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干部培养实践与思考:挑战基本观众难于上青天

大学生干部培养实践与思考:挑战基本观众难于上青天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附庸风雅补上一句:没有当过基本观众,你是没有上过大学的。所以,大学生四年之中一定是当过基本观众的,只是这种经历有无价值、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该学院的普通同学,当一次基本观众又如何呢?消灭贬意的“基本观众”,扩大活动的口碑,这是我们广大团学干部共同的、重要的任务、目标之一。但原本计划安排350个基本观众的现场却只有180人左右,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安排基本观众难于上青天。

大学生干部培养实践与思考:挑战基本观众难于上青天

基本观众

江湖盛传:没有拿过奖学金,你的大学是没有质量的;没有当过干部,你的大学是苍白的;没有留下友情与人脉,你的大学是虚度的……江湖也不乏这样的声音:没有挂过科逃过课,你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没有谈过恋爱失过恋,你的大学是无味的;没有受过处分受过罚,你的大学是不刺激的……我附庸风雅补上一句:没有当过基本观众,你是没有上过大学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大学当基本观众的机会太多了。重要领导人、企业家、知名人士来校参观考察,他将毕生的积累以讲座形式与大家分享,需要观众;评估专家、学者来校考察,正常要介绍一下本领域的相关情况及做法,需要观众;国家、省级各种报告团巡回演讲到校,需要观众;各种学校的表彰大会,需要观众……所以,大学生四年之中一定是当过基本观众的,只是这种经历有无价值、意义。

基本观众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但现在的校园里,这个词好像是贬意远大于褒意,在正常学生的眼中,需要基本观众的活动会给人以下几个认知:一、政治性很强的活动;二是没有人喜欢参加的活动;三是领导非常重视的活动;四是时间很长的活动;五是很枯燥无味的活动;六是需要扩大影响的活动;七是与某个组织有重要利益关系的活动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在于工作方式。举个例子,一个同学不知背景、相关情况,就被安排过来当基本观众,仅此一点就会让他感觉被约束、不自由、不受尊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当讲座质量不好或他不喜欢时,他就感觉此行非常没有价值和意义,有被骗的感觉;当活动时间过长或过于形式时,他就感觉到很生气了;假如他是牺牲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来的,那么他的感觉就是愤怒了!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讲座很成功,但他的感觉却是:这是应该的,主办方认为精彩才安排我们来的,实属正常。第一种情况后果可想而知,从他的嘴巴讲出去的绝对是负面的,甚至是添油加醋的;第二种情况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甚至不说。根据工作经验简单划分,这两种人在数量上应该差不多,但这并不代表着影响也是这个比例,因为“坏事传千里”,久而久之,这个主办方的口碑就没有了。

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理论上很简单,就是在通知时将活动的影响意义内容都简单通知了(一定要保证层层传达到位),让同学心里有底,并可以选择要不要来。我们按照一定的比例,我们学校旗山校区有25000名学生,任何活动哪怕只有10%的人喜欢,都有2500人!一句话,就是让喜欢听的人过来参加。

当然现实中要做到这样有难度,一是因为工作量巨大,你要先了解各学院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活动安排情况等;二是要保证各层通知的绝对到位,这个过程经常是失误很严重,如果口头通知,只要经过两次,意思肯定发生变化甚至不准确,所以要以文字通知为好;三是活动的质量,目前确实存在讲座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经历过一次失望后,就都很谨慎选择了;四是宣传工作量巨大。也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学生干部才要挑战它,把这个工作做好。

还有一点是普通同学也要换位思考,其实校方、学院的安排是非常用心的,肯定是出于对学校、对学生工作的负责,才做出的安排,如请某专家来学院开讲座,在交流中加深与这位专家的感情,他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及时修改,结果该学院增加了博士点,扩大了学院的影响,为该院学生学习深造增加了机会等。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该学院的普通同学,当一次基本观众又如何呢?这是热爱自己学院的表现,为学院做贡献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的通知、传达、解释工作一定要做得十分到位,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校工作负责的表现。

消灭贬意的“基本观众”,扩大活动的口碑,这是我们广大团学干部共同的、重要的任务、目标之一。

基本观众案例分析:

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某记者到我校做了“从校报记者到大报记者:从细节看美国精神文明”的讲座。该记者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是中青报最优秀的记者之一,他的讲座使很多同学收获颇多。但原本计划安排350个基本观众的现场却只有180人左右,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安排基本观众难于上青天。因为我在事先向各个校级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说好了:校学生会100人(以编辑部和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为主);校青年通讯社100人(原则上全到,因为专业对口);校社团联合会60人(以信息部为主);各学院记者团志愿参加(估计每个学院会有3个人共60人);EOC世纪精英学校志愿参加(本期95人,估计会有30人到场)。对于各个校级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我非常相信他们的执行能力,但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

基本观众为何不到位?事后与学生干部研讨,可能有以下原因:(www.daowen.com)

一是讲座良莠不齐。现在的许多讲座很多,而且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同学在选择上变得越来越谨慎了,尽管周围的同学一直推荐说讲座很精彩,但还是不愿意参加。

二是逆反心理严重。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硬性安排的,一些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干事参加,他们认为只是凑人数,不被重视,不受尊重,所以经常有逆反心理,即使没有事情也跟负责人说没时间。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参加此次讲座的几乎是事先安排的学生干部。宣传部在两天内设计制作了四张海报,分别粘贴在百草园门口和讲座现场的教室门口。虽然百草园门口人流量大,但生活区C、D区的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导致很少人知道有这个讲座。

四是统筹工作缺位。活动的主要负责干部没有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认为只要把信息通知其他组织负责人就可以了,在前一天没有做好落实反馈工作,直至现场活动开始仍然不知道每个单位来多少人。

五是实际情况特殊。当天很多同学参加期中考、普通话考试、体能测试等,即使他们想参加也只能无奈的放弃。

六是通知理解偏差。本次活动负责人让办公室同志以短信通知各部长,内容如下:“通知:各部长好!请派本部门的成员(最好全部)于周六下午2点20到笃行1-213听讲座,由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主讲,收到请回复,谢谢!办公室”。实际结果是:只有一个部门做到了“最好全部”到会,大部分部门只有去一半或者更少,某个部门只去了两个!办公室同志在编写短信时认为这样写就意味着大家都得去,即使没有全部去也会有很多人,但部长们因为上面通知时没有规定人数,就只叫一些人去,觉得只要有人去就可以了。

为了确保以后类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宣传。做好讲座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加强讲座的宣传,扩大了解讲座的群体范围,尽量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形式有:电子屏、展板、海报、传单、横幅、学生干部班级通知、QQ群等。

二是通知。要规范通知,针对类似的讲座我们最好还是规定具体人数(或是保底人数,当然这个数目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在通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语气和内容的完整性,一定要让参加讲座的同学尽可能的知道讲座的内容,不要让大家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有纸质通知尽量以纸质通知为主。

三是落实。活动负责人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在讲座开始的前一天要认真确定各单位的组织情况,如果出现什么状况,可以提前找到补救办法。具体就是相对精确的统计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清楚具体位数,二来可以督促各单位更认真地完成。

四是场地。如果活动不是特别的火爆,借用的场地就不要贪大,如果安排300个观众,用250人的教室就可以了;一般的活动借用百来人的教室就可以了。人少了不好叫,人多了可以挤。

还有一点是活动的成功与活动负责人关系很大,如果此人用心,就会把以上的每个环节做好;如果他马虎,通知后不落实或者在通知过程中不解释,那就很危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