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FAO/WHO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食品添加剂会议。宣告成立“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并于1956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食品添加剂问题,尤其是确定“ADI”值和“食品添加剂的特性和纯度规格”。1962年FAO/WHO食品法规委员会成立了“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odex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CCFA)”,1988年更名为“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规委员会(Codex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 and Contaminant,CCFAC)”,主要负责利用JECFA安全评价的结果制定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在此期间,由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等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的各种研究报告以及JECFA和CCFAC每次会议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对食品添加剂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0年,R.J.Taylor编写了Food Additives一书,由J.Wiley出版,用于人员培训教学。1984年,在英国正式出版了第一份国际性食品添加剂专业学术期刊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1990年,A.L.Branen主编的由20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的Food Additives一书由Marcel Dekker出版。
我国于1959年出版了由美国营养部食品保护委员会编写、方琳和郑建中合译的第一本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书籍《食品加工中化学附加剂的应用》(The Use of Chemical Additives in Food Processing)。1960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戴家焜和陈宝兴编写的《抗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974年2月我国在天津市召开“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科研协作组”第一次会议(此后一段时期曾每年开会一次)研究讨论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事宜。为了配合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轻工业部在1973年即指示天津轻工业学院编写《食品添加剂》一书,并于1978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85年修订再版。1987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曹郁生、洪亦武和黄燕方编写的《食品添加剂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胡永松和王忠彦编译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樊开明编著的《食品添加剂》。
1980年,全国有不少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农学院、粮食学院、化工学院等的食品专业都开设食品添加剂课程。轻工业部早在1988年即发文指定“天津轻工业学院是食品添加剂的教学重点院校”,不少高等院校的科研课题与食品添加剂有关。(www.daowen.com)
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于1962年开始招收食品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涉及食品添加剂。现“功能食品配料和添加剂”已成为江南大学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中都设立了食品添加剂方向。华东理工大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了“功能食品和添加剂”,涉及功能性寡糖、肽的研制;变性淀粉的研制;缓释剂和缓释技术、保鲜剂和保鲜技术、天然色素、天然防腐剂、天然香料、调味剂等的研究;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研究重点是食品香料、食品香精、食品乳化剂、甜味剂、生物抗氧化剂、生物防腐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以天然香料生物转化与提取技术、含硫香料制备技术、杂环香料制备技术、蛋白质酶解技术、热反应香精制备技术、食品调香技术、脂肪控制氧化技术为主要特色。
江南大学(食品加工与配料、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方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添加剂方向)、华东理工大学(功能食品和添加剂方向)、天津科技大学(天然产物与生物活性物质方向)和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添加剂方向)等院校招收食品添加剂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1993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和“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后更名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随后将原由协会主办的内部刊物《全国食品添加剂通讯》改为由“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共同举办的学术性刊物《中国食品添加剂》。至此,我国既有了食品添加剂的专业性学术团体,也有了自己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