及活动的政策、物质支持)。做得好的组织,执行力强,让上级放心,一些没有明确归属的大型活动(这种活动太多了,而且都是领导重视的、同学关注的)自然非他们莫属了;在活动中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与一些老师的关系自然密切了;活动做成功了,在全校的影响扩大了,口碑出来了,大批优秀学生慕名而来了,他们成为了校园的强势组织,在各种场合唱主角;领导力、执行力一般或较差的组织,好不容易有一次做大型活动的机会,还以为是吃苦受累,是上级硬压任务给他们,执行中不认真周密组织而是与老师讨价还价,自提身份,结果活动出现差错,众人失望,被批了,影响没了,人心失了,他们成为了校园的弱势组织。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缺点,不从自身找原因,开始想七想八,以为是有人捣蛋,老师不公,或是意外造成的,那就真的彻底完了。同组织部门间的竞争、同部门同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竞争激发潜力,催生动力,促进进步。随着高校团学工作的蓬勃发展,团中央、全国学联于2004年提出了“一体两翼”(有的地方扩展成“一体多翼”)的团学工作模式,把原先简单的“团委-学生会”一对一指导,改变成一对二或一对多指导。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按此模式推动工作。由于高校团学工作实际情况不同,有的这两翼发展平衡,有的各有侧重,但对于全校的团学工作的推动效果是相同的:对学校而言,极大地繁荣丰富了校园文化;对普通学生而言,增加了他们的机会选择;对于学生组织而言,形成了良性竞争,激发了活力,促进了组织总体水平的提升;对于共青团而言,多了后备军,增强了战斗力。(www.daowen.com)
当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恶性竞争等。说人短不如揭己丑来得更有说服力,我们就部分地存在这种情况。为了争取活动的署名权,不惜将原来写在传单上的落款覆盖并重新写上新落款;为了证明自己优于对方甚至在网络上互相揭短;为了表示自己在活动中功不可没,拼命指出对方不足……虽然这些人只是极个别,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热爱本组织的,虽然对方确实存在这些问题,虽然他们讲得入情入理,但是在明理人眼里,这些人素质太低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该组织的品质、声望又下降了一个层次。
他们这种做法的危害我不必指出,严重时会使整个团学工作蒙羞!我想各自的管理层应该对此负责,尽管我知道这并不是他们同意的,允许的,或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良性竞争就是在引导本组织的成员发现对方的优点,欣赏对方优点中,改正自身缺点,提升自己,超越对方。当你超越别人时,机会自然多了,上级自然会“偏爱”你们了。在这竞争当中,领导层的领导力,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句俗语讲得好,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快开学了,工作中摩擦是少不了的,我希望这些都能成为良性竞争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