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探析
左 玲
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中提出: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对于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效促进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荣辱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荣辱观与当前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一)中国传统荣辱观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文化渊源
任何文化的提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演进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无论是“荣辱”一词的使用,还是其中一些评判标准和观点的表述都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史上,荣辱观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知荣晓辱的道德格言,早已成为激励或约束人们自身行为的座右铭。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知耻乃做人之本。孔子把荣辱与人格修养相联系,认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荀子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则从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认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康有为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这些道德格言所反映的荣辱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经过鉴别和扬弃,在今天,仍然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素质和维护社会秩序。
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以人们最容易接受和最容易认同的传统方式,阐述了当下社会迫切需要的价值规范与精神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吸收了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合理内涵,又摒弃了其中的封建性糟粕,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荣辱观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直接历史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荣辱观的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作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培育出许多宝贵的道德观念。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在《纪念白求恩》中,他又号召全党同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和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外来思想的侵蚀”,强调“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www.daowen.com)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并告诫全党:“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八个方面的标准,使现阶段思想道德评价标准系统化、条理化和具体化,鲜明地划清了思想道德领域善恶是非的界限,已经成为推动社会道德评价的有力杠杆。
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导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和相互并存的复杂局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但是,在某些领域和部门,也存在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思想道德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而提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抓住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对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人们高尚的道德风尚和情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它着眼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每个时代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这个时代所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反作用于这个时代,并鲜明地展现这个时代的特征。当代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世界文明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每种文明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汲取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既涵盖了传统的、现代的思想道德,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世界到中国的一切不良的思想道德,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对荣辱的界定、是非的判断和美丑的区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统一,展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市场经济虽然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鲜明而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生生不息、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